標題: 醫改會: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醫療糾紛苦情多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3-5-29 11:15 
60.248.103.92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101.10.31 記者會新聞稿

醫改會: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醫療糾紛苦情多
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優先立法,才能化解醫病雙輸的危機


廿五日立院衛環會在行政院尚未提出完善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前,就快馬加鞭急於審查去刑化條文。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特偕同受害者家庭組成的「醫糾關懷協會」開記者會疾呼,缺乏醫療糾紛處理機制才是造成民眾求助無門,不得已走上法院,致使醫病雙輸的根本原因!
醫改會透過針對近一年來醫療傷害申訴民眾之電訪調查 [1],揭露民眾遇到醫療糾紛只能長年徘徊在「關鍵證據取得難、溝通協商陷阱多、諮詢鑑定沒管道、專業資訊不對等」四大苦情困境下,走上法院又是另場夢魘。呼籲朝野立委別只急著堵住民眾的訴訟門檻,要優先立法建立完善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保障民眾處於專業弱勢的合理權益,才能同時替醫病雙方尋求解決出口,從根解決國內醫療糾紛只能訴諸刑事訴訟的扭曲現象。
訴訟僅冰山一角  檯面下的受害者誰來關心
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指出,醫改會十一年來累計接獲近四千件醫糾申訴(如附件一),多數醫療糾紛背後都代表著悲慘與辛酸的家庭。但其實每年浮上檯面四百多件的醫療糾紛訴訟,只是冰山一角(附件二)。據學者楊秀儀推估,一年至少有一萬八千名醫療過失受害者(附件三)求助無門或不知如何爭取權益,只能暗自承受醫療傷害悲劇。
劉淑瓊也說,四大皆空的因素很多(例如健保支付扭曲、醫院血汗、營利化等),不能都推給醫療糾紛問題。實證顯示,在醫療傷害風險發生率大致不變下,醫糾件數會隨醫療服務量與醫師數等成長而增加 [2]。健保實施後,醫療服務量翻了一倍、醫師數成長近七成,把醫療糾紛增多歸咎民眾愛告,並不合理。
對症下藥  問題在訴訟外機制失靈逼民提告!
劉淑瓊說,立委與政府只聽到醫界聲音,努力在醫療法八十二條去刑化上為醫師脫困,醫師害怕被告,但民眾又何嘗喜歡上法院?全是因為現行沒有有效處理醫糾的管道與機制,讓醫療糾紛受害者面臨四大苦情(附件四),才逼迫大家法院見,甚至選擇標準最嚴格、勝訴率極低且曠日廢時的刑事訴訟。

醫糾關懷協會高常務理事(右二)、本會劉執行長 (左二)、陳副執行長(左一)、張研究員(右一)共同揭露醫糾四大苦情。
苦情一:關鍵證據取得難 四分之一醫糾民眾申請病歷被刁難  六成質疑病歷不全
雖然醫改會多年前已推動民眾有權取得病歷,但現況卻是發生醫糾後,醫院往往又另設路障刁難。醫改會對近一年遭受醫療糾紛傷害的求助民眾調查發現,有二至三成的民眾反映曾遭刁難,更有六成質疑拿到的資料不齊全或疑似被改過附件五)。
劉淑瓊舉例(附件六),有民眾在訴訟後,才發現經由病歷室複印出來所謂的「全本病歷」竟不含保存在各單位關鍵病歷;更有人得請出衛生局幫忙,院方才肯交出完整病歷;甚至發現自己申請的病歷居然與衛生局取得的病歷差很大。難怪民眾會質疑病歷遭竄改,或只好被迫選擇告刑事靠檢察官取得屢要不到的關鍵病歷證據。
苦情二:溝通協商陷阱多 六成民眾申訴無解、醫院協商奧步一籮筐
雖然衛生署與醫界老強調醫院評鑑已特別要求強化院內協商機制,但遺憾許多醫院溝通申訴管道「有溝沒有通」,問題包括:窗口/程序霧煞煞、授權不足而流於形式(不管問什麼,只提供制式回答),甚至對醫護人員下封口令的醫院時有所見。據健保局一〇一年醫院總額民調顯示,當民眾有就醫問題與爭議時,只有百分之十四的民眾知道申訴窗口與管道,向醫院反映後有接近六成民眾申訴無解附件七)。

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中)指出,醫院與醫糾家屬協商時常用「一拖、二騙、三刁難」等奧步。
醫改會副執行長陳芙媺更披露(附件八),很多民眾反映醫療機構對申訴的處理緩慢,也常使用拖延戰術,宣稱醫師出國、工作忙等理由,不斷延期協調會。甚至有醫院在拖過刑事追訴期六個月過後,態度丕變,與病患斷絕聯繫。還有醫院假借簽收慰問金之名誘騙病人簽下和解書;更有醫院私下要脅願意協助處理的醫師,或要脅病患放棄處理醫糾,不然就不替病患治療,迫使病患怕後續無人接手治療而無奈妥協…。
苦情三:諮詢鑑定沒管道 九成八的醫糾民眾亟需訴訟外的鑑定與醫療諮詢
醫改會的調查顯示,最多醫糾民眾的訴求是要求道歉與了解真相附件九)。但衛生機關對於病安爭議事件很少協助介入調查,衛署醫審會只接受法院委託鑑定,逼得病家為求真相只好被迫選擇訴訟才能獲得鑑定。醫界遇到他院醫療糾紛病人也吝於接手治療,同時也不願正面提供第二意見幫忙釐清。
醫改會對近一年遭受醫療糾紛傷害的求助民眾調查發現,高達百分之九十八認為醫糾法案改革時,他們最需要的幫助是提供專業的醫療諮詢以幫忙釐清醫療問題或提供醫療鑑定,百分之九十四期待由政府協助進行行政調查附件十)。
苦情四:專業資訊不對等 四分之一醫療糾紛的主因,來自醫病間風險溝通沒落實
醫改會的個案中超過四分之一的醫療糾紛主因,來自醫病溝通問題附件十一)。「手術前不是說只是個小手術?預計二個小時的刀,但卻開了十個小時,人就這樣過世…到底開刀過程發生什麼事?早知道會這樣,我們就不開刀了…」等類似的情節,經常上演。因此,在醫療資訊於醫病之間嚴重傾斜的狀況下,強化風險溝通、告知同意機制才是更根本解決醫糾爭議的重要關鍵。


陳芙媺副執行長提醒,98%醫糾民眾希望能有專業的鑑定諮詢協助,以釐清真相。

不提告,民眾有什麼選項?請官員、立委、醫界說清楚!
醫改會副執行長陳芙媺總結時表示,醫改會也很憂心醫師動輒受困於刑事訴訟的問題,但是如果民眾遇到醫療糾紛,如同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專業知識上本來就不對等,行政上取得證據的障礙高,又沒有任何法律機制保障調處,根本無路可走!
因此,醫改會強烈呼籲,朝野立委為醫療糾紛解套,應該優先為醫療糾紛處理機制立法,提出一套能提供客觀鑑定機制和公平調處補償的辦法,才從根本上解決醫病的共同困境。
新聞稿附件完整版

[1] 本電訪調查係針對近一年來,因醫療傷害向醫改會申訴之民眾所做的調查。調查樣本共八十五位,成功樣本為五十三位。
[2] 盧瑞芬、謝啟瑞,2000年8月,醫療經濟學,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thrf.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