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置入性行銷 消費者永遠的弱勢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5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8-7 19:50 
61.64.101.132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置入性行銷 消費者永遠的弱勢                                                            
文/王淳眉

  對於置入性行銷議題,2005年12月出刊的第八期中華傳播學刊裡,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的副教授許安琪,即發表了一篇名為「置入?植入?製入?智入?」的專題回應,由行銷、心理學、傳播理論、權力與權利的觀點來檢視置入性行銷。    

  從行銷的觀點有兩個意涵,一是將產品置入情境,訴求效果較佳。二是把行銷通路概念擴大,讓訊息出口多元。以付費但不明示的方式,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並增加消費者的情感和認同。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置入性行銷最引人注意的在於,政府透過宣導訊息的方式置入新聞、戲劇,而被外界質疑為行洗腦之實。透過許安琪教授的解說,透過更宏觀的行銷格局運作來看,第一個說明即是潛意識的說服。潛意識說服研究可回溯至1950年代,有關消費者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的研究。但在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發現,接收訊息必須通過所謂的門檻,也就是個體受到的刺激要達到某種強度以上,才能產生知覺並反應,門檻以上的知覺反應和刺激量即稱為閾。而個體未知曉的情況下對事物產生知覺,就稱為閾下知覺。但置入訊息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仍是在討論的議題。    
  第二個有關心理學的說明是,古典制約學習中轉換概念的效果。意即置入訊息讓閱聽眾「被動接收」,並產生轉換的概念,一種情緒的轉移,引導個人對訊息或產品正面的認同或者情緒。而訊息轉換的關鍵則在於經驗、情感、資訊內容和資訊的處理方式。    
  從傳播理論的觀點來談置入性行銷,第一個說法是Albert Bandura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或稱模仿理論。閱聽眾會透過學習觀察的過程,產生模仿的行為。而訊息加上符號則會有「替代性增強」的效果,例如電影裡抽煙代表的叛逆、獨立等形象。第二個說法則是從Gerbner的涵化理論說明,閱聽眾透過長期的媒體暴露,置入訊息會由「轉移-模仿-內化」成行為結果。    
  最一個許安琪教授提出的置入性行銷觀點,從權力與權利的觀點切入。立法禁止執政黨用置入性行銷的手法傳播意識形態,政府卻又隱性宣傳政績。在「授」與「受」之間關係到權力與權利。訊息的包裝使後知後覺者信任新聞的客觀價值,不疑其他的市場訊息,發現之後才恍然大悟。不知不覺者卻永遠相信新聞的神聖與廣告切割,永遠的弱勢消費。    
  而新聞與行銷已無法全然分割,報紙已經無法單靠銷售量經營的同時,報社、記者和讀者懂得置入性行銷為何物,也才不會使任何一方成為永遠的不知不覺者。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