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未在光年公司任職違反稅捐稽徵法100年度上訴字第3049號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9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8-8-30 14:12 
61.64.210.217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稅捐稽徵稅捐稽徵法第四十七條本法關於納稅義務人、扣繳義務人及代徵人應處刑罰之規定,於下列之人適用之:
一、公司法規定之公司負責人。二、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對外代表法人之董事或理事。
三、商業登記法規定之商業負責人。四、其他非法人團體之代表人或管理人。
前項規定之人與實際負責業務之人不同時,以實際負責業務之人為準。

稅捐稽徵法
第四十一條 納稅義務人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二百十五條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二百十六條
行使第二百十條至第二百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
未在光年公司任職違反稅捐稽徵法100年度上訴字第3049號

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index_1_S.aspx?p=Qxi126sZd3bZ4tW9Bgh%2fQfi1StuVfxrMt59bAb%2fGV6E%3d

【裁判字號】  100,上訴,3049
【裁判日期】  1010426
【裁判案由】  違反稅捐稽徵法等
【裁判全文】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00年度上訴字第3049號
上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黃能琛
選任辯護人 林明正律師
      林靜歆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稅捐稽徵法等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0年度訴字第739號,中華民國100年9月19日第一審判決(起訴
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0年度偵字第8457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
黃能琛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各處如附表宣告刑欄所示之刑,應執
行有期徒刑拾月,如易科罰金,以銀元參佰元即新台幣玖佰元折
算壹日。
    事    實
一、黃能琛於民國92年11月12日至99年6月10日任址設臺北市○
    ○區○○路一段155號13樓之5的光年整合廣告有限公司(下
    稱光年公司)董事,為公司法規定之公司負責人,且有製作
    各類所得扣繳暨免扣繳憑單(下稱扣繳憑單)之權責並以之
    為附隨業務。光年公司則依所得稅法第7條、第3條、第1條
    規定,為營利事業所得稅之納稅義務人。
(一)黃能琛明知陳珮禎(原名陳清芬,下逕稱陳珮禎)92年至
      94年間未在光年公司任職,也無領取該公司薪資,然基於
      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之概括犯意,連續於93年、94、95
      年的5月底報稅期限前,在臺灣地區內不詳地點,於光年
      公司扣繳憑單不實登載陳珮禎92、93、94年各領取光年公
      司新臺幣(事實欄,下同)739,000元、195,000元、490,
      000元薪資等事項後,持向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下稱臺
      北市國稅局)行使申報銷項,使光年公司以此不正當方法
      逃漏92年度、93年度、94年度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各184,75
      0元、48,750元、122,500元,足以生損害於陳珮禎及臺北
      市國稅局核課稅捐之正確性。
(二)黃能琛明知陳珮禎於98年未在光年公司任職,也無領取該
      公司薪資,然基於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之犯意,於99年
      5月底報稅期限前,在臺灣地區內不詳地點,於光年公司
      扣繳憑單不實登載陳珮禎98年領取光年公司468,000 元薪
      資等事項後,持向臺北市國稅局行使申報銷項,使光年公
      司以此不正當方法逃漏98年營利事業所得稅117,000元,
      足以生損害陳珮禎及臺北市國稅局核課稅捐之正確性。
二、案經陳珮禎訴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偵查起訴。
    理    由
一、證據能力部分:
(一)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第2項規定:「被告以外之人於偵
      查中向檢察官所為之陳述,除顯有不可信之情況者外,得
      為證據。」已揭示被告以外之人於偵查中向檢察官所為之
      陳述,原則上有證據能力,僅於顯有不可信之情況者,始
      例外否定其得為證據。是被告如未主張並釋明顯有不可信
      之情況時,檢察官自無須再就無該例外情形為舉證。至於
      同法第248條第1項前段所規定,檢察官「訊問證人、鑑定
      人時,如被告在場者,被告得親自詰問」,係指「如被告
      在場者」,始發生「被告得親自詰問」情形。又同法條第
      2項前段雖規定,「預料證人、鑑定人於審判時不能訊問
      者,應命被告在場」,惟其但書復規定,「但恐證人、鑑
      定人於被告前不能自由陳述者,不在此限」。故依現行法
      ,並未強行規定檢察官必須待被告在場,始得訊問證人、
      鑑定人,自不發生在偵查中應行交互詰問之問題。依上所
      述,被告以外之人在檢察官偵查中依法具結所為之陳述,
      除顯有不可信之情況者外,於審判中依刑事訴訟法第165
      條第1項規定合法調查者,即得為證據(最高法院100年度
      台上字第2949號裁判要旨參照)。經查,證人陳珮禎於10
      0年3月24日偵查中之證述,業經具結(見他字卷第226頁
      ),被告及其辯護人並無釋明有何顯有不可信之情況者,
      並經合法調查,自有證據能力。
(二)本院所引下列非供述證據,均與本件待證事實具有關聯性
      ,且並無證據證明並未真實存在,或屬於偵查機關違法偵
      查行為所取得,是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之反面解釋,
      自有證據能力。
二、認定犯罪事實之理由:
(一)訊據被告黃能琛於原審及本院坦承有上開犯罪事實(見原
      審卷第13頁反面、第35頁反面、第38頁反面、本院卷第87
      頁反面),並據證人即告訴人陳珮禎於100年3月24日偵查
      中及本院證述:伊沒有同意被告以其名義報稅,伊沒有在
      光年公司任職,沒有提供身分證給被告報稅使用等語(見
      他字卷第222頁、本院卷第25頁反面)在卷。又被告於偵
      查中自承自91年起即擔任光年公司負責人等語(見他字卷
      第91頁),且自92年11月12日起擔任光年公司董事,並經
      台北市政府於92年11月19日准予變更登記為負責人嗣於99
      年6月11日公司負責人變更登記為訴外人謝婉玲,並經台
      北市政府於99年6月30日准予變更登記在案,有光年公司
      登記案卷內董事願任同意書、台北市政府函稿、變更登記
      申請書在卷可稽(他字卷第58反面、59頁、70頁、73頁)
      ;另被告虛報薪資之年度、數額及逃漏光年公司營利事業
      所得稅之情形,經財政部台北市國稅局100年2月21日財北
      國稅審三字第100020 5115號函覆原審稱:92至94年度及
      98年度光年公司申報給付陳清芬君薪資各為739000元、
      195000元、490000元及468000元;本局先前受理光年公司
      被人檢舉涉嫌浮報陳清芬君92至94年度及98年度薪資等案
      件,因該公司逾期未提示支付證明,本局逕予剔除各年度
      該筆薪資費用,該公司逃漏前開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各為
      184,750元、48,750元、122,500元、117,000元等語(見
      他字卷第101頁),足認因被告虛報薪資使光年公司有逃
      漏營利事業所稅之事實。
(二)此外,並有陳珮禎臺北市國稅局92年度綜合所得稅核定通
      知書、93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94年度綜合
      所得稅核定通知書、財政部台北市國稅局士林稽徵所99年
      8月26 日財北國稅士林綜所二字第0990203695號函、勞工
      保險局100年2月14日保承資字第10010049750號、行政院
      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100年2月17日健保北字第10010038
      14號函、臺北市政府以100年2月15日府產業商字第100811
      16600號函檢送之光年公司登記資料、財政部國稅局100年
      1月31日財北國稅審三字第1000203861號函、93年度綜合
      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98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
      料清單、臺北市國稅局100年2月21日財北國稅審三字第
      1000205115號函暨檢附之光年公司綜合所得稅BAN給付清
      單、案關年度申報資料及營利事業所得稅違章案件移送表
      、臺北市國稅局士林稽徵所以100年5月5日財北國稅士林
      綜所二字第1000202226號函檢附之陳珮禎扣繳憑單等在卷
      可稽(見他字第771號卷第4至21 頁、第46至48頁、第51
      至83頁、第101至121頁、偵字第8457號卷第58至60頁),
      足以擔保被告前開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
(三)至被告於偵查中曾辯稱告訴人曾要求年公司預支款項,並
      主動提供身分證件云云(見偵字卷第18頁),此為告訴人
      所否認,依被告於偵查中所提光年公司銀行存摺、民事起
      訴狀等件(見偵字卷第22-29頁),尚無從認定被告係給
      付薪資予告訴人;至證人許美玲於偵查中證稱:被告約91
      年間曾向伊承租辦公室,被告有無給告訴人薪資,雙方之
      間有無金錢往來,伊均不知道;伊看照片對告訴人沒印象
      ,伊只知道他們有接洽事情,不會注意告訴人有無把證件
      拿給被告等語(見偵字卷第12、49頁),均無從援引為有
      利於被告之認定。
(四)本件事證明確,應予依法論科。
二、被告事實欄一(一)行為後,刑法業於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
    部分條文,並自95年7月1日施行。依修正後刑法第2條第1項
    規定:「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
    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此條規定與刑法第1條罪刑法定主義契合,係規範行為後
    法律變更所生新舊法律比較適用之準據,是刑法第2條本身
    雖經修正,尚無比較新舊法之問題,應一律適用裁判時之現
    行刑法第2條,以決定適用之刑罰法律。而刑法第11條關於
    本法總則對於其他刑罰法規之適用規定,由原條文:「本法
    總則於其他法令有刑罰之規定者,亦適用之。但其他法令有
    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增訂與修正文字為:「本法總則
    於其他法『律』有刑罰『或保安處分』之規定者,亦適用之
    。但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是關於本條之
    增訂,無關犯罪行為可罰性要件之變更,亦應適用裁判時之
    新法,均合先敘明。又本次修正涵蓋之範圍甚廣,故比較新
    舊法時,應就罪刑有關之共犯、牽連犯、連續犯、有無累犯
    加重、自首減輕暨其他法定加減原因與加減例等一切情形,
    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復有最高法院95年5月23日
    95 年第8次刑庭會議決議可資參照。查:
(一)刑法第33條第5款由:「主刑之種類如左:...五罰金
      :1元(銀元)以上。」修正為:「主刑之種類如下:.
      ..五罰金,新臺幣一千元以上,以百元計算之」。依修
      正後刑法第33條第5款規定,被告所犯行使業務登載不實
      文書及稅捐稽徵法罪所定罰金刑方面最低應罰新臺幣一千
      元。顯較修正前為高,以被告行為時關於罰金刑量刑之規
      定對被告較為有利。
(二)連續犯方面,被告前述事實欄一(一)業務登載不實犯行
      ,均在本次刑法修正施行前,應予以比較適用。而現行刑
      法已刪除第56條連續犯之規定,亦即若行為人以概括犯意
      犯數個構成要件相同之罪名,除符合接續、集合等法律上
      一行為之要件外,修正前僅論以一罪而加重其刑至二分之
      一,現行規定則須就各個行為分論併罰,經比較新舊法,
      自以修正前條文有利於被告。
(三)刑法第51條數罪併罰之規定,其中第5款規定由:「宣告
      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
      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20年」,修正為:「宣告多
      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
      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修正前刑期最高為20
      年,修正後為30年,應適用94年2月2日修正前刑法有關數
      罪併罰規定定應執行刑。
(四)據上,就上開各項條件綜其全部比較結果,均以修正前條
      文對被告有利,自應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適用有
      利於其之修正前規定以為論處。
(五)稅捐稽徵法第47條先於98年5月27日經總統以華總一義字
      第09800129201號令修正公布,由原「本法關於納稅義務
      人、扣繳義務人及代徵人應處徒刑之規定,於左列之人適
      用之:一公司法規定之公司負責人。二民法或其他法律規
      定對外代表法人之董事或理事。三商業登記法規定之商業
      負責人。四其他非法人團體之代表人或管理人。」之內容
      ,增列第2項「前項規定之人與實際負責業務之人不同時
      ,以實際負責業務之人為準。」規定;嗣因司法院釋字第
      687號解釋,稅捐稽徵法第47條第1款有關公司負責人應處
      徒刑之規定,有違憲法第7條平等原則,至遲於100年5月
      27日該解釋公布屆滿1年時,失其效力,立法機關乃於101
      年1月4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000299651號令公佈修正,
      修正為「本法關於納稅義務人、扣繳義務人及代徵人應處
      刑罰之規定,於左列之人適用之」,是對公司負責人刑罰
      之範圍已有修正,修正後公司負責人得處關於稅捐稽徵法
      第41條關於拘役或罰金之處罰,比較行為時法、中間時法
      及現行法,被告除係公司登記負責人外,亦為實際負責人
      ,故以101年1月4日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47條對被告有利
      ,應逕行適用修正後之現行規定。
三、查被告為公司負責人,而營利事業填製扣繳暨免扣繳憑單,
    係附隨於業務所製作,屬業務上所掌文書,且為公司負責人
    即被告繼續反覆執行之事務,被告自為從事此項業務之人。
    至員工薪資扣繳暨免扣繳憑單,係證明全年度支付員工薪資
    及代為扣繳綜合所得稅之情形,而為徵繳雙方課徵與申報綜
    合所得稅之依據,但既非為造具記帳憑證所根據之憑證,尚
    難認係屬商業會計法所規定之原始憑證,僅屬從事業務之人
    於業務上製作之文書(最高法院92年臺上字第1624號判決參
    照)。被告為虛報陳珮禎薪資所得,製作各類所得扣繳暨免
    扣繳憑單,據而作成公司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非屬
    業務上登載之文書,最高法院72年度臺上字第5453號判決意
    旨參照),並向稅捐機關申報稅捐,核其所為,係犯刑法第
    216條、第215條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罪與101年1月4日修
    正後稅捐稽徵法第47條第1項第1款、第41條之以不正當方法
    逃漏稅捐罪。被告登載業務上不實之文書後持以行使,其登
    載不實之低度行為應為高度之行使行為所吸收,不另論罪。
    被告犯罪事實一(一)先後3次行使不實登載之陳珮禎扣繳
    暨免扣繳憑單,時間緊接、手段相同,顯係基於概括犯意反
    覆為之,屬連續犯,應依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前刑法第56條
    之規定,以一罪論,並加重其刑。又稅捐稽徵法第47條之規
    定,係將納稅義務人之公司責任,於其應處徒刑範圍,轉嫁
    於公司負責人,其犯罪主體為公司,受罰之公司負責人乃屬
    「代罰」之性質,其本身並非逃漏稅捐之納稅義務人,亦即
    非犯罪之主體,此部分行為與公司負責人之其他犯罪行為之
    間,自無方法或結果之牽連關係(最高法院92年度臺上字第
    4025號判決參照),各該次逃漏稅行為,亦無連續犯之概括
    犯意可言。另被告事實欄一(一)所示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
    書犯行,與事實欄一(二)所示99年間之行使業務登載不實
    文書犯行,按前述最高法院刑庭會議決議,不能論以連續犯
    ,而應併罰。是以,被告所犯事實欄一(一)連續行使業務
    上登載不實文書及事實欄一(二)行使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
    ,與四次公司負責人為納稅義務人以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罪
    均應分論併罰。
四、被告事實欄一(一)行為時之刑法第41條第1項前段規定:
    「犯最重本刑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6個月
    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因身體、教育、職業、家庭之
    關係或其他正當事由,執行顯有困難者,得以(銀元)1元
    以上3元以下折算1日,易科罰金。」。又依被告該行為時所
    應適用之95年5月17日修正前罰金罰鍰提高標準條例第2條規
    定(現已廢止),就易科罰金折算標準應照原定數額提高
    100倍折算,是被告此行為時之易科罰金折算標準,配合現
    行法規所定貨幣單位折算新臺幣條例第2條規定,應以銀元
    100元至300元即新臺幣300元至900元折算1日。惟被告行為
    後,刑法第41條先後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95年7月1日施行
    ,及於98年1月21日修正公布,98年9月1日施行,與98年12
    月30日修正公布。該3次修正後規定,易科罰金之金額,均
    提高為以新臺幣1,000元、2,000元、3,000元折算1日,雖98
    年1月21日、98年12月30日2次修正,均增列得以提供社會勞
    動6小時折算1日,易服社會勞動之規定,但因刑法施行法第
    3條之2、之3分別規定,刑法第41條規定,於98年9月1日、
    98年12月15日之刑法修正施行前已裁判確定之處罰,未執行
    或執行未完畢者,亦適用之。經比較,以修正前之易科罰金
    折算標準較有利於被告,仍應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
    適用有利於被告之修正前規定以為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五、被告前開事實欄一(一)犯罪時間均係於96年4月24日以前
    ,且合於減刑條件,應依中華民國96年罪犯減刑條例第2條
    第1項第3款,各減刑如主文所示,復依前述比較後結果,均
    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且與事實欄一(二)所示犯行(
    共計6罪)定其應執行,以資儆懲。另關於數罪併罰,其中
    部分之裁判易刑標準係依舊法諭知,另部分依新法諭知,合
    併定刑後之易刑標準,應依刑法第2條之規定,擇有利於受
    刑人之折算標準適用之(最高法院86年度臺非字第87號判決
    意旨參照),本件定應執行刑後之易科罰金折算標準,應以
    94 年2月2日修正公布前規定諭知之。末按,依司法院釋字
    第662號解釋:「中華民國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之現行刑法
    第41條第2項,關於數罪併罰,數宣告刑均得易科罰金,而
    定應執行刑之刑逾6個月者,排除適用同條第1項得易科罰金
    之規定部分,與憲法第23條規定有違,並與本院釋字第366
    號解釋意旨不符,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刑法
    第41條第8項於98年12月30日經總統公布:「第1項至第4項
    及第7項之規定,於數罪併罰之數罪,均得易科罰金或易服
    社會勞動者,其應執行之刑逾6月者,亦得適用之」,再依
    同日修正刑法施行法第10條第2項規定「刑法修正條文及本
    法修正條文,除另定施行日期者外,自公布日施行」,故修
    正之刑法第41條第8項業已於98年12月30日生效,是以對於
    數罪併罰,數宣告刑均得易科罰金,而定應執行之刑超過6
    個月案件,依98年12 月30日修正公布之刑法第41條第8項,
    均得易科罰金,是修正前刑法第41條第2項既業已失效,自
    無庸為新舊法之比較,故本件所定執行刑雖逾6個月,依上
    開說明,仍應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附此敘明。
六、原審對被告論罪科刑固非無見,惟查:(一)稅捐稽徵法第
    47條已於101年1月4日修正公佈,原判決未及比較適用,自
    有未洽。(二)被告以告訴人名義虛報薪資,足生損害於告
    訴人,此據告訴人提出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士林執行處通知及
    稅款及罰鍰繳款書等件可明(見他字卷第17、18頁),雖告
    訴人自承嗣後國稅局有將其繳納之稅款退還等語(見本院卷
    第29頁),惟此乃國稅局嗣後查證後之更正措施,並非被告
    彌補告訴人所受損害,告訴人為本案之被害人,被告迄今未
    與告訴人和解,迭據告訴人陳報在卷(見告訴人陳報狀),
    被告於本院雖提出繳納國稅局通知繳納本稅及罰鍰381,713
    元,及因強制執行被扣款310,306元之扣款及繳款文件(見
    本院卷第36- 40頁、55-60頁),此僅屬被告應繳納之稅款
    及罰鍰,仍無從認已補償告訴人;又審酌被告92年度、93年
    度、94年度及98年度逃漏稅捐之數額分別184,750元、48,75
    0元、122,500元、117,000元,數額多寡並不相同,原審均
    論以同一之最低度徒刑,亦有未洽,應認公訴人上訴主張原
    審量刑就上開部分未予審酌部分,為有理由。至被告上訴主
    張:最高法院71年台上字第1143號判例則認定稅捐稽徵法第
    41條及刑法第216條規定應從一重處斷;又原審認定92、93
    及94年這3次行為以刑法第216條規定要論以連續犯,但以稅
    捐稽徵法第41條論斷卻認為此3次行為並無連續犯之概括犯
    意可言,辜不論同樣此3次行為被論以2個不同罪名,同樣3
    次行為在此2個不同罪名之間還被分別認定為連續犯與非連
    續犯,原審之之立論基礎與常情不符,有背於人民之期待與
    法治之觀感云云,惟查最高法院71年台上字第1143號判例已
    明揭行為人係逃漏自己稅捐時,稅捐稽徵法第41條及刑法第
    216條得適用牽連犯之規定論以一罪,惟本件被告為公司負
    責人登載不實業務文書,而逃漏光年公司稅捐,乃因公司負
    責人因公司責任轉嫁而代罰,其犯罪主體仍為公司,並非逃
    漏其個人稅捐,自無從比附援引上開最高法院71年台上字第
    1143號判例;又被告所犯逃漏稅捐部分犯行,因公司無概括
    犯意可言,應分論併罰,已如前述,被告仍據為上訴自不可
    採,是被告上訴為無理由,惟原判決既有上開可議之處,爰
    由本院將原判決撤銷改判。審酌被告之犯罪動機、目的、手
    段、業務登載不實文書之張數、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之內
    容、為光年公司逃漏之稅捐金額、所生損害、生活狀況、素
    行、陳珮禎及公訴人對於科刑範圍之意見,被告於本院另提
    出繳納國稅局通知繳納本稅及罰鍰381, 713元,及因強制執
    行被扣款310,306元之扣款及繳款文件(見本院卷第36-40
    頁、55-60頁),被告對其犯行坦承不諱之態度及其他一切
    情狀,各量處如附表所示之宣告刑及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並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0月,如易科罰金,以銀元300元即新
    台幣900元折算一日。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299
條第1項前段,101年1月4日修正後稅捐稽徵法第47條第1項第1款
、第41條,刑法第2條第1項、第11條前段、第41條第8項、第216
條、第215條,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前刑法第56條、第51條第5款
、第41條第1項前段、第2項,刑法施行法第1條之1,罰金罰鍰提
高標準條例第2條(現已廢止),現行法規所定貨幣單位折算新
臺幣條例第2條,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罪犯減刑條例第2條第1項第3
款、第7條、第9條、第10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黃和村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6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邱同印
                                  法  官  郭豫珍
                                  法  官  吳淑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十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陳紀語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5     月    2     日
附表:
┌──┬──────────┬─────────────┐
│編號│ 罪名               │宣告刑                    │
├──┼──────────┼─────────────┤
│ 01 │連續行使從事業務之人│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
│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以銀元參佰元即新台幣玖佰│
│    │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元折算壹日;減為有期徒刑參│
│    │之文書,足以生損害於│月,如易科罰金,以銀元參佰│
│    │公眾及他人。        │元即新臺幣玖佰元折算壹日。│
│    │                    │                          │
├──┼──────────┼─────────────┤
│ 02 │行使從事業務之人,明│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
│    │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    │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                          │
│    │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                          │
│    │及他人。            │                          │
├──┼──────────┼─────────────┤
│ 03 │公司負責人為納稅義務│處有期徒刑肆月,如易科罰金│
│    │人,以不正當方法逃漏│,以銀元參佰元即新臺幣玖佰│
│    │稅捐。              │元折算壹日,減為有期徒刑貳│
│    │                    │月,如易科罰金,以銀元參佰│
│    │                    │元即新臺幣玖佰元折算壹日。│
├──┼──────────┼─────────────┤
│ 04 │公司負責人為納稅義務│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
│    │人,以不正當方法逃漏│,以銀元參佰元即新臺幣玖佰│
│    │稅捐。              │元折算壹日,減為有期徒刑壹│
│    │                    │月,如易科罰金,以銀元參佰│
│    │                    │元即新臺幣玖佰元折算壹日。│
├──┼──────────┼─────────────┤
│ 05 │公司負責人為納稅義務│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
│    │人,以不正當方法逃漏│,以銀元參佰元即新臺幣玖佰│
│    │稅捐。              │元折算壹日,減為有期徒刑壹│
│    │                    │月又拾伍日,如易科罰金,以│
│    │                    │銀元參佰元即新臺幣玖佰元折│
│    │                    │算壹日。                  │
├──┼──────────┼─────────────┤
│ 06 │公司負責人為納稅義務│處有期徒刑參月,如易科罰金│
│    │人,以不正當方法逃漏│,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    │稅捐。              │                          │
└──┴──────────┴─────────────┘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稅捐稽徵稅捐稽徵法第四十七條
本法關於納稅義務人、扣繳義務人及代徵人應處刑罰之規定,於
下列之人適用之:
一、公司法規定之公司負責人。
二、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對外代表法人之董事或理事。
三、商業登記法規定之商業負責人。
四、其他非法人團體之代表人或管理人。
前項規定之人與實際負責業務之人不同時,以實際負責業務之人
為準。
稅捐稽徵法第四十一條
納稅義務人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處五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二百十五條
從事業務之人,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其業務上作成之文
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五百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二百十六條
行使第二百十條至第二百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
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