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少子化師生比要降至27:1大學老師未來也可專心研究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9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9-17 17:32 
61.62.150.187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開南校長:開南.文化.逢甲12年後倒閉 .



.【中視新聞】寧可宅在家 大學社團爆倒閉潮 20141020 .










因應少子化,教育部要求未來大學生師比要降至27:1。
也因學生減少,大學老師未來也可專心研究,不必教學。

作者: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 2015-01-16 聯合新聞網  
因應少子化,教育部要求未來大學生師比要降至27:1。
也因學生減少,大學老師未來也可專心研究,不必教學。


105學年少子化海嘯來臨,成為昨天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交鋒焦點。教育部祭出兩因應方案,一案先揮刀砍招生名額,到112學年要減招13萬人,其中學士班和博士班減幅最大,比率近四成;另一案則要求大學調整生師比,由目前32:1,到105學年降為27:1,即每27名學生要有一名教師。

會議昨天在屏東科技大學舉行,有172位校長出席,會中聚焦少子化問題。教育部表示,105學年大學新生開始銳減,到112學年,大學學生數將比102學年減少31萬人,教師也會減少1萬人,估大學也將因此減少300億元學費收入。教育部希望透過逐年減招,及降低生師比來解決。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指出,公私立大學包括學士、碩士、博士班招生總量,將
從102學年的36萬多人,降到112學年的23萬多人,整體降幅三成五。其中,學士班降幅最高,達三成九六;博士班降幅居次,約三成七四;碩士班降幅最少,約一成四五。

不過,教育部日前公布103學年各大專系所註冊率,包含台、清、交、成、中山等頂尖大學,有19校36個博士班註冊率掛零,博士班減招政策,頂大招生更雪上加霜。

黃雯玲表示,因頂大博士班數量最多,占整體七成,減招衝擊最大,教育部不會以註冊率高低來檢討博士班是否應該設立,但也希望學校藉此自我檢討。教育部建議,博士班人才培育應採雙軌制,讓理工科系博士生多與產業結合,或讓人文領域的博士生培養跨領域的專才,以便進入職場。

未來各校減招,教師員額連帶減少,教育部因此修訂生師比以緩和衝擊。
目前各大專生師比為32:1、研究所12:1,105學年希望全校生師比降到27:1、研究所降到10:1。
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會務實看待生師比調整,未來也會重新定義「老師」,大學的研究人員可納入聘用「老師」名額,「老師不一定純粹教書,也可專攻產學合作或研究。」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授權使用)







【延伸閱讀】
虎年海嘯 「地雷大學」還有多少?
大學倒閉潮 提前兩年爆發
管中祥:大學退場是想懲罰誰?!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9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9-17 20:32 
61.62.150.187
大學倒閉潮 提前兩年爆發作者:林倖妃 2014-03-04 天下雜誌542期
調整字體尺寸 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剛開學就吹熄燈號,成為全國第一所退場停辦的學校。 令學生與家長更擔心的是,下一所就讀的學校,會不會又念不到畢業就倒了?

艷陽下的小葉欖仁,隨著南台灣的風,窸窸窣窣唱起春天的歌。

這裡卻像仍在過寒冬。白色的柵欄大門緊閉,堆著雜物的警衛室空無一人,襯得校門口斗大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更為荒涼而寂寥。

高鳳數位內容學院位於屏東縣長治鄉,雖然緊鄰屏東市東北側,但卻遠離市區。

校園內手裡拎著早餐的學生,三三兩兩走入教室。教室外綁著馬尾的原住民老師穆凝.絲老饒滋拿著手機,「如果有機會,麻煩安排一下陳老師,」名片上掛著流行工藝設計系主任的她,對著電話那頭拜託,幫即將失業的同事爭取兼課機會。

開學日吹熄燈號

二月二十四日,是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的開學日,校內卻沒有開學時該有的人聲喧囂。因為高鳳也在這天吹起熄燈號,成為國內一百六十餘所大專院校中,第一所退場停辦的大學。

根據教育部所訂出,學生數未滿三千人、連續兩年註冊率未達六○%等,被列為有倒閉或合併風險的學校,目前至少有十所。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曾經指出,受到少子化影響,國內大學將出現「東倒西歪、南傾北斜」現象,從二○一六年起陸續會有私校倒閉。

他預測,東部和南部的大學,因地理位置首當其衝,後段班的私立大學縮編和減薪的情形將趨嚴重。

這波倒閉風潮,確實如賴鼎銘所料,從遠在南台灣的屏東開始吹起,卻提前兩年爆發。



高鳳數位內容學院貼出停辦告示,無疑開出第一槍。

「明天如果要到東方設計學院,可以搭八點二十分的火車,我帶大家去參觀了解,」面對台下二十多個年輕的臉龐,穆凝比手畫腳,交代完離校前必要事項,緊接著她要趕去下個學校兼課。

猶如森林中的大樹倒了,除了老師忙著找出路,高鳳僅剩的六百個學生,在教育部的安排下,也將依照志願分散到高屏地區八所技職院校就讀。

走廊盡頭,一群人百無聊賴,或是坐著打電動,或是坐在一旁發呆。「我們都是上星期看到電視才知道,學校要關了,真悲哀,」穿著紅色短袖上衣的一位男生邊說,眼睛從未離開手上的電動。

「你問我在學校學到什麼?」就讀餐飲系二年級的黃永崧說,「什麼都沒學到,因為老師領不到薪水都跑了,才剛混熟就走了。」

老師沒薪水 學生沒書讀

他們入學後,來不及品嘗當大學生的滋味,隨之來的是四技的餐飲系、觀光餐飲系和二技餐飲科,三班併成一班上課。到大二上學期為止,只上過三科專業課程,包括西餐、烘焙和調飲。

不但併系、併班,連課程都開不出來,但學費卻從來沒有少繳過。

他們所付出的學費和青春,教育部卻不管或管不著,「高鳳的問題拖了好幾年,三年換了六個校長,這樣的教學環境怎麼會穩定?」去年八月離職的高鳳教務長張天雄仍有著憤怒。

為何從高鳳開始鳴槍?是什麼原因造成大學應聲倒閉?

二○○四年才開辦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為技職體系中最晚成立的技術學院,但成立不過五年,就在二○○九年傳出財務危機。

雖然當時以借貸、減薪等方式,勉強撐過,但到去年五月,像穆凝這樣的講師或助理教授,每月只領到一萬元。學校積欠員工薪資超過三千五百萬元,平均每位老師遭欠薪六十到七十萬元。

「我們雖然希望學校繼續辦,但再拖下去,苦的是我們,苦的是學生,」穆凝神色黯然。部份老師在今年一月集體到教育部控訴校方,成為推倒高鳳的最後一根稻草。

財務危機的發生,源自於高鳳先天體質不良。因為從一九九八年開始籌備到二○○四年開辦時,一心一意要辦所大學的創辦人洪水法,手上資金不過六億元,出現三到四億元缺口,即使有教育部補助仍不足。

校方原本以為開辦後可以靠招生彌補,不料卻遠遠不如預期,可以容納四千名學生的學校,最高峰時只有二千三百人。

屏東,技職院校的火藥庫



▲ 高鳳學生過完最後一個上課日,將各赴高屏地區八所技職院校。

「一九九八年全國的大專院校為一四一所,如今已有一六二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指出,十餘年間多出二十所,顯然和教育政策誤判有關。

大學升格和設立浮濫,在屏東地區最為明顯。在位於四樓的校長室內,二月十日才剛就任代理校長的謝捷晃指向窗外,光屏東縣就有七所技職院校,其中六所距離高鳳不到十五分鐘車程。

同時間遭教育部處以停招一年處分的永達技術學院,從高鳳開車過去不消六、七分鐘。

「技職院校的火藥庫,就在屏東,」謝捷晃翻出手上的資料。

各校經過教育部核准的招生總額度,遠大於當地需求。依據他所蒐集數據,屏東的技職體系包含綜合高中職畢業生,每年約四千二百人,但屏東縣內技職院校所開出招生名額高達一萬一千人。

技職學生因為家境普遍較差,多選擇就近就讀。屏東各技職院校供給量遠大於需求量,讓各校無不卯足全力搶學生。

在激烈競爭下,各校開設科系愈來愈趨近相同,成為一片競爭的紅海。

以往,屏東的技職院校區隔明顯、各有特色,屏東農專(現為屏東科技大學)專攻農業科技、永達工專(永達技術學院)以電機、電子等工科見長,美和護專(美和科技大學)和大仁藥專(大仁科技大學)分別以護理和藥學為號召。

但在各校陸續升格之後,特色愈來愈模糊,為了吸引學生,紛紛搶進觀光、餐飲、媒體相關科系,「市場被打散,區隔也不見了,」一位長期觀察者說。

先天不足,以及後天大環境的擠壓,讓高鳳即使從「技術學院」改名為「數位內容學院」,也無法挽回頹勢。

「很多和高鳳有相同處境的大專院校不願意退場,因董事會遭把持,以及土地利益佔很大因素,」多次在台北、屏東兩頭奔走的陳政亮指出。

部份學校的董事會,長期由家族把持,甚至分派、分系,安插人馬控制行政,卻不願意出錢投資學校,更著眼於龐大的校地,若能從既有的教育福利事業用途解編,土地價值將水漲船高,大家皆不願意輕易放手。

諷刺的是,高鳳之所以順利退場,在於學校屬於獨資,董事會不具實權。「董事會的七位董事,都是創辦人的好友,」一位不願具名的高層形容,高鳳是洪家獨資,董事只是啦啦隊、加油團。

洪水法在去年九月過世前,仍對高鳳的未來懷著懸念,但因為原本有意接手的財團企業突然喊停,教育部隨後介入,要求高鳳提出改善計劃,並暗示停辦也是改善的選項之一,讓新任董事長、洪水法的兒子洪嘉聰開始思考退場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校地也非洪家所有,土地利益不在主要考量之列。放眼望去,高鳳廣達十五公頃的校地,全是以每年一四○萬元向台糖租借,所剩的只有六棟建築物和設備資產。

新學校,不會又倒了吧?

「你是哪家公司?明天來談,」謝捷晃的手機,最近響個不停,全都是對建築物有興趣,有意承攬者委託仲介公司出面。

曾經是媒體記者的謝捷晃,從十日開始扛起代理校長,到二月二十八日卸任,十八天的職務讓他成為全國最短命的大學校長。

高鳳吹響號角,成為全國第一所退場的大學,也是不少國內技職院校的縮影。「我希望能加速進行,趕快停辦,」謝捷晃說,教育部也在摸著石頭過河,但他只求能盡速去找新工作。

中午時分,全校已經接近空蕩蕩的校園,更顯遼闊。就讀五專部動漫設計科二年級的陳怡蓁,悠閒地躺在長椅上,一旁是到學校了解狀況的陳媽媽。

陳怡蓁準備當天下午辦完手續,轉學到位於高雄市湖內區的東方設計學院。

「我們也怕轉學過去,結果學校又倒了啊,」陳媽媽想了想,咧嘴笑開了,「我想東方已經這麼久的學校,讀到她畢業,應該還不會倒吧!」

陳媽媽說出很多為人父母的心聲,花大把鈔票給子女繳學費讀書,卻可能還沒畢業,學校就關了。

東風吹、戰鼓擂,高鳳退場之後,會不會掀起大學倒閉風?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問題是,誰來保障學生的受教權?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337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9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9-17 20:38 
61.62.150.187
虎年海嘯 「地雷大學」還有多少?作者:林倖妃 2014-11-11 天下雜誌 調整字體尺寸
今年,高鳳、永達宣布關門,敲響高教警鐘。虎年少子化帶來的一○五大限還沒到,大學倒閉風暴卻正籠罩全台。不到十年,將少掉30萬大學生、1.2萬名教授,高教大餅縮水300億。沒有適當的退場機制,校方為生存,使出各種手段鑽漏洞。無辜的學生、教職員該怎麼辦?政府和社會究竟該如何為攸關國家競爭力的高等教育解套?


二○一四年,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從台灣消失,走入歷史。
兩所大學退場,還是遠在台灣最南端的屏東,新聞激起的漣漪,持續不了太久。
經營不善的學校,倒了,似乎理所當然。教育部次長陳德華在接受《天下》專訪時,坦言一九九八年(虎年)少子化的浪潮,影響要到一○五學年度才會顯現,現在倒的,是「體質不好的學校,慢慢被淘汰,」他說。
但是事先沒有預警,讓學生措手不及。連續兩所大學說倒就倒,超過一千四百名學生,成為最無辜的受害者,屏東也失去唯一一所孕育電機電子、汽車修護等工科人才的私校。
永達建築系學生賴景亮,從國中畢業就在工地討生活,好不容易拿到高工學歷,又去報考夜四技。過去,住在屏東的他,開車不到十分鐘就可以從容上學。現在,要拚著交通阻塞,從屏東開四、五十分鐘車程到高雄正修科技大學。因為永達關門之後,高屏地區設有建築系的學校,僅有正修和更遠的路竹高苑科技大學。
「雖然不知能撐多久,還是要撐撐看,」賴景亮很清楚,沒有畢業證書、拿不到證照,就等著失業。
還有多少「體質不好」的大學,陷入風雨飄搖的危機中?九月才歡天喜地進入大學的新生,在未來的四年能安穩畢業嗎?
教育部在去年訂出私立大專院校退場四指標,包括學生人數不滿三千人且近兩年新生註冊率低於六成、校務評鑑未過或三分之二系所不合格、積欠教職員薪水累計達三個月以上、有掏空校產或買賣董事席位等違法事實。只要符合其中一項,限期內無法改善就以解散、整併或轉型的模式退場。


但高教評鑑有週期性,學校每五年才接受一次評鑑,屬基本門檻制,只要低空飛過就過關,不但相對寬鬆,也讓學校有可趁之機,「在評鑑『當時』,學校當然都會符合基本要求,」一位教育部官員透露。
問題1 風暴比教育部評估來得大?
放在教育部口袋內,符合退場指標的有八所學校,除高鳳、永達之外,還有六所已經在監控中,「這六所都是符合人數不滿三千人且報到率不到六成,」陳德華堅持,不能公布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學校,因為媒體一爆,學校更招不到學生。
這意味著,教育部所訂出的指標中,學生數成為最重要的依據,完全交給市場決定,卻沒有明確資訊可以供學生做選擇。
事實上,即將襲捲而來的風暴,遠比教育部揭露的還要大。因為《天下》進入教育部統計資料庫比對,「地雷」比教育部所宣稱的還要多。
以學生人數未達三千人而言,一○二學年度達到十七所,除了兩所停辦、七所為國立大學或醫學院外,曝險私立大專院校多達八所(見表一),既有學生超過一萬六千人。


「一所私立學校的學生數,要有三千五百人才能達到平衡,」前教育部次長、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周燦德指出,每增加三千名學生可抵結餘一億台幣,若一所學校長年未達到標準,勢必熬不過去,三千人以下更無法平衡,「除非董事會的錢源源不絕,」他說。
事實上,學校若只想節省開支,通常會出現一些徵兆。
因為人數過少,併班、併系上課最為常見。曾在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就讀餐飲系的葉同學表示,餐飲觀光系招收兩班以及二技,三班學生才二十人,連專業科目都學不到。
「一年級還有學到烘焙和調飲,到二年級上學期只有三學分的西餐,」他說,一學期修二十一學分,能選的課幾乎都是非專業科目。
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解釋,很多學校為了招生而迎合市場,廣設諸如觀光、餐飲等熱門科系,但因為缺乏師資,只好利用既有師資進行「乾坤大挪移」,或是根本放牛吃草、拚命開共同科目。
新生註冊率在六成以下的學校,攀升速度更快。一○○學年度為十五所,到一○二學年度已經躍增至二十二所,而註冊率不到七成的學校更達到三十六所,相當於全台一六二所大專院校,有約二成二的比例瀕臨退場邊緣。(見表二)


「以私校來說,報到率六成就是成本,」前世新大學校長與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賴鼎銘說。
相對於公立學校經費五成靠政府補助、兩成來自學雜費、建教合作等約三成,學生學雜費才是私校的命脈,約佔六成到六成五,政府補助約一成五。一旦招生報到率不到六至七成,學校財務將岌岌可危,到一○五年更惡化。
問題2 減薪欠薪  隱藏的真相
為了救亡圖存,教師減薪或欠薪,往往成為手段之一。
以永達技術學院來說,從二○○六年開始減薪,「研究費先打七折,之後又打五折,到去年底完全不給薪,已經積欠半年以上,」車輛工程系主任江照勇說起來仍憤憤不平。
他回想,曾有住在家附近的老人關心問:永達是不是在減薪,要倒了?他回答,「沒有,應該是其他學校放出風聲來搶學生,」但是他心裡有數,如果家長聽到學校減薪,還會把孩子送過去嗎?學生只會愈來愈少。
學校的經營除牽涉學生人數之外,還有人事開銷佔收入成本。
「一所學校如果人事費用開銷高、學生人數愈來愈少,又無法爭取到競爭型經費,」周燦德說,這三個因素加在一起,經營困難度愈高。
大部份學校財務遇到困難,都會先控制人事成本。除了超大班上課、減少老師人數、或是開始進行板塊挪移(將招生數少的系上學生,挪到招生多的系,逼招生不足的系所老師退場,或是培養第二專長,轉任其他系)。
問題3 校務評鑑  淪為無效指標
至於將評鑑列為指標則常流於「無效」。為了滿足教育部評鑑,避免校務評鑑不及格或三分之二系所評鑑不及格,於是有光怪陸離的現象產生。
有老師在系所之間流浪,幾乎全校跑過一輪。具有工科背景,在南部某技專院校任教十二年的錢副教授,曾擔任企管系、安全科技管理系、材料系到商品設計系老師,在教育部前往進行學校評鑑前,接到校方指示要調到資訊工程系,但遭他拒絕,沒多久,又被調往工業工程系。
「學校要我教什麼我就教,但我真的覺得精神壓力很大,」五十多歲的他坦承,實在是沒退路了。
這些對五年一次的高教評鑑來說,光看表面數據根本看不出來。
「理想上,評鑑應該是幫助學校、老師和學生,但現在評鑑卻流於形式,」世新大學社發所副教授陳政亮說,評鑑只是成為教育部用來分配資源的依據。
問題4 五鬼搬運  看不見的祕密
教育部的退場指標,最後一項為掏空校產或買賣董事席位等違法情事。但這部份卻往往是「五鬼搬運」,對一般人來說,很難窺其堂奧。
最常見的手法,如以學校名義買一塊地作為「分校預定地」,再編列水土保持費、維護費等,錢的流向卻不可考;其次是由董事或人頭買地,再以高於市價價格租給學校使用。另外出現在建築招標,「公開招標是幌子,承包商往往要先拜碼頭,談好給多少回扣,」一位老師透露內幕,有的索取回扣之高,讓包商不得不縮手。
董事會對學校的投資經營,是學校成敗關鍵所在。以永達技術學院而言,「董事會從建校之後就沒有再投資,都以學生學雜費收入去打平,」校長陳連棟說,在學校走高峰的時候還可行,一九九九年從工專升格為技術學院後,學生數一路攀升,到二○○一年已經有九千九百多人,但之後卻開始走下坡。
為轉型吸引學生,董事會花超過一億在屏東車城購地,準備將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和運動健康與休閒系搬過去,花一億六千萬台幣在屏東大湖興建宿舍和休閒中心,同時在高雄仁武承租土地,設新校區。「買土地也是用學校的錢,而不是董事會出資,」陳連棟嘆了口氣繼續說,若將資源都集中在永達校區,也不至於這麼快走上這步路。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在接受《天下》專訪時直言,當務之急是輔導學校,不行再往轉型、退場邁進。對私校來說,真正的挑戰在兩年後。但沒有具體作為和積極處理,造成結果是多輸。「以拖待變就是全部都輸,沒有人贏,」周燦德很不以為然。
土地利益  讓私校不願放手
學生受教品質沒有保障、老師走不走都陷入困境。走,連資遣費都沒有;不走,新的就業機會可能在等待的過程中流失,對學校經營者來說也是種折磨,土地更無法活化。
而土地利益也是董事會不願意放手、關乎私校存廢的另一個關鍵。近來傳出招生困難的某技術學院,就曾揚言「即使剩下兩人也不退場」,因董事會堅持等教育部政策,確認土地清算處分後,可以拿回部份。
按照現行「私校法」,雖然私校是私人捐資興學,但因有國家給予租稅優惠以及獎勵補助等,如果逼不得已退場,土地要全數歸還給縣市政府,回到公共用途使用。即使在二○一一年修改私校法,允許私校法人合併,或是轉型為老人安養、職業訓練機構等,學校卻多心存觀望。
位在省公路旁,交通便利,土地價值相對高昂的永達,最終決定退場。「大家都不願意放棄土地,但缺口實在太大,」在永達任職長達三十六年的陳連棟感慨地說,董事會最終決議停辦,是因為教育部給予三年改善期做轉型,轉型不成才會清算土地。
面對一○五大限,私校面臨的是一場嚴峻的生存之戰。但是站在維護學生權益的教育部,卻不該從招生到退場,完全交給市場邏輯操控。
師生比惡化  私校大者恆大
東吳大學經濟系主任傅祖壇曾針對大學院校最適規模進行研究,發現私立大學為一萬人左右,如今已經膨脹到平均一萬三千人,私立技專院校應該是九千人。但總體而言,卻平均容納達一萬人,更出現大者恆大的現象。
從幾個簡單數據,可看出台灣高等教育品質的低落。以師生比來說,台灣的師生比為一比二十一.七,OECD國家為一比十五.六,鄰近的亞洲國家日本更低到一比十。
進一步分析公私立大學學生所受到的待遇,平均每位教師教導學生數,在一九九二年公立學校為十.六,私立為二十二.七,之後一路攀升,到二○一二年時,公立學校為十八.七,私立則為二十四.二。
不少老牌私立學校更為驚人。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統計各校日、夜間部和推廣教育學生,和老師數目做比較。發現輔仁大學的每位教師負責教導學生數超過三十七人,淡江大學達到三十三人、逢甲大學為三十二人。「現在大學教授的負擔往往比小學老師還重,」賴鼎銘感慨,一比十是最理想的師生比例,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小學小班、大學大班。
學生受教品質沒有保障,自然影響國家人力素質。「這是國家結構性問題,」周燦德質疑,有競爭力的頂端人才,具備國際移動力可以走向國際,未來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中堅,或許就要靠這群私校所培養的人才,沒有一個人可以被放棄。在私校不斷拖延退場的過程中,受傷害的不只有學校、學生,還有國家辦學品質、人才培育品質,以及學生的大好青春。
拆「地雷」要趁早
若大學退場已無退路,且將在兩年後出現骨牌效應,教育部現在就該拿出具體可行的做法。
首先是保障學生不要誤踩地雷,提供更公開和透明的資訊。除教育部承諾在十一月公布各校報到率之外,需要更進一步依照學校存活機率來排「星級」,提供未來在選擇就讀大學時的參考。
「這確實是雙面刃,會造成辦學不好的學校加速崩解,」賴鼎銘提醒,但這也是給學校壓力,在必要時知難而退,申請解散或關閉。
其次是展開「拆地雷」行動。因為即使公布報到率,但私校愈來愈善於利用行銷手段,學生和家長不太容易判斷,教育部須更積極祭出鐵腕拆除地雷,甚至提出誘因鼓勵私校退場。
依據私校法第二十五條,若學校無法符合當初的捐資章程,教育部透過私校諮詢委員會,諮詢確認後向法院提出解散,同時派出公立董事接管,協助處理學校資產,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順利在原校畢業,老師也可以尋求退休或接受安置,資產回到公共化,提升高教品質。
「以前談退場會遭遇阻礙,現在大家都明白少子化帶來的影響,」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說,但要讓老師和學生在安定狀況下各有各的歸屬。
周燦德和賴鼎銘則都主張要務實看待,重新討論私校校地分配比例。擔任私立學校興學基金會董事長的賴鼎銘強調,退場後私校清算,除現行歸縣市政府外,可考量董事會成本,給予一定比例,剩下的進入興學基金會成為「大水庫」,協助解決教職員安置等爭議,也讓私校在財務上更有彈性。
至於外界擔心部份位處市區的私校,可能因此刻意提前退場,犧牲師生權益,並趁機大撈一筆。周燦德認為,教育部應成立公正客觀的專案審核小組,針對個案進行審查,「剩下只是法令和技術問題,政府本來就該解決,」他說。
私立大專院校在關鍵時刻,或許可以自救。傅祖壇認為,私校除退場之外,小學校合併成最適規模或許是另外選擇,因為合併可以降低單位成本,但仍必須考慮品質,「因為大學不是工廠,最重要的特色是品質,而不是人多就好,」他說,設備和師資還是要投資,如果仍維持同樣規模,則需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下一個退場的會是誰?
九月,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答詢時表示,從全球人力結構來看,讀大學比例是六成,國內大學校數應減少三○%到四○%,「一百所大學是最適當的校數。」並希望能在年底前提出大學轉型改革方案。
現在,距離年底不到兩個月。若政府不及早採取積極的態度和對策,今日的危機,勢必成為明日的災難,犧牲的會是每個學生的受教權及國家競爭力。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