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何謂先驗、超驗、後驗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12-6 05:55 
61.64.150.133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何謂先驗、超驗、後驗
人的認識能力,必伴隨著種種不同的經驗,經驗的累積是知識的基石。經驗的方式又包括閱讀與現實體驗,但對於所經驗的狀態又分為三種:超驗、先驗、後驗。
                                                                                
後驗就是必須體驗後才知道的,例如這杯水熱不熱。超驗就是超出體驗之外的,一般人無法共同體驗到以形成普遍共通經驗,如神、鬼的存在,夢境。先驗是先於經驗就能知道的,如邏輯或一般已經驗過後的知識常識,如1+1=2,人都會死。

(圖為Escher 的作品《Rind》, 1955)

-----------------------------------------------------------------------------------------
但這三種區分並非表示人類的經驗活動完全是區別開來的,我們很可
能在同一活動中交雜著三種經驗方式。
                                                                                
而這種特別經驗往往會出現在藝術的創作與審美活動中。
                                                                                
面對一篇詩作、音樂、小說、電影、繪畫等作品,我們必須先看過聽
過才知道,而我們對這件作品的感受與聯想,卻是超驗的心靈活動,
然而對於一些已具備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知識的人來說,他對於這件作
品的認識,有部份已是先驗層面的了。

---------------------------------------------------------------------------------------
超驗活動可說是一種主觀真實,即使有不同的人宣稱他們各別經驗
了共同的超驗活動,如聽到神的聲音,但仍然難以由第三人檢驗他
們是否聽到了同樣的聲音,因此超驗所宣稱的真實,是主觀的,信
者恆真。
                                                                                
先驗的真理則是藉由經驗或邏輯論證所形成建立起來的,但事實上
也往往在後來的新發現或知識的進步而改變先驗的認知。先驗的事
物常以貌似真理的情形出現,這是因為人的活動力有限,感官能力
有限,還有工具媒介的影響,以及道德倫理的因素,例如社會學家
並不能為了了解人的心智發展能力,於是把一個嬰兒丟到荒島去觀
察;心理學家也不能因為想了解腦細胞與心靈活動的關係,就把人
腦剖開測試分析,只是透過種種儀器與取代的方式去測試實驗。
                                                                                
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就是為了從邏輯推論的方式,確立知識的先驗原則,為思維的能力
劃定範疇。因此他的三大批判不是透過後驗的科學實驗,而是為我
們的思維區分與統整出結構與方法。

後驗的方式乍看之下最為真實可靠,其實不然。因為人的感官能力
是不足的,常會受到遮蔽,受到視覺與聽覺的欺騙,假如人的知識
一切都要透過後驗而來,那麼人所知的將會非常的有限,而且往往
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http://raybo.pixnet.net/blog/post/9947613-%E4%BD%95%E8%AC%82%E5%85%88%E9%A9%97%E3%80%81%E8%B6%85%E9%A9%97%E3%80%81%E5%BE%8C%E9%A9%97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12-6 05:59 
61.64.150.133
先驗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前往: 導覽搜尋
關於「先天」之其它意思,詳見「先天」。

先驗a priori ;也譯作 先天)在拉丁文中指「來自先前的東西」,或稍稍引申指「在經驗之前」。近代西方傳統中,認為先驗指無需經驗或先於經驗獲得的知識。它通常與後驗知識相比較,後驗意指「在經驗之後」,需要經驗。這一區分來自於中世紀邏輯所區分的兩種論證,從原因到結果的論證稱為「先驗的」,而從結果到原因的論證稱為「後驗的」(a posteriori)。
認識論的基本問題之一是究竟是否存在任何重要的先驗知識。通常來說,理性主義者相信存在先驗知識,而經驗主義者認為所有知識根本上源於某種經驗(通常是外部經驗),即便有先驗知識在某種意義上也不重要。還有些經驗主義者認為先驗知識只是對語詞意義的分析,而與世界無關。
理性主義思想家給予使用先驗這個術語合適的立足點,如笛卡爾萊布尼茲,他們認為知識通過推理獲得,而非經驗,數學和邏輯真理的必然性即是其佐證。笛卡爾認為關於自我的知識,或者說我思故我在,是先驗的,因為他認為一個人無需訴諸過去的經驗就能確認自我的存在。萊布尼茨區分了先驗真理,即理性真理,與後驗真理,即由經驗確立的真理。
康德說,不論是空間,還是空間的任何一個幾何學的先天規定,都不是一種先驗的表象,而只有關於這些表象根本不具有經驗的來源、以及何以它們還是能夠先天地與經驗對象發生關係的這種可能性的知識,才能稱之為先驗的。[1]
洛克認為反思只是經驗的一部分,提出先驗這整個觀念應被拋棄的綱領。休謨認為所有先驗知識不過是觀念之間的關係,這在他的《人類理智研究》中多次提及。由於經驗主義認為一切知識基於經驗,對數學真理邏輯真理提供一個經驗主義的說明就成為其重要任務。
目錄


伊曼紐爾·康德十八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提出了一種混合了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的理論。康德聲稱,「儘管我們的全部知識開始於經驗,知識卻並不遵循經驗產生的途徑。」[2]按照康德的理論,後驗知識是經驗的,由經驗的內容所決定。康德說,「……很有可能,我們的經驗知識只是我們通過印象和認知器官本身提供的內容(感官印象只提供了一種「偶然性」)所得到的一個集合。」[2]於是,與經驗主義者們不同,康德認為先驗知識獨立於經驗而存在;更進一步地,與理性主義者們不同,康德認為以它的純粹形式存在,並不混雜有任何經驗內容的「先驗」知識是對經驗可能性的條件的推理。這種「先驗」,或者超驗的條件,是在人類認知器官中先天具備的,不可能由任何經驗得到。康德提出並討論了純粹形式推導出來的「先驗」而引起的超驗邏輯的可能性。純粹「先驗」知識包括類似如時間因果的概念。康德認為,純粹先驗知識可以由他的超驗美學和超驗邏輯所確立。康德提出,如果沒有這些「先驗」知識對人類個體認知的建構,人類個體就不具備經驗的能力。例如,當一個人的認知器官中時間和因果律的部分都失效時,他便無法把這個世界認知為一個有規律的,由自然規律所統治的世界。這一看法被普遍認為是康德的主要作品「純粹理性批判」中的中心論點,超驗推理。超驗推理並不迴避時間和因果律客觀性,但考慮到主觀性的存在,康德嘗試著去討論主觀性如何產生以及它在客觀實體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以實現「先驗」邏輯。克里普克在《命名與必然性》中批評康德道,先驗性是與認識論相關的性質,而必然性與形上學相關,兩者不應混為一談。首先,他論證道,某些後驗命題被視為必然的:例如,啟明星是長庚星。(雖然各自叫法不同,但我們現在知道它們都是金星的名稱)。它們必然是同一事物(參見嚴格指示詞),但這一同一性卻由後驗得知。同樣,他論證道,可能有偶然先驗命題。例如,巴黎米原器過去作為一的標準。這就伴隨著下述命題,「米原器長一米」,該命題是偶然的,因為我們本可能以其他長度定義一米。然而,它卻是先驗的,因為一米即由該米原器長度來定義,所以米原器肯定長一米(在它還作為一米的標準的時候),這是重言式
伯特蘭·羅素在《哲學問題》中認為先驗知識是共相之間的關係。例如,「」,顯示了「」、「」、「」、「」這些羅素稱之為共相之間的關係
當代關注於先驗概念的哲學家包括艾耶爾齊碩姆奎因
引用和注釋^ 對先驗感性論的解說 - 純粹理性批判. 慧田哲學網. [2012-09-15].
  1. ^ 2.0 2.1 Kant (1781), introduction, §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8%E9%A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