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科學人:感覺=(感知×知覺)∼覺識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5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12-7 08:04 
219.85.1.170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科學人觀點 > 2015年 > 其他

感覺=(感知×知覺)∼覺識知識用來分類感官的訊息,也是感官訊息傳輸的指揮和媒介,更是統合後的適應結果。
報上說要變天了,我的外國朋友正在努力學華語文,很疑惑的問我:「變天是什麼意思?」我笑著對他說:「大部份的人都會告訴你,變天,就是該把衣櫃裡的冬天衣服拿出來,準備禦寒,免得受涼了。」他一聽就懂,說原來是天氣要變冷了,但又眉頭一皺問,那為什麼天氣變熱時,不說變天了?我想了一下,他說的對,變天做為察知或警告人天候變化的名詞,並非「中性」,因為它只指稱變冷,而不指稱變熱。我對這位外國朋友解釋說:「也許我們亞熱帶地區的人習慣熱,對冷天氣比較敏感吧!」


兩個星期後,這位外國朋友又來找我,一開口就說:「曾老師,你錯了!變天只用來指稱變冷變涼的說法,不是亞熱帶的台灣特有。我請在中國大陸北方地區的朋友幫我做了調查,大部份的人對變天的認知,也是指變冷,而不是指變熱,所以它和習慣沒有關係。」


我好欽佩這位外國朋友刨根究底而且憑證據說話的精神和作為,很開心的稱許:「我當時只憑直覺,說出我的看法,以為是合理的臆測,如今你努力蒐集的證據,推翻了我原先的說法,真是棒極了!在語言的使用上,確實存在很多非中性的情形,值得我們探討,例如高度本來可長可短,但你可以問人家有多高,卻不可問人家有多矮。前者是中性的表述,後者是負面的表述,很不對稱的。但這個不對稱是有普遍性的,所有的語言都遵循這個原則,為什麼呢?學界還沒有給我們很清楚的解釋呢!你的變天研究,又讓我看到了一個非中性的現象,又增長一點新知!」


變天事件,只是生活裡的平常事,卻也點出了人如何和外在物理世界互動的面向,也就是地球上的溫度變了,人就會感受到要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如加衣服、脫衣服、留長髮、剪短髮等等)以適應外界變化。所以對所有的生物而言,感受變化(體外和體內)是生命的第一要件,但對外的五官各司其職,內在的七情六欲又常常糾纏不清,人要成為理性的動物,其實是不容易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回到變天的概念吧。


你如何感覺天氣變了?從生理的觀點,當然是皮膚上的感覺受器偵測到熱能的變化,從減少的幅度「知道」變冷了。這種從皮膚受器偵測到腦的訊息傳輸,是由下而上的歷程,是很合理的敘述。但很多時候,我們身體並沒有感到太多的生理變化,卻往往在看到他人毛衣裹身,縮著身體,摩擦雙掌,自己忽然也冷了起來,這就是由上而下的指導歷程了。近年來的感覺研究,不再只強調「感」的由下而上歷程,更重要是「知」的由上而下指揮和「感」的由下而上傳導,產生了加乘的交互作用,達到了統合的最後覺識。


這個動態的交互作用模式,當然會因感官的訊息量和概念指揮的方向不一,而產生不同的知覺變化。喜歡喝酒的人都有親身體驗,對哪一類酒的知識越豐富,喝起來就越能品味好壞,而同樣的酒,對我這個對酒認知缺缺的人,喝起來只有苦,只有辣,而沒有美好之感,對品酒人念念有詞的讚語,更是一點也無法體會,遑論欣賞?


這裡頭產生了一個概念:知識用來分類感官的訊息,同時也是感官訊息統合的觸媒,更是統合後的結果。這看似有點複雜,但讓我們做個簡單實驗,就不難理解了。首先你把兩手伸出來,十指交錯、掌心相疊,牢牢握緊。在這個姿勢下,你很容易察覺十根手指各自有感覺,分佈在相互交疊的空間中,所以當旁人請你把左手姆指翹起來時,你知道他指的是左手姆指,你也能根據指示,輕易的豎起左手拇指,而且無論指示你翹起哪一根手指,你都能應付自如。


現在請你換個姿勢,把剛剛握緊的雙手放開,然後兩隻手臂左右交叉,如圖1;接著十指交錯並合掌握緊,握成一個大拳頭後,先向下,再向內,然後轉個彎朝上,如圖2。此時,請你翹起右手中指。你會發現,你「知道」是右手、右手中指也近在眼前,但因為右手在左,而且十指交錯,你很容易失去感覺的定位。這時請旁人幫你個忙,用他的手指指著(不可以碰觸)你的右手中指,提示你把標的中指翹起來,如圖3;結果你掙扎著,翹起了另一邊的手指頭,如圖4。你「知道」旁人指示的標的指頭,和你自己翹起的指頭是不符合的,但你努力試圖翹起正確的指頭,偏生它就是不聽指揮。也就是,上到下的指揮系統正常,但下到上的執行系統癱瘓了。這個感知、知覺和統合的複雜性,就赤裸裸展現在你「不聽話的手指」的簡單實驗中。


知識的養成,對感覺由感知到知覺到覺識的統合太重要了,但知識並非與生俱來,必須在成長的過程,經由分類、連結的層層互動中漸漸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不曉得有多少父母親曾經觀察到。發展心理學家最近發表一篇研究,比較四個月和六個月的嬰兒對觸覺的反應。他們讓小嬰兒的兩腳交叉,然後用手指去碰觸嬰兒右腳或左腳的腳趾,結果發現六個月的嬰兒比四個月的嬰兒容易患「碰右腳,卻舉左腳;碰左腳,卻舉右腳」的錯誤。


怎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總不可能是六個月嬰兒比四個月嬰兒的知覺發展還要差吧!那為什麼呢?科學家的解釋是,在這段期間,感官不再獨立,要發展和別的感官的連結,才能完成最後整體的統合。因為出生下來即視盲的嬰兒在做同樣雙腳交叉的碰觸實驗時,並不會出現四個月和六個月嬰兒的錯誤,表示沒有視覺訊息的介入,觸覺就獨立運作;而不需去連結視覺訊息,感覺定位就不受干擾。說得好像有些道理,但為人父母的你,會同意這樣的解釋嗎?


就在我快寫完這篇觀點時,又接到那位外國朋友的電話,他嘿嘿笑兩聲,說:「曾老師,你藏私哦,變天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你怎麼沒有告訴我?!」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5 年第 165 期 11 月號】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prespective&id=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