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書_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_泛科學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66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8-9 02:36 
219.85.195.227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 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著 ; 鄭方逸譯 曼羅迪諾 (Mlodinow, Leonard)

圖片來源: aNobii

008  131014s2013 ch a e 000 0 chi d
005  20140313162114.0
020     |a9789863202165 (平裝) : NT$350  
040     |aBSF chi TAE ccr  
041     |achi eng  
084     |a176.9  
100     |a曼羅迪諾 (Mlodinow, Leonard)  
245     |a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 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著 ; 鄭方逸譯  
245     |c曼羅迪諾 (Mlodinow, Leonard)  
246     |a封面副題名: 探索潛意識,才能認清自己,看懂他人  
250     |a第一版  
260     |a臺北市 : 天下遠見出版 ; [新北市] : 大和書報總經銷, 2013  
260     |b天下遠見出版 ;  
260     |c2013  
300     |a319面 : 圖 ; 21公分  
490     |a(天下文化. 科學文化 ; 157)  
500     |a譯自: Subliminal :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  
504     |a參考書目: 面300-319  
596     |aC01 C22 H13 H15 H16 I11 K11 K13 L12 L14  
650     |a潛意識  
700     |a鄭方逸  
740     |aSubliminal :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  
830     |a天下文化. 科學文化 ; 157  
926     |c176.9 6630  
語文: 中文
著者: 曼羅迪諾 (Mlodinow, Leonard) ; 鄭方逸
出版項: 臺北市: 天下遠見出版 ; [新北市]: 大和書報總經銷, 2013 天下遠見出版 ; 2013
版本項: 第一版
面頁高廣: 319面:圖21公分
叢書名: (天下文化. 科學文化;157)
附註: 譯自: Subliminal :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
書目註: 參考書目: 面300-319
主題: 潛意識
ISBN: 9789863202165 (平裝) : NT$350
其他題名: 封面副題名: 探索潛意識,才能認清自己,看懂他人
附加題名: Subliminal :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
劃一叢書名: 天下文化. 科學文化  
劃一叢書名: 157
索書號 : 176.9 6630

典藏館索書號編號館藏類型館藏位置(到期日期僅為期限,不代表上架日期)註記
C01總館 176.9 6630 1 書刊 已借出/到期:2014-08-29  
C22成功 176.9 6630 1 書刊 館際調撥中  
H13永建(館藏特色:考試銓敘) 176.9 6630 1 書刊 一般書庫區  
H15文山(館藏特色:茶藝) 176.9 6630 1 書刊 已借出/到期:2014-08-17  
H16力行(館藏特色:臺灣文學) 176.9 6630 1 書刊 已借出/到期:2014-08-18  
I11南港(館藏特色:原住民文化) 176.9 6630 1 書刊 預約待借中  
K11葫蘆堵(館藏特色:生活保健) 176.9 6630 1 書刊 已借出/到期:2014-09-05  
K13士林(館藏特色:財經) 176.9 6630 1 書刊 已借出/到期:2014-08-18  
L12稻香(館藏特色:園藝) 176.9 6630 1 書刊 已借出/到期:2014-08-16  
L14清江(館藏特色:體育) 176.9 6630 1 書刊 館際調撥中


=================================




內容簡介

這本書,將幫助你用最正確的眼光,
認識自己與周遭的世界

  你知道嗎?你的視覺有盲點,聽覺有漏洞,你對真實世界的所有感受,都是經過潛意識加工後製造出來的。
  於是,眼見不能為憑,美國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冤獄,都是目擊證人指證錯誤造成的。記憶也常不為真,很多人記憶扭曲的情況,會讓自己也嚇一跳。
  對於要去哪家餐廳吃飯、買哪家公司的股票、錄取哪個新人、投票給哪個候選人,很多人都說得出一番大道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很多時候是潛意識先做了決定,意識才幫忙找理由。我們清清楚楚知道我們的意識,但潛意識卻常是我們無法察覺的。
  我們心頭小鹿亂撞,以為遇上真命天子,其實是……
  我們跟對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竟然是因為……
  我們覺得今天食物特別好吃,服務生特別殷勤,結果是……
  我們覺得這間公司有潛力,值得投資,原因竟是……
  一直到最近二十年,科學家才有足夠的工具能夠探索潛意識,研究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看清意識如何幫潛意識化妝,測知意識跟潛意識之間的拉拔。
  寫過「百戰天龍」劇本的科學家曼羅迪諾,以一貫的風趣幽默,介紹潛意識研究,解開我們的心智運作之謎,剖析我們如何與朋友、配偶、同事,甚至陌生人互動。
  跟隨本書一步步探索潛意識,我們會更認識自己,也更能看懂他人。對很多事恍然大悟,不禁驚呼:啊!原來是這樣。
作者簡介
曼羅迪諾 Leonard Mlodinow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學博士,曾任馬克斯普朗克學院洪堡研究員,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
  著作頗豐,並曾有三本躍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分別是《隨機法則》、與霍金合著的《大設計》、與喬布拉合著的《世界觀的戰爭》(War of Worldviews),另著有《費曼的彩虹》、《歐幾里得之窗》。
  並曾為電視影集「百戰天龍」、「星鑑奇航記:銀河飛龍」編劇。
譯者簡介
鄭方逸
  1979年生於台南市。台大農藝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主修植物病蟲害與生物化學。長期旅居美國,現為自由譯者。譯有《基因救命手冊》(天下文化出版)、《大腦騙局》等科普書籍。


  目錄序言 解開潛意識的驚人力量
第一部 大腦的兩個層面
第一章 潛意識,悄悄操控了意識
大腦的許多運作,大部分都在意識之外進行。
我們的判斷、感覺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往往出人意表。
第二章 你看到的跟你聽到的,都已經失真了
我們全然接受潛意識捏造出的視覺,毫不起疑,
這些建構出的視覺雖然讓我們有機會生存,卻不是最精確的圖像。
第三章 我們為什麼「記得」那些從未發生的事
回憶時我們會不自覺的捏造事實,若一再被要求重新回想事件經過,
捏造出的記憶就愈來愈根深蒂固。
第四章 沒有人能是孤島
人們會參加支援團體,正反映了我們想與他人聯繫的需要,
顯示人類有希望得到支持、認同和友誼的基本需求。
第二部 潛意識控制了你的社交行為
第五章 你不用說,我看你的樣子就明白了
我們的手勢、體態、臉上的表情,以及說話時悄悄流露出的態度,
都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但我們卻毫無所覺。
第六章 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你多有說服力,深受你說話的方式影響,包括你的音頻、音色、
音量、抑揚頓挫、說話速度,甚至控制音頻和音量的方式。
第七章 就是忍不住要分門別類貼標籤
我們在世上遇見的人事物都獨一無二,但若如此看待事物,
我們恐怕會無法生存,唯有分類,才能加速對外界的反應。
第八章 我們是一國,他們是另一國
我們不一定喜歡每個人,但無論我們對人類有多少愛,
潛意識自我對內團體成員的喜好,都會再多一些。
第九章 你永遠沒辦法知道,你怎麼會有這種感覺
當你試著解釋自己的感覺和行為,大腦會採取一種行動,
從你儲存的社會規範心智資料庫中,找出看似合理的答案。
第十章 尋找真正的自己
潛意識這個未知的自我,竟然如此主導著意識,實在讓人吃驚。
更令人吃驚的發現是,少了潛意識,我們會完全迷失自己。
誌謝
參考資料


序言
解開潛意識的驚人力量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際遇中,
  潛意識的作用似乎無足輕重。
  然而它卻是意識思考近乎無形的根。--榮格(Carl Jung)
  一八七九年六月,美國哲學家兼科學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乘坐蒸氣船由波士頓前往紐約。旅途中他的金錶在艙房裡被偷了,他舉報了這起竊案,堅持要船員在甲板上一字排開,讓他一一盤問,但還是找不到任何線索。他散了一會兒步,然後做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即使沒有任何根據,他還是決定猜出罪犯,就好像持一手壞牌的賭徒,仍然押下所有賭注一樣。皮爾斯做完猜測後,確信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竊賊。「我繞了幾圈,」他事後寫道:「不到一分鐘,我轉頭面向他們,心中疑團盡釋。」
  皮爾斯充滿自信的走近嫌犯,但嫌犯看穿他只是虛張聲勢,矢口否認指控。皮爾斯沒有任何證據或合乎邏輯的理由來支撐,在靠岸前根本束手無策。船一靠岸,他馬上跳上計程車,到當地的平克頓偵探社雇了一名偵探調查此事。隔天偵探在一家當舖找到了皮爾斯的錶。皮爾斯請當舖老闆形容那個拿錶去典當的人,而根據他的說法,老闆的描述「活靈活現,嫌犯無疑就是我當初猜到的那人。」皮爾斯很納悶自己怎麼猜得到竊賊究竟是誰。他的結論是,一定有某種直覺在引導他,而且這種直覺是在潛意識下運作的。
  你不知道的潛意識,知道的事情比你想像的多
  如果這個故事僅止於單純的臆測,那麼對科學家而言,皮爾斯的解釋就跟所謂:「我耳聞一些風聲……」的講法一樣缺乏說服力。然而五年後,皮爾斯修改了由生理學家韋伯(E. H. Weber, 1795-1878)於一八三四年首創的一項實驗,藉此解釋他對潛意識覺知的概念。韋伯把不同重量的小砝碼放在受試者皮膚的定點上,一次放一個,觀察受試者能察覺到的最小重量差。而在皮爾斯及其優秀弟子查斯特羅(Joseph Jastrow)進行的實驗中,放在受試者身上的不同砝碼之間,重量差則略低於可偵測重量差的最小值(其實受試者就是皮爾斯和查斯特羅兩人,查斯特羅在皮爾斯身上做實驗,皮爾斯也在查斯特羅身上做實驗)。
  儘管無法有意識的區分不同重量的砝碼,他們還是互相要求對方試著確認哪個砝碼比較重,而且每猜一次,就要用零到三的分數,評量對猜對多有信心。很自然的,整個實驗過程中,兩人的信心指數幾乎都是零。但即使這麼沒信心,實驗中他們猜對的比例還是超過百分之六十,明顯高於原本預期的隨機機率。當皮爾斯和查斯特羅用其他方式重複這個實驗,例如判斷不同表面在亮度上的細微差異,仍然得到類似的結果──他們雖然意識上缺少做結論需要的線索,還是常可以猜到正確答案。這是第一個科學證明,顯示我們的潛意識擁有一些意識無法察覺的知識。
  對於人類可以相當準確的擷取潛意識信號,皮爾斯後來如此比喻:「這種能力就好比鳥兒歌唱和翱翔的本領……對鳥兒和人類來說,這些都是最崇高的本能。」他在別處也曾如此形容:「那就好像內在的光……少了它,人類老早以前就會因無法通過生存試煉而滅絕。」換句話說,在人類的演化中,潛意識的運作是生存機制的關鍵。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逐漸了解,每個人都有豐富而活躍的潛意識世界,它與意識思考和感覺平行運作。潛意識對意識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們才開始能以比較精確的方式,測量潛意識的運作。
  榮格曾寫道:「我們的意識會忽視一些特定事件,可以說這些事件埋藏在意識之下,它們的確發生過,但被吞入潛意識中。」英文「潛意識」(subliminal)一詞的拉丁字源意思是「界線之下」。心理學家用這個詞彙形容意識之下發生的事。本書討論的是廣義的潛意識作用──潛意識如何作用,對我們又有何影響。若想真正了解人類經驗,就必須先了解人類的意識自我和潛意識自我,以及兩者間的交互作用。潛意識大腦是無形的,但深深影響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意識體驗,包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為日常瑣事賦予的意義、臨機應變的能力(有時甚至攸關生死),以及這些直覺經驗共同造就出的行為。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榮格、佛洛伊德和其他許多人,都努力想詮釋人類的潛意識行為。他們運用的方法包括內省法、觀察外顯行為、研究腦部缺陷的病患,或把電極植入動物的大腦中。然而這些技術卻只能提供模糊且間接的知識,無法清楚解釋人類行為的真正根源。如今情勢已變。精密的新技術讓我們對意識以下的大腦運作(即本書中所謂的潛意識世界)全然改觀。多虧了這些技術,有史以來,我們首度能以真正科學的角度研究潛意識。本書探討的主題,正是潛意識這門新科學。
  這世界不只是你以為的那樣
  在二十世紀以前,物理學成功詮釋了人類感知的日常世界。人們發現上升的物體通常會再度下墜,後來也計算出物體轉向墜落的時間。一六八七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和宇宙體系的數學原理》一書,書中把人類實際體驗的日常現實,以數學公式表達。牛頓推算的公式非常強大,甚至可以精確推演出月亮和遠方行星的軌道。但到了大約一九○○年,這個舒適美妙的世界觀動搖了。科學家發現在牛頓定律刻劃的日常世界裡,原來還蘊含了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現實世界,即今日所謂的量子理論和相對論。
  科學家針對物質世界推導出許多理論;身為社交動物,人類也會為自身的社交世界建立許多個人的「理論」。我們在人類社會闖蕩時,這些理論便成了社交冒險的一部分,幫助我們解讀他人的舉止、預測他人的行動、揣摩該如何從他們身上得到我們想要的,最後決定我們對他們的看法。我們是否能把自己的金錢、健康、車子、職業生涯、孩子,甚至真心,交託給對方?社交世界就跟物質世界一樣,在我們粗淺經歷的現實背後,蘊藏著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現實。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科學家利用新科技發現了原子和次原子粒子(例如光子和電子)的奇特活動,並帶來物理學的新變革;同樣的,現今神經科學的新技術,也讓科學家得以向人心更深處探索,了解人類自有史以來一直毫無所覺的真實世界。
  以科學證據探索腦內世界
  其中一種新科技尤其顛覆了心智科學,那就是於一九九○年代問世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fMRI跟醫生所用的一般MRI(核磁共振造影)很相似,但fMRI是藉由偵測血流增減,觀察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動情形,因為大腦活動會些微改變血流量。如此一來,大腦運作時,我們就能藉由fMRI得到大腦裡外的三維圖像,定位這個器官的活動情況,解析度高達一公釐。有個說法也許可以幫助你了解fMRI的功能:如今科學家可以蒐集你大腦運作的數據,重建你所見的影像。
  看看下圖。左圖是你所見物體的實際影像,右圖則是電腦重建的影像。科學家利用fMRI取得受試者大腦活動的電磁讀數,進而重建影像,完全不需要參考實際的影像資料。大腦有些區塊會對視線的特定區域產生反應,有些則會回應不同主題。只要合併這些大腦區塊的數據,再用電腦從資料庫六百萬筆資料中,找出最符合數據的圖案,就能重建視覺影像。

  此類技術帶來的震撼,就跟量子革命同樣強烈:我們藉此重新認識了大腦的運作方式,以及我們人究竟為何物。這項改革(或至少由改革發展出的新領域)有個名稱,即「社會神經科學」。二○○一年四月,科學家舉辦了這個領域的第一次正式研討會。
  榮格相信,研究夢和神話,是了解人類經驗的關鍵。歷史是人類文明中所發生事件的故事,而夢和神話則是人心的示現。榮格指出,夢和神話中的主題和原型,超越時間與文化,始於潛意識的直覺。在受到文明掩蓋、蒙蔽以前,這些直覺掌控了史前時期的人類行為,因此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最深處的特質。如今我們得以直接研究人類的直覺,檢視大腦中直覺的生理源頭,逐步拼湊出大腦運作的原理。想真正了解人類與其他物種間的關係,以及人類為何如此獨特,我們必須先了解潛意識如何運作。
  以下章節中,我們將探索人類的演化傳承,研究在意識之下運作的那份驚人又奇特的力量。許多我們原以為有意志、理性的行為,其實都受控於潛意識直覺。潛意識的力量,絕對超乎預期。倘若你真心想了解這個社交世界,想克服重重障礙,活出最豐富的人生,就必須了解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潛意識,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0678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66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8-9 02:45 
219.85.195.227





2013 / 6 / 27出版│14.8cmx21cm
定價350網站特價277(79)

這本書,將幫助你用最正確的眼光認識自己與週遭的世界
  你知道嗎?你的視覺有盲點,聽覺有漏洞,你對真實世界的所有感受,都是經過潛意識加工後製造出來的。  於是,眼見不能為憑,美國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冤獄,都是目擊證人指證錯誤造成的。記憶也常不為真,很多人記憶扭曲的情況,會讓自己也嚇一跳。

霍金大力稱讚,專家一致推崇
「曼羅迪諾總是可以把科學講得簡單又有趣。」
── 霍金(Stephen Hawking),《時間簡史》作者
「你以為你知道你為什麼做這項選擇,也明白這些選擇是怎麼做出來的嗎?跟著曼羅迪諾來一趟美妙旅程,你會對此重新再思考。」
──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作者
「如同在《隨機法則》中展現的精巧風格,曼羅迪諾探究了我們行為所受到的精細、自動且常不察覺的影響。」
── 丹尼爾.西蒙斯(Daniel J. Simons)美國伊利諾大學心理系教授、《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共同作者
「這本魅力十足且見解深刻的書,讓神經科學變得易懂且迷人。從此你會以展新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週遭的人)。」
── 喬瑟夫.哈里南(Joseph T. Hallinan)《我們為什麼老犯錯》作者
「此書非讀不可,相當刺激且有高度娛樂性。曼羅迪諾提供了許多大開眼界的洞察,洞悉了我們在商業、金融、政治上以及個人生活上的舉動。
── 傑瑞.偉柏曼(Jerry A. Webman)歐本海默基金首席經濟學家
「這是曼羅迪諾所寫,讀起來有趣又好玩,而且發人省思的旅行見聞。在這個不牢靠的領域裡,曼羅迪諾是值得信賴的旅人,帶領我們進到我們的潛意識,這個鮮為人知的國度。」
── 克禮斯多福.科霍(Christof Koch)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認知與行為生物學教授


潛意識,悄悄操控了意識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際遇中,潛意識的作用似乎無足輕重。然而他卻是意識思考近乎無形的根」──榮格(Carl Jung)

假設你們全家去年夏天到迪士尼樂園渡假。為了讓小女兒在大茶杯裡旋轉,你頂著攝氏三十五度的高溫,與擁擠的人群奮戰,現在回想起來,你可能會懷疑此舉是否有違常理。但你可能也會想起當初計劃出遊時,已經評估過所有可能情況,並覺得孩子燦爛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報償了。我們通常都自信滿滿,自認知道自己行為背後的理由。有些情況的確如此。然而倘若意識以外的力量其實深深影響人的判斷和行為,那麼我們對自己的瞭解,想必沒有原本以為的那麼透澈。「我接受這份工作,因為我想面對新的挑戰。」「我喜歡那傢伙,是因為他很好笑。」「我相信我的腸胃科醫生,因為她這輩子都與腸子為伍。」每天我們都會針對我們的感覺和選擇,自問自答,得出的答案通常看似合理,但仍往往錯得離譜。
你真的明白,為什麼做這個決定嗎?


研究顯示,人類試圖瞭解自己的感覺時,往往奇特的混雜極度的自信和無能。你也許非常確定,自己會接手某份工作,是因為那份工作充滿挑戰,但你其實對贏得聲望更有興趣。你可能會發誓,自己喜歡某人是因為他很幽默,但你喜歡的可能是他的笑容,因為那讓你想起母親。你可能認為自己相信你的腸胃科醫生,是因為她很專業,但真正的原因也許只是因為她很擅長聆聽。大部分人都滿意且充滿自信的接受關於自己的一套理論,甚少加以驗證。然而現今的科學家已經可以在實驗室驗證這些理論,而且他們發現,這些理論其實都大錯特錯。
舉個例子:想像你正要走進一家戲院,有個看起來像員工的人上前,問你是否願意回答一些關於戲院和營運狀況的問題,以免費交換一桶爆米花和飲料。那人沒告訴你的是,附贈的爆米花桶其實有兩種大小,一大一小,但兩者都大到你不可能全部吃完。此外爆米花也有兩種「口味」,後來受試者會形容其中一種「很棒」、「品質很好」,另一種則「不新鮮」、「潮掉了」、「難吃死了」。你也不會知道自己其實正參與一項科學試驗,旨在研究你會吃多少爆米花、原因為何。
科學家想研究的問題是這樣的:你吃多少爆米花,究竟較受什麼因子影響?是味道還是份量?為瞭解答這個問題,他們發送了四種爆米花和盒子的組合。看電影的觀眾收到的有小盒的好吃爆米花、大盒的好吃爆米花、小盒的難吃爆米花,以及大盒的難吃爆米花。結果呢?盒子大小影響人們「決定」要吃多少的程度,幾乎就跟爆米花的味道差不多。其他研究的結果也很類似,如果把盛裝點心的容器變成兩倍大,受試者食用的量也會增加30%45%
我在「決定」這兩個字上加了引號,因為這個字眼通常意謂有意識的行動。然而這不太符合前述決定的情況。受試者不會對自己說:「這些免費爆米花真難吃,不過既然有這麼多,我就儘量吃吧。」相反的,這類研究的結果,正好應證了廣告商長久以來的理論──也就是我們會無意識的受到包裝設計、包裝或產品大小,以及菜單內文等「環境因子」影響。最讓人驚訝的,是這些效應的強度,以及人們有多拒絕接受自己已經被操控了的事實。我們有時承認這類因子會影響其他人,但通常深信自己不可能受到影響。但這樣想就錯了。」點此顯示/隱藏以下內容

誰說人是理性的
  
在不久之前,學術界裡的心理學家仍不願承認潛意識的力量,經濟學家在教科書裡提出的理論,都假設人類會基於自己的最佳利益做決定,也都會有意識的衡量相關因子。然而倘若新潛意識真如現代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相信的,是如此強大,那麼經濟學家恐怕就得重新審視他們的假設了。的確,近年來有少數科學家開始持不同意見,且人數有增加之勢,他們成功挑戰了同行較傳統的理論。如今,許多行為經濟學家,包括加州理工學院的藍格爾(Antonio Rangel)教授等等,都逐漸改變經濟學家的思維。他們提出了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教科書裡的那些理論頗有瑕疵。


藍格爾這位大個頭的西班牙人很懂得享受,他和活生生的人一起工作,通常是志願的學生。他把這些學生拖進實驗室品酒,或餓他們一個早上,然後要他們盯著糖果棒瞧。最近他和同事做了一個實驗,顯示實際看到垃圾食物的受試者,比起只看到文字或影像的受試者,更願意多花4061%的金錢購買這些食物。
研究也顯示,如果物品放在壓克力板後方,而不是在隨手可得之處,你付錢的意願會降到文字或影像的等級。聽起來很奇怪嗎?那倘若我告訴你,人們會因為清潔劑裝在藍色和黃色的盒子裡,就覺得這些清潔劑比較好,你會做何感想?或者你選擇買德國葡萄酒而非法國葡萄酒,是因為當你走到賣酒的走道時,店裡正放著德國啤酒屋的音樂?你會因為喜歡絲襪的香味,就評定它是品質較好的產品嗎?


在這所有的研究中,受試者都深受許多無關的因子影響,這些因子影響了我們潛意識的慾望和動機,卻往往遭傳統經濟學家忽略。研究者詢問受試者,為何做這些決定,受試者竟完全沒發現自己受這些因子左右。舉例來說,在清潔劑的研究裡,受試者拿到三盒清潔劑,研究人員要求他們在幾個星期內試用所有的產品,然後評比自己最喜歡哪一種,原因為何。其中的兩個盒子一黃、一藍,第三個則藍黃相間。結果受試者明顯偏好裝在混色盒子裡的清潔劑。他們的評語多著重在清潔劑的優點,沒人提到盒子。為什麼要提到盒子?盒子漂亮也不會讓清潔劑變得更有效啊。但是事實上,不同的只有盒子,裡頭的清潔劑其實一模一樣。
我們會以包裝評判產品、以書封評判書籍;我們研究企業年度財報時,甚至會受財報書光滑的封面影響。這就是為什麼醫生會憑直覺,用稱頭的襯衫和領帶「包裝」自己,而律師若穿著百威啤酒的T恤迎接客戶,會是不智之舉。
「人們認為他們喜歡某樣產品,是因為產品的品質,但其實他們使用產品的經驗,卻深受行銷手段影響。」藍格爾說:「舉例來說,同樣的啤酒若用不同方式描述、標上不同品牌或價錢,嘗起來就會非常不同。葡萄酒也是,雖然大家都情願相信,是葡萄品質以及製酒商的技術造成了差別。」研究結果確實顯示,受試者在盲品葡萄酒時,酒本身的味道和價格並無相關;然而若受試者不是盲品,兩者的相關就變得很強了。

藍格爾讓他請來的自願者試喝幾瓶上頭只有標價的酒,他們都覺得標價九十元的酒比標價十元的更好喝。既然人通常會預期酒愈貴愈好喝,藍格爾對這個結果毫不意外。但他其實作弊了:這兩種酒看似不同,骨子裡其實完全一樣──兩種都是九十元的酒。更重要的是,這項實驗還有另一個花樣:受試者一邊品酒,大腦一邊接受fMRI的掃瞄。研究人員得到的影像顯示,葡萄酒的標價會增加大腦某個區塊的活動,就位於眼睛後方,稱作眼窩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而研究顯示,這個區塊與愉悅感有關。因此儘管兩種酒別無二異,嚐起來的味道卻真的不一樣,或至少該說,受試者享受到的味道確實不同。

大腦不僅保留記憶,還會創造感覺
大腦為何會認為某種飲料優於另一種,但明明兩者其實完全相同?有人天真的以為,感官訊號(例如味道)會從感官器官傳送到某個大腦區塊,而該區塊就以相對直接的方式,讓人體驗感覺。但我們接下來會談到,大腦結構絕非如此單純。雖然你毫無所覺,但冰涼的葡萄酒流過舌尖時,你嚐到的不只是酒的化學組成,你也嚐到了它的價格。同樣的效應也出現在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之間的爭戰,只是價格換成了品牌。很久以前,這種效應就命名為「百事可樂的矛盾」(Pepsi paradox),指的是儘管百事可樂總是在盲品測試中打敗可口可樂,人們一旦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就會偏好可口可樂。
多年來科學家提出了各種理論,想解釋這個現象。一個明顯的理由就是品牌效應。但如果你問人們,他們在啜飲可口可樂時,會不會嚐到的其實是之前看到的那些令人振奮的廣告,他們幾乎都矢口否認。然而在二○○○年代初期,新興的大腦影像研究證明,那些模糊、溫暖的感覺(例如我們凝視熟悉廠牌的產品時會有的感覺),是起源於某個鄰近眼窩額葉皮質的大腦區塊,稱為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簡稱VMPC。二○○七年,研究人員找了兩組受試者,大腦的掃瞄顯示,其中一組成員的VMPC明顯受損,另一組受試者的VMPC則很正常。

正如預期的,腦部正常和腦部受損的志願者若不知道自己在喝什麼,都會比較喜歡百事可樂,而非可口可樂。一旦知道了自己喝的是什麼,腦部正常的受試者便改變了偏好,這也符合預期。然而那些VMPC(也就是大腦中鑑別品牌的模組)受損的受試者卻沒有改變喜好。無論是否知道自己在喝什麼,他們都偏好百事可樂。面對品牌時,我們若無法在潛意識下體驗那種模糊、溫暖的感覺,就不會出現所謂「百事可樂的矛盾」。

這些結果的重點,其實與葡萄酒或百事可樂無關。飲料和品牌的例子,也可以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體驗。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直接、詳盡(也就是此例中的飲料),或間接、隱晦(即價格或品牌),這些因子都共同創造了我們的心理體驗(味道)。

此處的關鍵字是「創造」。我們的大腦不會只單純記錄味道,或其他體驗。大腦會「創造」體驗。接下來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回到這個主題。選擇酪梨醬時,我們會捨一牌,取另一牌,並自認那是考慮過種種因子後,有意識做出的決定。這些因子包括了味道、熱量、價格、我們的心情、酪梨醬不該參雜美乃滋的原則,或其他數百種我們能掌控的因子。我們選擇筆記型電腦或清潔劑、計劃假期、選擇股票、接受工作、評估球星、交朋友、評判陌生人,甚至陷入愛河時,都自認瞭解自己受什麼因子影響、明白什麼是影響我們的主要因子。但我們往往錯得離譜。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和社會的基本假設,其實錯誤百出。(摘自本書第一章,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本書



《隨機法則:左右你我的命運和機會》
你可曾思考過「機會、命運、偶然、必然」的意義學會思索各種決策和結論,看穿表象、看清真相。你將會知道隨機性的法則如何左右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定價320 79253 

《大腦開竅手冊》
用科學知識補你的腦幫助你更聰明、更勇敢、更成功的奧妙都可以從你自己的腦袋裡找到!
定價400 79236 

《念力讓腦波直接操控機器的新科技新世界》
二十年的科學實證研究發現大腦的無限潛力只要腦中起個想法,就能操縱機器動作這再也不是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情節
定價380 79300 

《隱藏的邏輯》
複雜的社會表象背後,往往藏有簡單的邏輯只要找出隱藏的邏輯,就能掌握群眾行為模式之謎
定價300 79237 

http://azonep.pixnet.net/blog/post/154741655-%E6%BD%9B%E6%84%8F%E8%AD%98%E6%AD%A3%E5%9C%A8%E6%8E%A7%E5%88%B6%E4%BD%A0%E7%9A%84%E8%A1%8C%E7%82%BA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66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8-9 02:54 
219.85.195.227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嗎?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Subliminal: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是本心理學好書,雖然作者是位理論物理學家。看完了這本書,就驚覺到原來我們平時對自我有多麼不知不覺。
意識僅是自我的冰山一角,還有更龐大的未知潛意識有待科學家去發掘。其實,潛意識對科學家來說,可能更像地球上的海洋,雖然佔了四分之三的面積,但我們對 它的瞭解,可能仍不如月球。我們對自己心裡真正在想啥,以及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常常所知甚少。除非是得道高僧,大多數人都讓潛意識給悄悄操控了。

老實說,我對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會寫出一本心理學的科普書感到十分驚訝,因為相對物理學的硬科學,心理學是軟科學,因為前者有嚴謹的數學推導,而且常常可以 控制良好的環境下做非常精準的實驗,可是後者嘛……我有些學物理的朋友甚至私下表示,對他們來說心理學根本不算科學XD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作者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在加州理工接觸到了世界頂尖的神經科學家,因此對心理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可讀性很高,還榮獲今年的「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PEN/E. O. Wilson Literary Science Writing Award),這是由美國筆會(PEN American Center)頒發的文學寫作獎項之一,獎金一萬元美金,是由兩次榮獲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的哈佛演化生物學家E·O·威爾遜(E. O. Wilson)、好萊塢名星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以及E·O·威爾遜生物多樣性基金會(E. O. Wilson Biodiversity Foundation)創辦的。此獎項的目的是鼓勵如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和詹姆斯·華生(James D. Watson)的《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故事》(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之類,向大眾介紹科學並且深具影響力的科普作品。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是第三屆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得主,第一屆得主是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的《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請參見〈癌症的人性傳記-萬病之王〉),第二屆得主是詹姆斯·葛雷易克(James Gleick)的《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這些不可多得的科普好書都有繁體中譯本。

曼羅迪諾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學博士,曾任德國慕尼黑的馬克斯·普朗克物理及天文物學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 for Physics and Astrophysics)洪堡研究員(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在他唸博士班和早期在加州理工學院做研究期間,他發展了微擾理論(perturbation theory)來解決量子力學的特徵向量( eigenvalue)問題;在洪堡研究員期間,他研究介電質(dielectric media)的量子理論。

曼羅迪諾的生涯頗戲劇化,因為他實際參與了戲劇製作 :p 結束了洪堡研究員的工作後,1985年他隻身到好萊塢發展,並曾為當紅電視影集《神探亨特》(Hunter)、《百戰天龍》(MacGyver)、《星鑑 奇航記: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等編劇。1993年,他離開好萊塢,改行去發展電動遊戲,和導演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名星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及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合作推出多款電動遊戲,還榮獲了幾項大獎;同時他也把理論物理的研究當作業餘嗜好,並著有《歐幾里得之窗》(Euclid’s Window: The Story of Geometry from Parallel Lines to Hyperspace)。

他在2005年回到加州理工任教,並且同時寫作科普書,著有《隨機法則》(The Drunkard’s Walk: How Randomness Rules Our Lives)和《費曼的彩虹》(Feynman’s Rainbow: A Search for Beauty in Physics)、與霍金合著《新時間簡史》(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和《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與喬布拉(Deepak Chopra)合著《世界觀的戰爭》(War of the Worldviews: Where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 Meet — and Do Not)等科普好書。

曼羅迪諾最新的《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打破了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的傳統分野。《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指出,雖然藏在人心深處,可是人類可以相 當準確的擷取潛意識信號,因為潛意識的運作是人類的演化中生存機制的關鍵。在人類長久必須面野外艱險環境,人類無法啥都要由意識來做判斷才行動,臨機應變 的能力常常攸關生死。

過去榮格(Carl Jung,1875–1961)、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和其他許多心理學家,都努力想詮釋人類的潛意識行為。然而他們運用的方法包括內省法、觀察外顯行為、研究腦部缺陷的病 患,或大腦中植入電極等等方法,只能提供模糊且間接的知識,無法清楚地解釋人類行為的真正根源。

直到這廿幾年,科學家才開始能以比較精確的方式,測量潛意識的運作。這要拜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所賜。fMRI藉由偵測血流增減,觀察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動情形,因為大腦活動會些微改變血流量,其3D成像定出更精確的大 腦結構與功能關係。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探討了百年來心理學關於潛意識的爭議,並且結合了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許多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來探討關於我們所未知的 大腦知覺和決策,以及對我們行為的影響。曼羅迪諾的父母是納粹大屠殺下的倖存者,他在書中也多次提到,出生波蘭富裕家庭的母親在集中營歷劫歸來,落腳美國 伊利諾州的小鎮後,她的行為如何被改變。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首先探討大腦的兩個層面,用許多有趣的例子指出,潛意識悄悄操控了意識,大腦的許多運作,大部分都在意識之外「喬事情」。我們 常常不假思察的判斷、感覺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往往出人意表,因為平時我們對潛意識的存在是多麼地不知不覺。我們並不明白我們為何做出的決定,而且環境 因子的影響也比我們所知的還巨大。許多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也一再顯示,我們常常不理性(請參見〈神經經濟學教您如何避免錯誤投資的大腦煉金術〉)。更賤的是,大腦甚至還會在我們的記憶中創造感覺。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用一個盲視(brightdsight)患者,演示即使意識無法「看到」東西,可是只要眼睛仍是正常的,潛意識仍舊處理來自眼 球的資訊。《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裡有一些實驗,讓你就可以馬上做做看,來實際瞭解到,原來我們的視覺有盲點、聽覺有漏洞,你看到的跟你聽到的,都已 經失真了。我們感受的世界並不真實,可是我們毫不起疑地全然接受潛意識捏造出的視覺,雖然讓我們有機會生存,卻不是最精確的圖像。

關於記憶,《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指出,我們其實「記得」那些從未發生的事。回憶時我們會不自覺的捏造事實,捏造出的記憶如一再被要求重新回想之下, 還會愈來愈根深蒂固。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記憶就是被扭曲了。所以眼見不能為憑,美國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冤獄,都是目擊證人指證錯誤造成的。事實上,我們只 能記得重點,細節就全靠想像填補,這或許就是「羅生門」的由來。相機般的記憶力,反而會讓人生困難重重,因為小細節的改變就讓人連朋友都認不得了。我們常 創造出我們所相信的記憶,要植入假記憶並不困難。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繼續談到社交,指出沒有人能是孤島,尋求情感支持是我們的本能。人們會參加支援團體,反映了與他人聯繫的需要,顯示我們有希望 得到支持、認同和友誼的基本需求。我們不可能完全不管別人怎麼想,就是社交需要讓我們大腦演化出現在的心智,來推敲他人的想法。《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 為》也提到一項新學門-- 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探討社會過程和社會行為的神經生物學機制,並且利用神經科學的概念和方法來啟發和完善社會過程和行為的理論。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再來探討潛意識如何控制了你的社交行為。我們的手勢、體態、表情,以及說話時悄悄流露出的態度,已經無意間透露出我們不管想不 想顯露的訊息,也都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並影響了我們對他人的看法,但我們卻毫無所覺。會靠非語言訊息察言觀色的人,就有好人緣。

怎麼說,比說啥更重要。多有說服力,深受音頻、音色、音量、抑揚頓挫、說話速度,甚至控制音頻和音量的方式等等影響;據說把妹時,低沈的嗓音更有效;而肢 體的輕微碰觸,也能改善他人對我們的好感;同樣的辯論內容,用聽的和用看的,勝負完全逆轉,《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舉了1960年甘迺迪(John F. Kennedy,1917-1963)和尼克森(Richard Nixon,1913-1994)總統的辯論為例,聽廣播的投尼克森贏了辯論,可是看電視的人卻認為甘迺迪贏了。

不過我們的喜好也可能是因為刻板印象(stereotype)而來的。《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指出,我們就是忍不住要分門別類貼標籤。沒有任何東西百 分百完全一樣的,我們在世上遇見的人事物全都獨一無二,但若如此看待人事物,我們恐怕會困惑到無法生存。為了加速對外界的反應,我們唯有把它們分類,把什 麼都歸為同類和異類。可是分類卻影響了我們的判斷。不過我們還是能用意識打破潛意識的分類,所以歧視還是不能有藉口的。

我們不僅會分類,也會分別同一國和另一國,內外分明地成群結黨。《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舉了「強盜洞」(Robber Cave)的心理學實驗為例,顯示嚴重到暴力相向的敵我認同感可以多沒道理。我們不一定喜歡每個人,但潛意識自我對內團體成員的喜好,都會再多一些。團體 認同,也決定了我們的所做所為。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合作,是打破團體藩籬的契機。

雖然我們有社交需求,但我們同時也在演潛意識的獨角戲。《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指出,我們可能永遠沒辦法知道,怎麼會有這種和那種感覺。我們甚至要到 顫抖時,才知道我們生了氣;也要到流淚時,才知道我們傷了心。生理反應也會影響我們的情感,控制好身體,就能調整情緒,反之亦然,這在禪修和瑜珈訓練中早 就不是秘密。大腦也是編造理由的高手,當試著解釋自己的感覺和行為,大腦會從儲存的社會規範心智資料庫中,找出看似合理的答案。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最後談到,自我形象和外界認知總有很大的落差,我們就是忍不住自我感覺良好。怎麼想,就會看到啥,一旦關係到自己,就很難客 觀,連科學家都不見得能公正。跟自己見解相同的,就是合理的,反正我們會找理由來合理化。潛意識這個未知的自我,怎麼竟然如此霸道地主導著意識呢!?可是 潛意識卻也是雙面刃,少了潛意識,我們會完全迷失自己。想成功,一定要相信自己!潛意識讓我們可以對這殘酷的世界抱著正面的想像,才有勇氣去面對各式各樣 的人生挑戰!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http://pansci.tw/archives/5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