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多重人格總論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5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9-20 09:39 
219.85.122.142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多重人格總論

搜尋這個協作平台




首頁
本文原節錄自 仙水很可憐,究竟有多可憐?多次修改後,現只留存一部分的引用,故文章脈絡有些奇怪,望讀者海涵。
另外內文大量引用各家文章,若不希望文章被放上去的作者,請與筆者聯繫。

目次

多重人格是甚麼多重人格者該何去何從多重人格的成因-
絕對強制觀念-
分裂的機制-
人格們的互動/出現的機制這個人格是"做甚麼用的"本體的下場牽扯上政治...
多重人格者最後的下場複合個別人格沙漠中的露水參考資料

多重人格是什麼

解離症簡介

特徵為無法維持一個完整且一致的自我,常常不清楚自己是誰,或經驗到有很多的『我』。目前認為『解離』是對『創傷』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可以使人『離開』所受的創傷,也可以『減緩』該創傷進入他們的生命中。研究顯示『解離現象』( dissociative phenomenon )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

四大種類

解離性失憶症
(亦稱為心因性失憶)
被認為是最常見的,最常見的是對個人身份( personal identity )失憶,但對一般資訊的記憶則是完整的。這一類個案的失憶通常很突然,患者會無法回憶先前的生活、或人格,且主要是失去「過去的記憶」,特別是創傷性的生活事件。
解離性迷遊症
(亦稱為心因性迷遊症)
解離性迷遊者常會離開原來的家庭或工作,旅行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建立另一個家庭或工作。很少見,通常發生在戰爭、重大災難事件後。當他們被尋獲後,他們已經有一個新的『自己』,但無法記起個人過去的重要資料(如原來的姓名、家人、工作),而且新的我與舊的我並不會交互出現。
自我感消失症
(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
會自我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感覺自己很陌生且不真實,容易覺得自己像機器人、在夢境中、或者覺得已經離開自己的身體,這種感覺讓人很不舒服,而且也知道這些感覺不是真的。
解離性人格疾患
(多重人格)
通常有二種以上的人格,在不同的時期某一個人格會成為主要的人格,而且彼此忽略,一個人格出現時,另一個人格就隱沒不見。兩個人格有各自的記憶、情緒、行為模式、態度等,而且差異通常很大,好像兩個靈魂住在同一個軀體身上。
以上資料於2009年左右節錄自某blog,但筆者忘了那blog寫的原出處是第幾版的《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目前只知道它有第二版。

談到多重人格,多數人的認識來自於小說、漫畫、動畫、電影中,作者與觀眾將夢想寄託於上虛構出的戲劇角色,似乎老天將所有好處都給了多重人格者。
但現實中的多重人格者,和作品中的描述仍有一段距離。
就讓夢留給二次元吧。


多重人格者該何去何從
第一次察覺自己可能有多重人格的人,第一個想法應該是"(驚 我應該怎麼辦",這種徬徨不安的感覺。假如本文不能成為一盞指引道路的明燈,但最少希望能撥開大部分的迷霧,幫助認識多重人格這個現象吧。
本文接下來會談到人格、潛意識、意識、記憶..等等心理學理論。探討人格如何形成,它的功能與運作機制等等。潛意識與意識是形成多重人格的關鍵,多了解它的運作也能幫助讀者清晰的思考。記憶程序亦同。
所謂人格在醫學上被定義為『個體對外部刺激的反應與相對應的現象』。
佛洛伊德的原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提出「原我是人類原始的慾望,超我是人類的道德標準訴求,自我在原我和超我的矛盾衝突中,尋求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安頓兩者的衝突。」
*為了簡便稱呼筆者往後使用F叔稱呼佛洛伊德,一方面因為這樣字比較少,其中之一的理由是這樣比較親切也比較有趣XD


意識 潛意識
以下來自網路的說法提供對潛意識的概要理解。
精神分析心理學研究的側重方向是潛意識功能的探究,確切的說是對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傷害意識的研究。而心理的其他方面都很少涉及。其實潛意識與意識的界限並沒有弗洛伊德所說那樣明顯。比如邊騎自行車邊看風景,騎自行車的行為控制可以根據情況變化隨時出入潛意識。本質上意識也是潛意識,意識的內容一旦不被注意就壓入潛意識,變成潛意識的內容。人的絕大部分行為是受潛意識控制的,受意識控制的行為只占很小的比例,這樣有利於一個人同時從事多項運動,更深刻講有利於人類適應自然,人的心跳、呼吸和眨眼等基本生理活動都是受潛意識控制的,這有利於減輕意識的壓力。人如果同時要意識到並控制這些活動,人就會被這些活動累死,更無論生存與發展了。這些被壓抑在潛意識的運動一旦出現不正常,就會返回到意識層,重新被意識主動積極的調控。

F叔的名著《夢的解析》的譯者對潛意識提供了更好的歷史觀點「潛意識是F叔的精神分析學的基石,也有其發展歷史。其初期概念被視為能量的儲存所,人的活動的永恆動機,並與童年性慾聯繫起來。而在F叔的後期著作中,潛意識已被視為無矛盾、無時間、無邏輯、非理性的原發精神過程,構成了他的人格理論,並廣泛用之於神話故事…」(夢的解析譯者孫名之,p.78)
由於人類意識的複雜性,潛意識在心理學中雖然經常被提起,但勇於對它做出嚴謹定義的學者少之又少。潛意識在多數時候只是用來作為和意識區別的詞,並未確實探究區分其中的功能和真實的形狀。

意識系統 外部內部
知覺系統 感官 提供感覺性質→分類→記憶系統 發生聯繫→潛意識→前意識 稽查作用→動作


《夢的解析》第七章"夢的過程的心理學",提供了大部分的潛意識的論述內容,但是其內容更像是雜亂無章的手稿(寫過類似東西的筆者很佩服F叔能把這一堆雜亂的東西排列成有序有意義的文章,目錄看起來也總算有了條理..)。筆者已經沒精力去排列它們(好吧 也許哪天會有 這段會消失吧),有緣人自取吧..,總的來說內容是很值得花點時間理解的。
我們永久保存下來的東西多於與知覺系統發生接觸的知覺內容,這是大家熟知的事實。(夢的解析,pp.505-506)

據筆者觀察,多重人格者似乎一開始幾乎認為,我們永久保存下來的東西少於與知覺系統發生界處的知覺內容。但經過提點後也許可能有所改變。(?)我們知道當解離現象發生(即使是受過訓練的一般人也能辦到)時,確實能把自己的知覺和外界隔絕開來,此時知覺系統外的景物就像坐在火車上看著匆匆飛逝的景物般,瞬間就隨風而去。而所有飛逝而去的景物也是模糊不清的。

雷達狀況時永久保存下來的內容,多出來的內容不是來自與知覺系統發生接觸的知覺內容,更多是來自於意識系統的感官觀察到的內部的精神機構,以及這一系列快樂和痛苦的精神性質。解離狀況時和現實隔絕,意識系統的感官由接收由外部流入的來自知覺系統的興奮的材料,轉為接收來自精神機構本身內部的東西改變的量化的過程中,感覺到的一系列精神性質。因為本人多數時候習於與程式溝通而非人類,因此意識系統的觀察轉為擅於感覺到內部的一系列精神性質。最關鍵的點是,這些溝通的對象來自於自身"內部",外部的顯示只不過是內部投射出去的影像。

我們的知覺在我們的記憶中是彼此聯繫著的-最先且最主要是按照發生的同時性,我們把這個現象叫做「聯想」。(夢的解析,p.506)

多重人格者的知覺聯繫似乎是被阻斷的。為了避免傷痛,意識或許有意阻斷了知覺(這點似乎在經過製造解離現象的練習後並不困難),至少是某幾種會為個體帶來痛楚的知覺。在24個比利中,那位天生聾的人格蕭恩也許能做為一極端例子。在比利犯錯後人們生氣要罵他、繼父與母親吵架等會刺痛他的場合時,蕭恩就出現,由於聽不見人們在說甚麼,得以最大程度減經自己的痛苦。
F叔在《夢的解析》中認為,意識只是一種感知精神性質的感官罷了。他認為這個系統易於感受各種性質引起的興奮,但是不能保留各種變化的痕跡-也就是說,沒有記憶。

「精神機構以其知覺系統的感官指向外部世界,而對意識系統的感官而言,精神機構本身就是外部世界,它在目的論上的正當性就寓於這種情況。我們在此又一次得遵從動因階層〔hierarchy〕原則,這個原則似乎統治了精神機構的結構。興奮的材料從兩個方向流入意識系統的感官:一是來自知覺系統,它那由各種性質所決定的興奮,在變為意識感覺之前,可能還要接受新的潤飾。第二則來自精神機構本身內部,它們在經過某些改變之後也可進入意識,而它們過程的量化特質,則是以一系列快樂和痛苦的精神性質被感覺到。」(夢的解析,pp.568-569)

或許容易令人感到迷惑的一些詞「意識系統的感官」「精神機構」「外部世界」「材料」「潤飾」「量化特質」,單獨被提出來較容易理解這段文字。也許這段文字並不是完全正確,但它完美的提出了一種啟發,一種辨識人類內部世界的概要特徵。個人的理解,意識系統的感官代指一種能夠感受內部精神機構的狀況的感官,材料代指一些意念,或者被感官捕捉到的現實世界的事物。量化特質,是量子力學中的量化..?事物並非連續的,而是以點的方式移動..。比喻:當你在盪鞦韆時,量子理論說鞦韆不是以一種連續的軌道前進,而是以點的方式移動,點與點之間不是連續的。量子理論被證明在小尺度的系統中很有用,但在大尺度的系統中很明顯違反我們的一般常識是在胡說八道。對此,全盤否定視它為一派胡言是一些人很樂意採取的作法。

*筆者認識到F叔的早期理論和後期理論似乎有所出入,但手邊沒材料確認,故指出是在哪本看到的論點供讀者查證。

知覺系統-它並沒有保存變化的能力,因而也就沒有記憶-提供了我們意識所有的多元感覺性質。我們的記憶-包括那些在我們心靈中銘刻的最深記憶-其本身則是屬於潛意識的,它們可以成為意識的,但是它們無疑在潛意識的狀態下就能發揮所有的作用。(夢的解析,p.507)

這段概略的陳述的啟發作用,似乎大於一張描述精細的地圖。這段陳述提醒了筆者一個重要的事實,記憶只要在潛意識的狀態下就能發揮所有的作用,那麼是否不須經過意識的思考就能夠使一段記憶發生作用,影響人類的行為? 這樣一來,關於衝動、不受控制的行為就能夠得到解釋,不過這種論述非常的危險..甚麼樣的行為是不受控制的行為? 被味道人士拿來抹黑打壓反對自己者的機率好像大點..

我們所謂的性格〔character〕乃是奠基於印象在我們的精神中所留下的記憶痕跡,而且對我們有最深刻影響的那些印象-我們早年的那些印象-正好是極少變為意識的。但是若記憶再度成為意識的,其並不會像知覺那樣表現出任何感覺性質,或只是表現的很少。(夢的解析,p.507)

這一段明顯的陳述出形成性格的遠因,也許能幫助我們揭開更多關於多重人格成因的迷霧。多重人格或許就是將那些存著對自身有最深刻影響的那些印象-通常是糟糕的印象的記憶,像是在一盆乾淨的水中撈出一碗髒水一樣拿出去,自己不希望擁有的性格特質也一條條送過去(記憶的語言性質),做個標記,聯繫到舊人格上。再把所有目前自己希望擁有的人格特質與乾淨的水做個標記,聯繫到新人格上,告訴自己這些屬於新人格。

*這描述不太寫實,實際上在人格分裂的時候,通常是遭遇創傷的時候。也就是通常像被小刀割開一大口子一樣痛..

這感覺有點像玩OLG,你創了一個人物殺了太多人不小心被紅人了,結下了太多仇恨,這時你不想要用這個人物繼續玩。於是把裝備和錢和物品通通放到人物共通的箱子裡,重開一隻人物,拿走所有箱子裡放的高級裝和錢和技能卷軸,想用新人物開始「新的生活」。

由我們感官引起的知覺,會將注意力的精力傾注引導到正在傳導感覺興奮的傳入路徑上:知覺系統的質性興奮,做為一種調節器,會調節精神機構內可動能量的釋放。(夢的解析,p.569)

因某種原因將注意力的精力傾注拼命引導到正在傳導感覺興奮的傳入路徑上,當知覺系統的質性興奮,不停成為興奮時,此調節器將精神機構內可動能量釋放到繼續將能量引導到傳入路徑上時,可能為雷達狀況的成因。個人理解,「感覺興奮」是感覺到興奮的感覺,第一個感覺是動詞,第二個感覺是名詞。整句是說將注意力的精力傾注引導到正在傳導感覺到興奮的感覺的傳入路徑上。「知覺系統的質性興奮」是某種對物理上的感覺的特殊描述(F叔特有的完美陳述出意識、靈魂、精神系統特性的陳述方式)。

我們也可以認為意識系統的感官也具有相同的功能,當意識系統的感官感知到新的精神性質時,它可以產生一種新的作用,引導精力傾注的可動能量,並以一種適當的方式加以分配。它利用對快樂和痛苦的知覺,影響著機構內部精力傾注的進程,否則潛意識系統就會利用能量的轉移而發生作用。(夢的解析,p.569)
意識系統的感覺感知到新的精神性質,引導精力傾注的可動能量,並以一種適當的方式加以分配,但這個方式由於潛意識吃到的派系假設引導傾注到錯誤地方時,快樂和痛苦的知覺也一併朝某個地方偏。

也許兩者都有,生理上的感覺和意識系統感官從內部獲得的感覺,同時影響精神機構讓注意力朝某處偏。關於記憶的程序的陳述。
「所謂記憶就是在腦中進行的銘記、保存、再生、再認這四個系統。
「銘記」是指將見到的印象作為情報寫入腦中。 寫進記憶體
「保存」是指將這些情報保存起來。 複製到HD,記憶體的資料任其消逝
「再生」是指將已保存的情報提取出來,也即是指回憶。 複製一份到記憶體
「再認」是指將再生的情報與之前的事實進行同一性的確認。 把在記憶體的資料和HD資料做比對這四個程序中只要有一個程序出現故障就會造成記憶障害。當然,隨著出現故障的程序不同記憶障害的實例也不同。」

資料取自小說《空之境界》。我感覺和F叔的陳述的清晰程度不能比(畢竟不是學術著作),但是作為理解記憶的程序的陳述,應該是能起到作用的。我們都知道電腦的運作,要執行任何一條指令之前都必須放進記憶體,才能從記憶體被取出來送進CPU做處理。記憶體內的資料一關機就消失,而硬碟(hard drive)中的資料即使關機也會繼續存在,是永久儲存資料的地方。後面的陳述就是以電腦做類比,具體比喻記憶程序的動作。

多重人格的治療完全是心理醫學的範疇..,已經超出本文探討的題目。本文主要目標只是找出多重人格的成因與相關機制。順便記錄一些筆者自身的觀察結果。治療需要很長的時間,也必須有專業心理醫生從旁輔助。
我相信,當一個人對一件事了解的越多,一切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筆者相信由一個心理系畢業的或者專門花時間研究過F叔的理論,或者特定心理學的人都能夠做的比筆者好,畢竟筆者只是讀過一點心理學相關文章而已,並沒有專門學系背景。這邊只是提供一些筆者覺得可能有幫助的資料貼上來供有需要的人瀏覽而已,順便記錄一些筆者自己的觀察到的現象,讀者能有收穫就很開心了。

人格自身無法攻擊自己 人的本能是希望意識維持統一的整體 因此不可能做分裂的動作 因此交由完全沒有人格也沒有自我意識的潛意識做分裂動作非常合理。人們說一個人行步行一個工作 觀察的是一個人的潛意識 由此透露出來的氣息是否合格。丟到潛意識裡執行的動作是可以訓練的,就像所有學習動作依樣。 假設意識中包含三個我 自我原我超我 是抽象的概念 因此無法被觀察到是很合理的 只有在討論議題時才能觀察到

對心理學簡短的總結:

  1. 神經系統的產生是心理起源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而不是腦)
  2. 心理是物質對刺激作出反映的高度組織化的物質。(心理的又一個必要條件)
  3. 心理產生的標誌是感覺。(心理質的外在標誌)
  4. 心理的本質是神經系統在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有序變化的電磁場。(心理的生物物理分析)
  5. 心理現象的複雜性源於神經系統的複雜性。
  6. 複雜的心理現象統一於感覺(及其系統化、組織化。)
  7. 各哲學流派的研究起點離不開神經系統及感覺。

多重人格的成因
1.自幼發生:
在非常幼小的時候遭受連續性,長時間的性侵或虐待,自行發展而成。這類多重人格者除非觀察力強,或者發生了什麼特殊事件,否則自己或家人不會察覺其他人格存在,其他人格也一樣完全無視於其他人格存在。我的學姊與比利屬於這一種。一直到長大還只有部分人格知道部分人格存在;但是很奇特,總是會有一個人格知道所有人是誰。在比利的例子中,這個人格的代號叫“老師”;我學姊的例子,我只聽過見過我的人格提過這麼一個存在,但是跟“老師”不一樣,那個人格是個民眾,很少出現,或根本不出現。

2.年少時期發生:
在青少年心理認同還在發育階段時,發生了巨大,不可逆,無法忽略不管,而且用盡一切心理防衛機轉仍宣告無效的打擊。心理防衛機轉包括否定(直接告訴自己這件事從來沒發生過),潛抑(自動忘記),投射(沒關係,大家都跟我一樣),退化(也就是裝笨),轉移(轉移注意力),隔離(這件事情好像發生在別人身上),反向(作出相反的事情來逼自己消滅心理在想的事情),合 理化(這件事沒什麼了不起),補償(沒關係,還有別件事情),昇華(去信佛教)。
換句話說,受環境逼迫,很會壓抑自己情感的年輕人仍然不足以成為多重人格者,因為即使他其他心理防衛機轉很弱,至少他潛抑這項機轉很厲害。過度早熟(從小就是個油條),以及年過二十歲,心理已經發育完成的成年人,已經無法成為多重人格者,只會發展成邊緣型或反社會人格,或其他種類病情較輕的人格違常。



絕對強制觀念 --- 非黑即白 - 一切的元兇
它是一種難以被取代的、強制性的絕對觀念。念頭本身有點像執迷不悟的二元論者。類似於自己對自己施加暗示的狀況,雖然自身多半能夠察覺到它存在,並且隱約知道它是有問題的,但其本人通常不知道究竟為甚麼自己很難將之取代為正確的認識。
以此觀念為根源,在個體試圖解決問題時,往上追蹤根源問題,在由此往上追縱更根本的問題,如此不斷一個個往上追蹤,最後發現自己無法解決處於樹狀圖最頂部的那一個問題。於是追蹤失敗,像骨牌倒轉一樣一個問題產生下一個問題,層層連鎖到最後使個體窮途末路只好人格自我分裂。並由此繼而引出其後一連串的分裂情形,全都是出於最初的此觀念無法解決的影響。(暫定人格分裂的初衷
"為了降低體內強制觀念的衝突,使個體能順利完成應付生活中的需求",這強烈目的的結果。根本原因是絕對觀念,就是個體的道德標準(超我)與慾望(自我)起了衝突,兩者相持不下的究極版產物為多重人格。


可以看的出來,個體負責平衡兩者衝突的自我,功能很弱或者根本沒起到作用。 1.自我的意念遭到某種強烈否定,使個體?自身意見沒有自信,抱持壓抑的態度(三橋),抑制自我的作用。
可能為幼年期整體遭到強烈否定 也可能為部份自我遭到否定 其結果是一樣的 自我功能癱瘓 內心產生強烈衝突


2.一般人很難察覺到超我,即使察覺了也多半沒用到自我的功能,放任兩者衝突,或者交由心理防衛機轉解決。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潛抑=自動忘記,多數人最強的都是這項機能。

多重人格並不是將這三個我各別分成新人格,新人格是單獨存在的個體,經歷、自我觀感、性格、行事作風各不相同。因此新人格也具有這三種"我",對不同人格施加不同的約束作用。

類似於天主教與基督教雖然信仰同一神明,卻因為意見的爭執,於是一派人馬出走建立新宗教(把會互相吵架的人放到不同的部門,見不到面就不會產生衝突)。但本質上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意見衝突發生在兩個人身上最多老死不相往來,在同一個人身上呢? 分不開又天天見面,於是大腦受不了的情況下乾脆為兩邊開出新記憶區,分清楚河漢界,把衝突資訊放進去就沒事,這樣做的下場就是多重人格。

速度=出現的頻率 數目=出現的次數
因此環境越殘酷逼迫(強制觀念的衝突越激烈 超我道德標準越高的),分裂的速度與人格數目越多、越快。
複合個別人格較穩定的人格數量通常在10個以下,不過如果要從開始分裂起一一精細追蹤到現在,通常會超過這個數字,因為複合個別人格的人格分野非常模糊,因應現實中的瞬間打擊人格們分裂,在漫長的歲月裡各種大大小小的打擊使人格們不斷重複分裂,狀況好時又重新融合。不同的信念和執念在人格之間流竄,從頭追蹤是件大工程而且會讓文字變得很難看..。

成為多重人格的條件
如果只是單純的壓抑自己的懦弱者,是不可能成為多重人格的。因為多重人格的條件就是"內心的相反激烈衝突",也就是兩種矛盾在內心擦出火花,到達頂點時就會促使潛意識劃分記憶,分出新人格。

分裂的機制
分出新人格的目的,決定人格的成因?
1.降低體內的意見衝突,單純把衝突資訊分開。
2.為了因應生活的需求,特別加上適合挑戰此種問題的屬性。

分裂的動機
1.潛意識比自己更快的認識到,以這個人目前的人格模式,不足以應付眼前的困境。因此強制自動分出新人格,疆記憶資料轉移過去,讓新人格去面對(因應情境過後就消失的人格消失之後記憶會被轉回給當時在現場的人格)。
2.人格察覺到自己無法面對這個問題,因此逃避。將控制權移交給潛意識,自己沉睡(再度往下分)。

體內的機制

超越個體的 " 我 "
一個為了整體存在而釋放能量 下達生存指令的基本機能體 沒有自我意識 意即沒有感情 不受到外來刺激的話幾乎不會轉動
潛意識
分出新人 ( 掌管記憶 ) 判斷狀況
無意識
把關身體控制權通道 ( 強制拉出人格或放回去 ) 保管責任劃分的表格
知道所有人是誰的人格
溝通 如果這個人格的功能很弱或者根本不出現 大概可以猜想復原遙遙無期 ...


劃分程序
潛意識在腦中劃分出新的記憶保存庫→把所有相關的記憶,全數轉移到新保存庫,分出一個新人格→潛意識對整個動作下指令"以後這方面有問題就交給你了"。
一個人格對應一個記憶庫,由於這種現象不是物理的,因此可以無限劃分(暫定)。
整個動作並不是由本體完成,而是由潛意識。本體在將控制權移交給潛意識之後,甚至不知道有這個問題存在(究極自殺式逃避法)。
責任範圍不可選擇,定了就不能變。由於當初出指令的部分已經分給新人格,因此父人格甚至不知道有這個問題存在(自殺式逃避法),也就不可能重新進行責任劃分的動作。


除非當初潛意識下的指示是"這個人格必須24HR全天候處理責任範圍內的問題",否則都是新人格自己決定。一般來說會成為多重人格,潛意識是部會下這個指示的.. 這個指示相當於把舊人格整個丟掉,可能為迷遊症的成因。
假設多重人格是由於本我自我超我意見不同(不一定三個中的哪一個 可能是從任一個分出去?),爭吵到最後被壓縮到最小輸掉的那個我就逃回潛意識那邊。潛意識分出記憶庫(可能還有一些信念),從周圍環境吸收能量,也就是形成人格的特質要素和文化背景。可能是個體曾經看過的人、一本書、一本雜誌、一篇新聞報導、一部電影,只要感覺很合又能夠就能夠成為形成新人格的材料。這是必要條件,只有個體看過的事物才能成為形成新人格的材料。新人格也有三種我。

新人格的性格與行事作風多半會以最適合原料(記憶庫和信念)的配料(人格要素和文化背景)加料而成。當然是由潛意識控制,原本的人格只能給建議但無法掌握,由潛意識審視當時的狀況做最終決定。基本上新人格的特質還是將本體原本就擁有的屬性分過去,順便加點料就成為新的人格。原本在本體上看不出來的微弱屬性,由於新人格上並沒有使之轉弱的牽制特質,因此分出去的屬性特色可能很強烈。因此即使本體原本很懦弱,多少有一點被壓抑住的攻擊性的話,就有可能轉移到新人格上,成為保護本體的存在的護衛。反之亦然,原本相當強勢的人,由於自己軟弱的部份無法被社會接受認同,在體內造成強烈衝突,最後分裂成新人格,平時不出現,特殊狀況才可能出現。 上述情況被熟悉的人看見的話,也許會認為那和本人是不同的靈魂,實際上只是分開而已,沒有牽制屬性抵銷所以特別明顯。

血淋淋的事實
這樣講聽起來很方便,很好用,其實不然,由於分裂過後所有相關的記憶,以及新人格所需的應付日常生活的記憶,會被全數轉移給新人格。這就意昧”本體回復到一無所知的狀態”。一無所知是什麼情況? 就像倒退回10歲一樣,無論多重人格者經歷過同類事件多少次,本體仍然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可以吃嗎? 因為所有記憶剛進入本體就會被潛意識重新拿走加給新人格,或者本體根本不出現,全數交給新人格面對處理,自然不可能成長。

這不是多重人格悲哀的關鍵原因,否則只要全部丟給新人格就好了,本體存不存在都無所謂。那原因在於,本體無可避免的必定會有時段出現在現實中那就代表剛分裂完,什麼都不知道的本體,必須面對大於自己精神年齡數倍的棘手問題,而新人格除了屬性/記憶是從本體分過來的以外,沒有任何與本體相似的地方,身分,自我感受,性格各不相同。也就是說,就算在同一個身體上,他們也不見得會站在本體那一邊,更甚者會排斥本體(剛開始時幾乎都是這樣)。本體外有壓力內有批判,不消說,下場是悽慘的。

人格們的互動/出現的機制
多重人格者為了因應生活上的多種需求,體內的人格們會達成某種共識一致的平衡,遇到某種特定需求時,某個人格就會出現,其他人比較不會和他搶身體的控制權。因此一但出現在 " 日常生活 " 以外會發生的事件,這種平衡就會被打亂,內部會經過一定的爭吵協調後,再次達成平衡。

只有在遇到危及 " 自己這個人 " 的存在的情境時,工具性人格才會出來搭救。 其他影響較小的 事,工具性人格會按照個性有自己的反應 OTL 。
如果沒有緊急狀況 即為沒有需要工具性人格出馬的時間, 誰出來 ? 要看誰最適合處理這個場 面,也可能因為黨派問題 ..

就像本體把問題丟給新人格解決一樣。新人格也可能為了保護自己,將問題丟回給本體或者乾脆分出下一個人格,丟給他面對 ( 無限的踢皮球製 ) 。
1. 被無意識強制拉出來
  1. 由於沒人想在這個狀況出現,身體需要一個表人格控制,於是最弱的那一個 ( 沒有拒絕權 ) 就會被強制拖出來。這是最糟糕的情況,因為出來的人格通常是最懦 弱, 最無力的一隻。他人對這個人的評價就會下降
  2. 無意識因應情境按照事先設定好的責任範圍,把工具性人格強制拉出來。
2. 某個人格察覺到現有狀況自己無法解決,想逃回去。表人格將需要幫助的訊息傳給中間人格(大概就是那個知道所有人是誰的人格)→由中間人格傳話給最適合應付這個場面的人格→此時
  1. 工具性人格可能願意出來搭救,形成切換(比較可能發生在未成熟多重人格者身上,人格之間的交流比較頻繁)。
  2. 不願意的話無意識會鎖住回去的通道,讓表人格停留在現實。願意的話無意識會開放通道讓人格經過,完成切換。
表人格將需要幫助的訊息傳給中間人格 ( 大概就是那個知道所有人是誰的人格 ) →由中間人格傳話給最適合應付這個場面的人格→就看他願不願意出來搭救了…不願意的話無意識會鎖住回去的通道, 讓表人格停留在現實。 願意的話無意識會開放通道讓人格經過,完成切換。

人格怎麼遇到其他人 ?
在其他人格沒有顯露 前,人格是不知道到底體內有誰的。
說話,不一定要發出聲音,只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即 可。通常這時會使其他人格感覺到他的存在。
也可能是被某些事件引發表達強烈的意見,這時候可能會對整體加上強烈的衝動 ( 暫定。
浮上來擁有身體的控制權 ( 一般人能看到的是這個 ) 。

這個人格是“做什麼用的”
不管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人格通常分成工具性高與工具性低的;只不過第二種成因產生的人格工具性會非常顯著,也是為什麼比第一種 還要輕易察覺到彼此的存在。所謂工具性,就是“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作用”的程度。為因應生活中的需求往往不只有一個,往往與其 他工具性高的人格互相協調。實,誠,等屬於工具性高人格,一也與奈留屬於工具性低人格,喬治算是民眾,忍是主體。把喬治當成民眾 也許不太恰當;關於民眾跟主體又代表著什麼,待會兒會有其他分析。

至於第一種成因底下的人格即使身分,自我感受,性格各不相同,但是由於沒有什麼現實感,往往到出問題引爆點之前只是靜靜的各自為 政。比利的起火點是強暴事件,學姊的起火點是她弟弟暴力性格又嚴重爆發,導致她神經緊張,不敢回家,人格之間各自為政的平衡被打亂。至於仙水跟我,是打從一開始就知道大概有誰存在--只是不敢百分之百確定。

光是這樣來講解“工具性”,恐怕還不是太清楚。我舉個粗糙的例子:
有一天某A在光復南路上找路的時候,不幸遇到變態露XX。某A只有十三歲,又受到巨大,不可逆,用盡心理防衛機轉仍宣告無效的恐 怖打擊;因為她是在找路的時候遇上變態,她因為現實需要偏偏又非出門不可(國中生嘛),於是她在無法選擇,無法抗拒的狀態下,分 裂出一個“專門負責探路”的人格。這個人格的性格與行事作風她無法掌握,可是只要路過光復南路就會情境使然,自動出現,想擋都擋 不住;這就是工具性。事實上對本體而言輕鬆多了;至少她不用再面對光復南路這條路。

所以多重人格患者非常可憐,沒有朋友;因為普通人只會認為“這個人怎麼一下這樣,一下又那樣”,而覺得這個人不可信任。學姊的人 格A怎麼可能知道人格B在上個禮拜對同學甲說了什麼。偏偏情境到了,誰要出來,誰來協調,誰來控制,其實根本無法控制。
一句話來簡評多重人格現象--說穿了,它是以蜥蜴斷尾的方式,把自己的痛苦分給或扔給其他人格,來保持本體的心不要太痛苦。但是 這是有去無回,斷崖自殺式終極心理自我防衛。至於為什麼,請繼續看下去。

本體的下場
真正的多重人格患者(除非大家是徹徹底底的誰也不跟誰打交道,也沒有被押去給心理師做追蹤,所以不可考),人格數目絕對是從十起跳。未成熟的多重人格之間的分野不太清晰,也有超過一打的“當下人格”(因應精神打擊而瞬間出現,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情境過後自動消滅的人格),所以我沒數過自己,二十四個比利算正常,學姊的八十九個是自從青梅竹馬離開她之後暴增的,七個太少,電影中演出只有兩個三個四個,騙小孩而已。

為什麼會這麼多,而且一定這麼多?不要忘記了,造成多重人格的必要條件是“絕對無法解決的心理打擊”;如果有那麼容易解決,早就在心理防衛機轉的層次中就解決掉了。無法解決又無法放任不管,於是就蜥蜴斷尾保全自己;但是不要忘了,逃的了當下逃不了一世,既然“絕對無法解決”,在解決之前,只能無窮無止盡不斷分裂下去,除非你有個闇撫樹,或是被弟弟砍傷時,有個替你拿藥的青梅竹馬,來成為你煞車的機制。但是煞車只能減緩,並不能停止分裂的速度,所以多重人格是無窮無盡的戰爭。

本體絕對是越來越弱,而不是越來越強。所以照理說,擁有聖光氣的應該要是一也,而不是忍。以剛剛那個遇到變態的A妹妹為例,她分裂出一個專門認路的人格--在分裂過後,本體就會變成路痴;因為所有關於“找路,認路,光復南路,光復南路上有變態”的資訊都會落到新人格的身上。這個本體會路痴到什麼程度呢--連麵包店都不知道該怎麼去。認路人格會不會出來搭救,只能看A的運氣。但是如果有朝一日她被逼到上海去一個禮拜,極有可能情境使然一個禮拜都是認路人格在主宰,於是認路人格發展越來越完全,本體相對越來越弱。

換句話說,所有關於路的記憶,會全數轉移給新人格。沒有記憶就意味著無論多重人格者走過同一條路段多少次,所有經驗值都會加到新人格上,本體甚至不知道路是什麼東西,可以吃嗎?

因此本體的能力必然會隨著分裂越來越弱。就像體內記憶保存庫分成兩塊,一塊給本體一塊給新人格,兩者互不相干,不溝通的話誰也不知道誰的過去,即使是在同一個身體上。

這是以第二種多重人格成因而言。二十四個比利中的比利是第一種成因,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比利體內誰出來,誰要出來,情境環境根本很難影響,是個只能稍微自我控制的大亂數。

那萬一這個除了認路以外什麼都不懂的新人格,被不知情的媽媽痛打怎麼辦?沒關係,新人格可以自己往下分,分一個奈留出來,自己變得情緒更麻木。而此時本體什麼都還不知道;就像直銷公司的老鼠會一樣,樹枝狀往下無限分裂。這就是多重人格可悲的事實。

原則上,記憶的保存庫是以工具性來分。因此新人格自己往下分後,本體所有關於戰鬥的記憶與知識都會轉移到後面的人格上。保存庫劃分成三塊,各管各的。
我們都知道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天只有24小時。同一個時間點上,能存在的狀態也只有一種。工具性越強的人格,出現的時間越多,本體在現實的時間就越少。由於人的成長必須經過面對經歷與思考,因此本體的心智年齡,通常會停留在最早開始出現分裂跡象的階段,而其他人格隨著當初分裂的年齡,出場的次數與時間長短,各有不同的心智年齡。

就像練神奇寶貝一樣,越用會越強,收起來不用的就停在當初收到的等級。換句話說就是"缺乏閱歷"。越等打怪exp也會比較多。

牽扯上政治……
「人只要一多就有紛爭,只要一有紛爭就會--有意見跟黨派。有意見跟黨派,自然有人格變成"寧可犧牲出現在現實當中的時間,也不要跟這些人搭在一起"的民眾。因此民眾很少有出現在現實當中,並成為工具性人格的餘地;但是她們會削弱,不會消失。」-墟,Ruin

據筆者觀察,多重人格者確實會有一黨派人出現,一黨派人不出現的狀況。動機取決於個體的內部政治黨派勢力分布狀況而定。人格自己不願意出現而成為民眾,和人格想出現卻被其他人格壓制下去不能出現,兩種狀況。

在24個比利中,比利中的亞瑟和雷根徹底掌握了使哪個人格出現的控制權,他們將那些會引起問題的人格稱為「討人厭的傢伙」,並決定他們永遠不能出現在現實中(雖然後期這種平衡越來越常被打破,尤其雷根吸毒意志脆弱的時候- -ll,出獄後亞倫掌握這權利似乎加重了混亂)。這些人格有的有反社會傾向,有的喜愛惡作劇,例如:在監獄裡,《李》在顯微鏡接目鏡邊緣上抹洋蔥油,整到值班看護史托米,而史托米罵了一聲,胡扯幾句以後,有個犯人來向史托米買藥劑,比利問那是甚麼,它告訴比利他在賣一種叫仙丹的自調藥劑(不用說也知道是啥吧..)..每個五塊錢並且答應如果自己不在時幫忙招呼生意就給比利一元分紅。最後有個黑大個向比利要仙丹「給我11-C,小子,我已給史托米十元了,一共是兩劑,他說你知道仙丹在哪兒。」比利按照史托米的吩咐拿給他,但它喝完罐子裡的東西後,罵了一聲「好小子,你騙我!這是什麼鬼東西?」他打破罐子追著比利跑…。害比利惹上麻煩,因此被亞瑟決定為不可以出現在現實中。

如上的案例,它們是"自己希望出現在現實中,卻被其他人格壓下去"。

仙水本人應該是處於第二種狀況

24個比利中,即使是未出現在現實的人格也描述的很活躍,這現象意即靈魂已經徹底分裂成好幾個獨立個體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想像一下自己上一秒還在床上睡大覺,下一秒睜開眼發現自己在飛往倫敦的飛機上拿著一包行李。比利後期的狀況其實非常混亂..看小說時感覺似乎很正常,但後來按常理思考發現有些荒唐。小說似乎刻意淡化了這種感覺,但是無論多重人格者在怎麼詭異人格混亂,會因為某個人格覺得英國較為熟悉是自己的故鄉就拿著剩餘的錢做飛機到英國去,放棄自己生長的美國,根本是標準的欠缺精神寄託的現象..。
尤其是分裂到最後,最陰暗的思想,最痛苦的記憶,最殘暴的遭遇都會落在民眾身上,所以這些民眾有些心智年齡很低,有些有自閉症症狀,有些是徹頭徹尾的變態。
因為解決問題的記憶與方法都在工具性高的人格身上,其他人格不願意承受分擔,當初在劃分工具性時,又是自己的責任範圍。換言之,是人格自己踢不開丟不出去的回憶,問題無法解決,又踢不出去,於是為了降低痛楚,精神自動做出解藥(很猛那種),成為上述症狀(狂汗。

多重人格者最後的下場
有些人可能會問,既然第二種成因底下的患者遭受到的是“巨大,不可逆,用盡心理防衛機轉仍宣告無效的恐怖打擊”,為什麼沒有在成為仙水忍之前先自殺?據我的觀感,第二型多重人格患者應該會具有“格外聰明,冷靜”的亞斯伯格症特質,或是“在發展心理認同的年齡過程中特別與社會現實脫節”的特質。所以會遍體鱗傷,沾滿鮮血地死也要找一個存在目的耗下去,而不甘心就這麼自殺,因為自殺對這些人而言沒有目的與意義。但是在這種時候,他們會找到的生存標的絕對不是“我要發揚大愛,我要成為佛祖”這種阿理不達的目的, 舉個例子:
有個女孩被慘忍地強暴了,普通犯罪者只是汙辱對方的身體了事,這個強暴犯卻在折磨她之後割下她的四肢,使她在第一時間連自殺的辦 法也沒有。如果佛祖或上帝沒有顯靈開示她,她夠冷靜沒有滿腦子想辦法尋死,也沒有社會化到乖乖接受那些老師長輩的“排解”,各位認為她會拿來當成終極生存目的的會是什麼呢?當然不是我還要上大學,嫁個好老公,而是“即使我沒有手腳,我總有一天也要把這個強暴犯活生生用嘴慢慢咬爛”這樣子的生存目的。
多重人格者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地可憐,一點也不誇張。

私以為與其說是樹自己貼在仙水身邊,需要仙水比較多,還不如說仙水沒有樹就活不下去。原則上多重人格者再怎麼堅強,再怎麼咬牙切齒,也無法阻止有如大石塊從山上滾下來的精神自殺式分裂狀態,畢竟這是他一開始別無選擇活下來的手段,在越孤立無援的狀態之下,分裂越快,傷亡越快。器官性的精神疾病還有得控制,多重人格可以說是靈魂的癌症,在身體與心靈兩方夾攻下,如果沒有樹,我想仙水什麼也辦不到吧。

複合個別人格
第一次看到這名稱是在小說《空之境界》中。覺得它很奇特但又幾乎符合我對這不是多重人格,但也不是完全是一體的靈魂狀態的印象。
巴哈姆特的
hj0002j
人格分裂者通常也是為了逃避事情的情況下創造出另一個人格出現
但大多一次只出現一個人格
所以第一次看到空之境界第2章感到訝異 竟然有人會想到這種人格發展 但我是確定不是人格分裂 但也不知該用什麼名稱好 第4章時 作者是用複合個別人格這個名稱 是不錯

擁有複合個別人格的特徵

  1. 不怕寂寞
  2. 個性差異大  外人相處可能會有忽冷忽熱的感覺
  3. 很少會與其他人商量煩惱
  4. "自己"所有的行為跟記憶都不會有空白現象 但"感受"跟"思考方式"會

hj0002j把對這種人格發展的感覺說的比較清楚,特徵的整理下的很精采。也覺得很適合因此標題採用這名子。

除了分配給新人格的特定用途記憶庫外,還有一塊共通的記憶庫,所有人格都可以讀取這裡面的記憶。通常是生活瑣事或者一些不會引發人格間強烈衝突的生活記憶(會引起爭執的敏感資料通常就會被分出去,往後這一類的資料都會由某個人格接收)。
黨派之間也會有一塊共有記憶區,這個黨內的人格都可以共享黨庫裡面的資料(省了說話的麻煩)。
就像是網路遊戲內的公頻黨頻私頻一樣
因此多數時候所有人都曉得"使用這個身體的人"做了什麼。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為了不影響體內平衡,由某個人格出面完成任務,這段記憶就不會放在共通記憶庫內,而是那個人格擁有(他人通常在此時察覺有些不一樣)。
在私有資料庫內的記憶,人格可以自由決定要不要丟到黨/共通庫內,在這之前其他人格不曉得他到底做了什麼。
通常是較為重大的議題才會從私有被放到共通。說穿了人格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就算A不希望B知道,和B友好的C(和A同一派)也會告訴B,於是消息就這樣一個傳一個的散撥開來...


運作的方式也與多重人格不同,各個人格間的分野很模糊(但還是存在),通常都是由ㄧ個知道所有人是誰的人格統整意見,收集各方的意見經過討論始各方達成共識,決定要做什麼。難以達成共識時(人格間互不相讓的吵),個體的行為就會出現矛盾。
EX A:我想要喝水! B:我要先吃飯! 假設飲水機在三樓 飯廳在一樓 這個人就有可能從4樓的教室走到2樓 然後再從2樓跑到3樓喝水 為什麼呢? 因為某個人格的意見佔上風時 個體就會執行那個人格的意志 剛開始B佔了上風 接下來A受到支持 於是出現白跑的狀況。

和一般人最大的不同為記憶庫分區(人格A在想什麼人格B不知道也不理解,不溝通的話就像兩個陌生人一樣,反之亦同)
以及"同時產生相反的念頭",就像電腦的單線程/多線程的區別..
大部分的時候,一般人還是會覺得未成熟的多重人格者很普通,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自身在某些領域的問題上,某些特定人格的風格就很強烈,這時旁人才會感覺到有些地方不一樣。當然下場跟多重人格是一樣的,沒有或者很難交到朋友。
無法復原的話,原則上會步向與發展完全的多重人格者一樣的末路。

沙漠中的露水
幸好,未發展完全的多重人格在轉換環境後 是有可能回復原狀的 第二種成因造成的事件 能夠以疏導的方式 令人格正確重新 認知事件 治癒創傷
在風雨飄搖的歲月中,基本上人格吵的越嚴重,表示體內的絕對觀念越強烈,越難恢復原狀。也有可能因此激化不同意見,產生新人格。

極端的例子:部分人格有可能會想徹底殺掉其餘人格(讓他們消失),但這是做不到的,只可能招來其餘人格的怨恨。最嚴重的狀況為"既然我生存的意義都被你剝奪殆盡 那麼我們也要你去死!" 此時某批人格就有可能搶奪身體控制權,意圖殺掉這個身體。不過這很少見。一般來說,即使人格間再怎麼吵的天翻地覆,出發點也還是"為了擁有這個身體的人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據我的觀察,對自身性別認同s很兩極化的個體比較容易出現此種狀況。即為人格間能溝通的部份太薄弱,也沒有意願理解彼此,某批人被逼到盡頭的結果就是"同歸於盡"。不過通常不會成功,因為佔上風的一方,會發現這樣做行不通,態度多少會軟化下來。
(像不像被美國日本中國歐洲五大強國 逼到走頭無路最後研發出核子武器的北韓?

人格們能夠透過溝通互相理解成長的 恢復期不一定 但最少有一線希望
如果知道所有人是誰的那一個人格有意願擔任溝通的橋樑的話,恢復的機率比較大。原本多重人格就只是本體分出來的分支而已,終究還是本體的一部份,因此要恢復只要讓他們回到本體即可(融合?)

重點在於"多溝通",人格間互相快要吵起來時,讓知道所有人是誰的人出來擔任溝通的橋樑..達成共識的次數多了,人格分裂的狀況就會慢慢消失(記憶庫資料不再需要強制分開避免打架)。這個過程可能需要1年到數年,通常過半年就能發現慢慢有在好轉(除非是真的非常慘的環境..)。總之不能放任人格間互不相讓的吵,或者讓比較強勢的某xyz去欺負弱勢的abc。那只會把情況擴大,衝突的意見越多記憶庫就需要分區..,無論事把火藥味降低調解或者讓a去幫b還是互相無視都比放任來的強。

多重人格的成因即為"絕對觀念的衝突" 因此無論是第一種或第二種成因,理論上來說應該都能夠回復原狀,只要將絕對觀念重新學習認知 換為正確的即可。

*本文部份文字引用自 <<仙水很可憐,究竟有多可憐?>> 作者:
墟,Ruin


參考資料
  1. 《二十四個比利》(丹尼爾.凱斯(Dainel Deyes))
  2. 《夢的解析》(佛洛伊德, 左岸文化出版, 2006)
  3. 心理學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天涯問答


https://sites.google.com/site/up201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