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現實治療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5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1-7 18:42 
219.84.243.35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第一節  導論   


現實治療者相信所有當事人的潛在問題都是相似的,他們不是陷入目前不滿意的關係不然就是缺乏所謂的關係。治療者需引導當事人達到一個滿意的關係,讓他們得以獲得經驗到快樂幸福。因此Glasser提出抉擇理論的概念,他認為抉擇理論是現實治療的理論基礎,解釋人們為何以及如何發揮功能。現實治療則是提拱一套訊息傳輸系統來幫助當事人更有效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若把抉擇理論說成是高速公路,現實治療便是在道路上運送物品的車輛。心理治療主要目的是在教導當事人,如何在生活中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時做出更有效能的抉擇。     



第二節  主要概念  


一、人性觀 抉擇理論(choice theory)假設我們出生時並非只是一塊白板。等著我們周遭世界的外在力量驅使。而是我們出生就具有五個編入遺傳的需求碼—生存(或自我保存)、愛與隸屬、權力(或內在控制) 、自由獨立及快樂安寧—這些驅動著我們所有的生活。每個人都具有五種需求,但有程度上的不同。現實治療者教導當事人抉擇理論,以便當事人確認受挫的需求並嘗試滿足它。   



抉擇理論闡釋的是,我們並沒有直接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所做的是再出生後利用很短的時間內持續我們一生中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好心情,因而會去做的事。我們將這些知識儲存在腦部某個特定的地方,稱之為獨特世界(quality world),這是我們生活的核心,是個人自己的香格里拉一個人心中的理想世界。這個理想國是完全依照自己的需求與理想設計出來的,它所滿足的並非人們的一般需求,而是個人獨特的需求。個人的獨特世界就像一本相簿。我們發展出內在的相簿(picture album),裡頭存放著各種內心的憧憬與期盼,以及最能滿足這些期盼的最佳方法。治療者的角色就是在幫助當事人釐清影像內容。所有相片均依自己獨特的優先順序排列,就在協助當事人替自己的期望列出優先順序,從中找出對自己最重要的需求是什麼。   獨特世界中的人都是我們感覺最親密、最樂於接近者。那些來接受治療的人,在他們的「獨特世界」中沒有一個人讓他們滿意,或者更常見的是,他們無法滿意相處的人在那裡。要讓治療有成功的機會,治療者時須成為當事人考慮讓他進入獨特世界的人。是一項藝術,也就是當事人在和治療者建立關係中,開始學習如何親近那些他們需要的人。   



二、抉擇理論對行為的解釋   


抉擇理論主張所有我們由生至死曾經做的都是行為表現,除了極少數例外,幾乎所有的行為皆屬於內在的動機及選擇。每個完整的行為永遠都是在執行我們嘗試去獲取所需要以滿足需求。完整行為所要教導的是,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四個無法分割但卻各據一方的成分—組成行動、思考、感受及生理—即行為須伴隨我們的行動、思考及感受。行為是具有目的性的,因為它被設計來填補介於「我們想要的」和「我們知覺可以獲取的」之間的空隙。特定的行為常從這個矛盾中產生,我們的行為出自於內在,那麼我們就選擇了自己的命運。   



Robert Wubbolding在抉擇理論上增加上了一個新構想,他為「行為就是一種語言」,人們不斷透過自己正在做的行為,向外界傳遞訊息,行為的目的在影響外界以獲得自己所要的。   



三、現實治療的特徵 當代的現實治療(reality therapy)會很快聚焦於當事人不滿意的關係或者關係的匱乏,因為這是造成問題的原因。Glasser對富有重要意義之人際關係在個人情緒健康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視。現實治療並不是投入其中去找過錯。治療者會要求當事人考量自己所做的抉擇效果如何,此一抉擇對他與生活中重要他人的關係造成何種影響。抉擇理論告訴我們:諮商員若與當事人討論哪些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是毫無助益的!諮商的重點在於:當事人在關係中能夠自己掌控的部分。抉擇理論的基本假設也是當事人最需要知道的,就是「你所能控制的人,就只有自己」。   



強調抉擇與責任   


假如所有我們做的都是自己選擇的,那我們就必須要為選擇負責。這並不表示我們就該被責備,除非我們不接受這個法則。抉擇理論現已將焦點從負起責任改為「選項與選擇」。現實治療者將所有人都假設為:他們有所選擇。治療者應聚焦在什麼是當事人可以選擇的,去做可以讓他們更親近所需要的人的事情。   



拒絕移情   


現實治瞭者堅持在專業工作上要呈現真實的自己。故治療者可運用良好的治療關係,來教導當事人如何與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建立好的連結關係。Glasser聲稱移情是一種治療者和當事人同時逃避負起目前狀態之責任的方式,如果治療者有這樣的觀念是不切實際的—他們可以是任何人,但就不是自己。   



將治療聚焦於當下   


Glass(2001)同意我們是過去的產物,但辯稱我們無法改變過去。雖然上述看法看似合理,Glass仍堅持這是不準確的。不管過去犯什麼錯,不一定都與現在有所關聯。理論的格言就是:過去可能對現在的問題有所影響,但過去絕不等於問題本身。若要發揮正常功能,就必須活在當下、做好計畫並採取行動以創造更好的未來。只能夠在當下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 現在治療者不會完全拒絕,很想談過去的英雄事蹟或曾有過美好關係,治療者當然樂於洗耳恭聽,這些情況有可能在當下重現。但是治療者只花合宜的時間去談過去的,當事人確保他並非受到拒絕。雖然「過去」的確是個人現在何以如此的重要推動力,現實治療者主張這並不表示它絕對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Wubbolding,2011b)。   



避免聚於症狀   


Glasser(2003)說那一些罹患身心症狀的人,常以為只要去除這些惱人的症狀,他們就能重獲快樂!個人常自以為會憂鬱或痛苦,是由發生在他們身上事件所造成的經驗而帶來的,他們很抗拒這些痛苦事實是由自己所選擇的「完整行為」造成的。所以可視為身體對他們所選擇的無法滿足需求之行為所發出的警訊!現實治療者盡可能地不與當事人花很多時間談症狀,因為只要當事人願意改善任何一個無法滿足需求的關係,或基本需求的挫折,那麼這些症狀立刻就會消失的。     



對傳統心理疾病觀點的挑戰   


抉擇理論斷然拒絕帶著生理與心理痛苦症狀的人就是心理疾病的看法。Glasser(2003)曾警告,一般人要當心心理治療對個人生理與心理健康的危害性!嚴厲批評傳統心理治療在診斷與處遇上太過依賴DSM-IV-TR(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Glasser(2003)挑戰傳統心理疾病需要用藥的觀點,他堅決主張心理藥物對個人生理與心理狀況都有副作用。Wubbolding(私人通訊,2010年9月7日)強調現實治療是一種心理與健康系統並非醫療矯正系統。   



第三節治療歷程


一、治療目標   


當代現實治療最主要的治療目標是協助當事人和那些自己所選擇、希望能進入個人獨特世界的人接觸或重新接觸。除了滿足歸屬與愛的需求之外,現實治療還有一個更基本的目的,是要協助當事人學會更有效滿足所有需求的方法,包括:追求權力、獨立與樂活。這些人類基本需求就成為短期或是長期治療處遇與計畫的焦點。現實治療要協助當事人做出更有助於滿足自己所要的內在需求的負責任選擇。



二、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現實治療者的角色不是去評估當事人,而是挑戰當事人去檢討與評量現在的所作所為,現實治療者會協助當事人評估自己的方向、特定的行為、期望要的、知覺、承諾程度、新方向可能性與行動計畫等等。當事人跟著要決定想改變的是什麼,進而擬定出改變計畫。結果常是關係變好了、快樂程度提高且產生了對自己生活的內在自我掌控感。



三、當事人在心理治療中的經驗   


當事人並不被期待退回過往的情境或老是談症狀來源,或將時間都花在談與行動無直接關聯的心情感受上,這些都是個案可以掌握的完整行為的一部分而已。重點在於行動,一但當事人改變了現在的作為,他們的感覺與想法就會跟著改變。



四、治療人與當事人的關係   


現實治療很強調建立一個了解及支持的關係,或名之為治療同盟,這是當事人能有效改變的基礎(Wubbolding&Brickell,2005;Wubbolding,Robey&Brickell,2010)。在建立信任關係時,治療者的技巧是關鍵因素,另外當事人要能知覺到治療者是學識豐富且技巧成熟的人。雖然治療關係是最重要的,但關係本身並非一切,他也非自動就能產生療癒功能(Wubbolding,2011a)的。   



第四節 應用:


治療技術與程序   


一、現實治療的實施   


現實治療的實施可視為一個諮商循環(cycle of counseling),包含兩個主要成分:(1)創造一個諮商環境;以及(2)實施特定程序以改變行為。   



諮商循環一開始是和當事人建立一個工作關係,此過程的開展是經由探索當事人的需要、需求及知覺,然後當事人探索他們的完整行為,及為自己評鑑如何有效得到他們所要的。假如當事人決定要嘗試新的行為,他們就做一個促進改變的計畫,且將自己投入計畫中,亦包含追蹤當事人做得如何,以及在需要時提供進一步的諮詢。   



現實治療實施藝術所包含的,遠超過一步一步像食譜一樣的實施步驟。雖然這些程序都以簡明、不夾雜專業術語的方式來說明,但它們確實可以實際操作成果出來。但心理諮商並非依樣畫葫蘆就能奏效,抉擇理論是依據實務背景下產生出來的,諮商人員要針對每位當事人所呈現出的問題來量身訂作一套方法。   



Robert Wubbolding 是位現實治療者,他以WDEP系統來擴大現實治療在實務上與教學上的應用範圍。他提出的WDEP系統便成為概念化與應用抉擇理論的基礎。   



二、諮商環境   


現實治療是依據「提供一個富支持與挑戰性的環境,最有益於當事人做出重要改變」此一假設來進行的治療工作。現實治療強調治療關係的重要,若治療者與當事人關係不好則難以完成WDEP系統工作。當事人在短時間內可享受關懷、接納、非強迫性的抉擇理論環境。當事人從這種中度面質但通常是非評價、非責備、非抱怨的關懷環境中,學習去創造一個滿意的環境,以促進成功的關係。   



三、導致改變的程序   


治療者的作法是以這個假設為基礎,即人類處於以下兩種狀態時,是有動機改變的:


(1)當他們確信目前的行為沒有辦法滿足他們的需要;


(2)當他們相信可以選擇其他行為使自己更接近所要的。現實治療者藉由「想從治療中得到什麼」開始。   



在第一次諮商時,一個精熟的治療者會找出並定義當事人想要(wants)。治療者也毀找出當事人目前不滿意關係的關鍵-通常是配偶、孩子、父母或雇主的關係。治療者可能問:「有誰的行為是你可以控制的?」現實治療就是要鼓勵當事人聚焦在他們可控制的部分。若當事人開始了解他們可以控制的只有本身的行為時,治療就正式上路的。治療的其他部分則是聚焦在如何做更好的抉擇。   



Wubbolding強調:當事人要學會,他們並沒有虧欠任何人,也不是環境的犧牲者,他們其實擁有極大的選擇空間。簡言之,接受現實治療的當事人通常都會獲得未來會更好的期望感。   



現實治療者和當事人探索抉擇理論的核心思想,協助當事人確認基本需求、發現當事人的獨特世界,及最終協助當事人了解,他們所選擇的完整行為即是他們的症狀。所有例子中,只要當事人做出改變,這就是他們的抉擇。治療者協助當事人學習對自己做出較之前更好的抉擇。經由抉擇理論,當事人會獲得維持更為成功的關係。   



四、WDEP系統   


Wubbolding提出一組字母WDEP來描述現實治療的關鍵程序。


WDEP系統可以描述為:「有效的、實際的、有用的、有理論基礎的、跨文化的,且是以人類普是法則所建立起來的系統」。WDEP系統可以用來幫助當事人探索其需要,與有可能做到的事,並自我評估可能的機會,進而為改善困境而設計出種種計畫。   


WDEP中的W=期盼、需求與知覺(wants,needs,and perceptions);D=方向及實行(direction and doing);E=自我評鑑(self-evaluation);P=計畫與行動(planing and action)。   


期盼及想要-探索各種期盼、需求與知覺   


現實治療者會幫助當事人看出自己的需求與期盼,所有的期盼都與五大基本需求有關。


關鍵的詢問是:「你要什麼?」透過治療者有技巧的詢問,當事人被鼓勵去確認並定義他們想從諮商過程及外在世界得到的是什麼。 有一部分的諮商內容為探索當事人的「相簿」(picture album)或獨特世界(quality world),以及他們的行為如何達到讓他們對外在世界的知覺更接近於他們內在世界的需要。 此一諮商階段中包含有:引發當事人對諮商的投入與承諾,當事人若對符合自己期望的改變投入越多,個人的成長就越大。   



方向及實行   


現實治療者常問的關鍵問的特色:「你正在做什麼?」即便當事人可能將問題根植於過往的事件,仍需要學習如何解決目前的難題,透過學習更好的方式來獲取他們所要的。但治療者要挑戰協助當事人做一個更能滿足需求的抉擇。   



現實治療集中充分知覺與改變目前的完整行為上。當事人談到有問題的感覺時,多數諮商員會確認出這些感覺,但不會一直聚焦在這些感覺上,諮商員會鼓勵當事人改變他們所做與所想來採取行動。   自我評鑑   



自我評鑑(self-evaluation)是現實治療程序的基礎。治療核心是要求當事人做以下自我評鑑「目前的行為是否能讓你得到所要的,以及這是否帶你到想要的方向?」特別是在評估包括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方向、特定行動、期盼、知覺、新方向與計畫之檢核。   



透過有技巧的詢問,諮商員可協助當事人評鑑他們正在做的行為是否對自己有幫助,亦可協助當事人進一步評估他們目前的所作所為正把自己帶往何方向。諮商員的工作是去面值當事人他們行為的結果、改善當事人判斷他們行動的品質,以及協助他們做有效的抉擇。   



計畫與行動   


當事人決定要改變後,諮商者一般會準備好去探索其他可能的行為,已形成一個行動計畫。現實治療的計畫可依當事人而變通,諮商者不但要幫助到當事人為討論重點,更要考慮到所得的結果與對當事人共同生活的那一些人會有什麼影響,從兩方面來設計。   



Wubbolding使用字母組合SAMIC來掌握一個好計畫的本質:簡單(simple)、可獲得的(attainable)、可測量的(measurable)、立即的(Immediate)、合作參與的(involved)、可由計畫者控制(controlled by the planner)、承諾(committed to)、持續去做(continuously done)。   



有效的治療可以是觸媒,催化當事人自我引導,為生活負責。即使當事人在執行行動計畫時並不順利,治療者也能堅持不放棄當事人,繼續鍥而不捨努力,堅信當事人擁有做出最佳選擇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對當事人有所助益。   



五、在諮商團體上的應用   


由於現實治療強調連結與人際關係,故很適合用於各種團體諮商。團體可提供成員許多機會進行探索,並可透過在團體內所形成的慣系,來獲得能滿足自己內在需求之方式。特別是WDEP系統也可用於團體情境。   



團體領導者會引導團員回到他們目前正在做什麼的主題上,要求檢視自己正在做什麼,以釐清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帶來其口中渴望的結果,也能讓團員清楚分辨:他目前所擁有的與他渴望擁有兩者之間的差別,他們便可在團體中探索自己有無其它的替代行為可以選擇。   



第五節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現實治療   


一、在多元觀點下顯現的優點   


很多抉擇理論與現實治療的核心原理原則已運用於多元文化諮商的領域。在跨文化治療中,諮商員尊重他們自己和當事人之間有不同的世界觀是很基本的。從諮商者尊重當事人的文化價值,以協助當事人探索如何同時滿足自己及他人目前的行為。諮商員透過有技巧的詢問,少數族群的當事人可以決定他們涵化主流文化的程度,諮商員整合一些主流團體的價值和做法,及保留當事人的族群認同間找到平衡。諮商員聚焦在行動和思考,而非確認及探索感受,如此當事人才不會對諮商產生抗拒。   現實治療也因不同的文化做適時的調整,不同的語言與背景,發展的文化價值也有所不同,彈性是最重要的必要條件。故現實治療需要藝術化地加以運用,才能適合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當事人。   



二、在多元觀點下顯現的缺點


現實治療在對少數族群當事人諮商的一項缺點是,它沒有考慮對當事人日常 生活有負面影響的現實環境。現實治療者對幫助人們表達出所遭遇的環境與社會問題興趣不大。環境中的差別待遇與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恐同症、異性戀至上主義、漠視老人、對身心障礙者的排斥心態及各種社會不公不義現象等,都是不幸的現實,這些力量確實限制少數族群去獲得他們所要的生活。   假如現實治療要能夠有效運用於其他文化的當事人,其實施程序就必須修正,以符合這些來自不同文化的價值及生活經驗。   



第六節   摘要與評論   


一、摘要   


現實治療者的功能有如一個教師、顧問、及一個模範,用這樣的方式面質當事人,幫助他們去評鑑他們正在做的,以及他們的行為是否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而不會傷害自己或他人。現實治療的核心是學習如何做一個更好及更有效的抉擇,獲得更有效的控制。   



現實治療的實施由兩個成分組成,即可以促成行為改變的諮商環境及特定程序。現實治療的目標包括行為改變、更好的決策、促進重要關係、提升生活品質,及更有效地滿足個人所有的心理需求。   二、現實治療的貢獻   現實治療的優點在於短期聚焦、它處理的是意識層面的行為問題。此外,現實治療能有效運用於表現出高度抗拒與不合作的當事人身上。能有效引導當事人欲往何處。   



現實治療的焦點是在:現在就可以做的改變上,所以是一種很有效能的短期治療取向,通常進行10次以內的治療即可。   



三、現實治療的限制與批評   


現實治療主要的一個限制是,它沒有對諮商歷程中各種重要因素賦予合宜的重視,包括:頓悟的角色、潛意識、過去的影響及童年早期創傷經驗的影響、夢的治療價值,及移情的重要性等。因為現實治療幾乎完全聚焦在意識,故很難將一些因素納入,諸如被壓抑的衝突,以及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思考、感受、行動及抉擇。   第七節現實治療的案例探討―15歲的中輟生 「一個聰慧可愛、卻愛撒謊,吸食過毒品的15歲女孩。課業上,有學習的困難。經常蹺課、逃家,常與買賣毒品的人在一起,以至於被安置於拘留中心。」   



一、輔導員的作法:


1.  關切、建立信任 「我很關心你。」「我準備要相信你,不論你做什麼或說什麼,我都信任你。我們的關係會變得如何操作之在你。」即使該輔導員知道她會說謊、玩遊戲。   



2.陪伴、思考(如何負起責任) 輔導員將重點放在她打算怎麼辦,需要負的責任上,而非她是否撒謊、找藉口。


•  「好,讓我們看看你要如何處理。」


•  「好,你現在打算怎麼辦?這樣是否可以畢業? 畢業學分怎麼辦?」 女孩漸漸學會負起自己責任來因應環境,輔導員並不責備她「你應該負起責任!」只是如朋友般陪伴她思考。   



3. 評估 輔導員針對她依然與朋友混在一起,以至於會蹺課的情形,引導她做一個評估。


• 「你對現在的生活方式感到高興嗎?妳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它能幫助你達到生活中的目標嗎?」 促使她反思自己的無效行為是如何傷害她自己?同時要做那些修正?   



4.  持續性陪伴 女孩回到學校,課業適應了,也養成正向生活的認同態度。但是後來不知何故,又開始蹺家了,其間還數次自殺。


•  「如果你自殺了,我就無法再幫你了,那樣我會傷心的。」


•  「我們為什麼不想想其他法子呢?我想你可以的,對吧?」 後來該女孩與輔導員都認為這一段時間,她們的穩定友誼對那女孩意義非凡,輔導員的個人投入是其中的重要關鍵。   



5. 計畫未來 兩人共同擬定一個實踐畢業承諾的計畫。輔導員決定把焦點放在讓她求學成功,而非戒毒上。對於她不夠自律的行為都不接受其藉口,反而再次督促她思考「那樣對妳有什麼幫助?你還想要畢業嗎?」,甚至輔導員運用日曆標示她成功記號,最後終於順利畢業,升上大學。   



二、個案討論:


1. 輔導員真誠的關心,融入女孩的生活,並與她做朋友。


2. 給予女孩WDEP改變系統的協助,引導她思考,去負責,去做決定,去行動。


3. 著力於她積極(正向)的事物上,而非一直聚焦於要戒毒、停止蹺課、逃家等負面行為。


4. Glasser現實治療法的八大步驟(譚智華、李瑞玲譯,1996): (以本案例討論,課歸結出下列八大步驟) a. 建立溫暖、支持,可以融入生活的關係,要他們認真看待自己   所選擇的生活方式。


b. 集中注意力在中輟生的日常生活上,問「你現在在做什麼?」


c. 「你現在做的事對你有幫助嗎?」。


d. 幫助他們訂立一個可以做得更好的計畫。


e. 確定中輟生對計畫的承諾。


f. 沒有藉口。


g. 沒有懲罰。


h. 永不放棄。   




第八節問題與討論   


「一位27歲男研究生,學期中,遭遇女友提議分手,心情鬱悶,嗜睡、無心力於課業,經轉介諮商心理師的協助。初步會談得知該生父母在他3歲時離異,案主和經濟能力有限的父親同住。沒有親近的人際關係,交往多年的女友是案主很重要的心理支持,雙方也曾有初步的承諾。但長期以來各有工作和學業,聚少離多,對未來的共同願景轉趨模糊。案主表示失去女友就等於失去生命中所有的意義。」   



討論問題:


可否嘗試利用WDEP各階段介入治療?   


W(需求): 案主想要什麼? 我們可以與個案探討失去女友後,他覺得失去生命意義,那在那背後是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找到愛與隸屬後,可以進入下一階段。   



D(方向與實行): 案主現在的行為是什麼?可以和案主討論他現在目前的行為(未繳交作業、缺課、嗜睡等),以及未來想要的方向是什麼?比如說是重新找到一個心理支持或友善的人際關係。   



E(自我評鑑): 探討目前的行為是否能達到未來想達到的方向呢?可以跟個案討論目前缺課、嗜睡等行為能夠改善他的人際關係嗎?或者是說能夠讓他重新找到生命的心理支持嗎?可以面質個案,並且評鑑個案目前的行為,以協助他做出一個有效的抉擇。   



P(計劃與行動): 協助個案用具體的方式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諮商師要與個案一起討論可能的行動計畫,並且持續積極的與案主討論,即使案主有很多藉口,堅守不批評、不放棄的原則。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note_book.php?bsid=1605&noteid=29997#ixzz3O89NyN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