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葡萄理論(The Grapes Theory)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7-22 13:21 
125.227.137.187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張艾如簡介
門診時間預約制
門診地點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
掛號方式預約專線 02-2364-6012
收費標準2500元/50分鐘、1250元/25分鐘,掛號費 100元

專業服務項目
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心理評估、成長課程/讀書會
健康講座/座談會專業督導/專業工作坊、繼續教育課程
專業證照教職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證書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執業執照
教育部審訂講師
服務單位職稱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院長 / 負責人 / 臨床心理師
網站 / 部落格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網站:www.ajcirene.com

主要工作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專任講師 (1998-2008)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專任臨床心理師 (1998-2008)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專任臨床心理師 (1996-1998)
國立空中大學兼任講師 (1996- 迄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開課講師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講師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進修暨推廣部兼任講師
長庚大學兼任講師
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講師
臺北市行天宮社會大學講師
桃園縣桃園社區大學講師
主要行政經歷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室 負責人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理事
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台北市會員代表
學歷進修參訪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組 博士候選人
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 碩士
高雄醫學院心理學系 學士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
主要研究領域 多重人格、解離症、長期創傷、變性慾、憂鬱
學位論文題目 自覺的親子與親密關係、性格特質及懷孕感受對產前憂鬱症之影響---碩士論文
其他會員資格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會員委員會 – 委員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國際事務推動小組 – 亞洲國家代表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台灣分會 – 台灣創傷與解離學會創會人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創會會員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會員
美國心理學會國際會員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會員
台北臨床心理師公會會員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2002-2004)
主要著作譯作
(A)譯作
「禁錮的心靈:結構性解離與長期創傷之治療」心理出版社 (已簽約、翻譯中)
(B)期刊論文
2008
Wang TZ, Yeh YW, Chang AJ, Chen JH, Wu HW, Chen CK, Kuo SC, Wand WS, Wang SC (2008). Characteristic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on Psychiatric Emergency Care of the Major Off-shore Island in Mainland Taiwan.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submitted).
2007
Huang SY, Lin WW, Wan FJ, Chang AJ, Ko HC, Wang TJ, Wu PL, Lu RB (2007). Monoamine oxidease-A polymorphisms might mod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opamine D2 receptor gene and alcohol dependence. Journal of Psychiatry Neuroscience, 32 (3), 185-192.
2006
Chen TH, Lu RB, Chang AJ, Chu DM, Chou KR (2006). The Evalu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on Patient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20 (1), 3–11.
2003
Shiah IS, Yang SN, Shen LI, Chang AJ, Gau YC, Chen YJ, Chen CK(2003). Psychopathology and dissociative experiences in male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24 (3),135-140.
2002
彭美姿、劉盈君、張艾如(2002)。癌症病房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文獻探討。護理研究,50(2),77-82。
1999
張艾如、林為文、陸汝斌(1999)。神經心理衡鑑在失智症評估之應用。國防醫學,29(1),42-47。
1996
張艾如、柯慧貞、葉宗烈、陸汝斌(1996)。簡式認知型態測驗與認知錯誤問卷之信、效度研究。中華精神醫學,10,36-44。
1995
Ko HC, Chang AJ, Liu HS, Yeh TL, Yao BL (1995). Prevalence rate, perceived symptoms and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in the 3-month postpartum. Advances in Obstetrics and Perinatology, 6, 7-15.
(C)研討會論文
2008
1. 張艾如、張素凰、吳孟珊 (2008). 解離性身份疾患/多重人格四種不同狀態分析。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七年年會,236。
2. 楊格政、張艾如 (2008). 解離症共病多重診斷一例報告。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七年年會,234。
3. Yeh TY, Chang AJ, Huang YL, Shiah I.S (2008).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Psychotherapy among Patients with Self-Injury or Suicidal Attempts in Taiwan: One-year Follow-up. The 2008 World Congress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61.
4. Wang YL, Chang AJ, Yeh TY. (2008).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with an Intelligence Insufficient Early Adult – A Case Report. The 2008 World Congress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60.
5. Chang AJ, Wu MS (2008). Suffering Mind: 72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Patients in Taiwan. The 25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ubmitted).
2007
1. 張艾如、吳孟珊、翁茹萍 (2007). 解離性身份疾患/多重人格四種不同狀態分析 -與DSM-V診斷標準雛型之比較。第三十四屆國軍軍醫學術研討會,148。
2. 翁如萍、張艾如 (2007). 役男憂鬱症狀與智力測驗表現之關連性。第三十四屆國軍軍醫學術研討會,152。
3. 楊靖芸、陳宜家、張艾如 (2007)。心智專注團體心理治療:日間病房病患之治療成效初探。46th 台灣心理學會九十六年年會, 97。
4. 張艾如(2007)。解離性身份疾患/多重人格工作坊。2nd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六年年會,81。
5.Yeh TY, Chang AJ, Huang YL, Wang YL, Lin WW (2007).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Psychotherapy combined with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mong patients with Self-Injury or Suicidal Attempts in Taiwan. The 2007 World Congress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35.
6.Chang AJ (2007). Defeating traumatic memory, dream, and dissociation of DID patients with the Ericksonian hypnotic technique. The 24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7.
2006
1. Chang AJ, Chang SH, Shiah IS, Huang CW (2006). Role of Dissociative Phenomena in Suicidal Attempts of the Military Inpatients. The 23r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7.
2. Chang AJ (2006). Effects of Parental Bonding and Personality Types on Dissociative Phenomena of Depressed Inpatients.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Annual Meeting, 26.
2005
1. Chang AJ, Chao SH, Wu ML (2005).Study of NDMC Students’ Mental Health:Analysis of Series Data. The 113 t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342.
2. Chang AJ, Chang SW, Chao SH (2005). Listen to What DID Cases and Their Alters Say. The 113 t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342.
3. 張艾如、夏一新、張素凰、趙世和、黃志偉 (2005)。不同中文版解離經驗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以及與心身症狀之關聯探討。第44屆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四年度學術研討會,131。
4. 莊雅媜、陳益乾、葉翠羽、鄭文郁、李淑芬、王元玲、張艾如、夏一新 (2005). 自傷行為衝動類型與衝動抑制功能研究。第44屆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四年度學術研討會,375。
5. 王元玲、葉啟斌、莊雅媜、張艾如、夏一新 (2005). 神經心理測驗在抽動疾患是否合併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與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之表現型比較。第44屆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四年度學術研討會,60。
6. Chang AJ, Chang SH, Shiah IS, Huang CW (2005). Preliminary Study of DES and SCID-D Chinese Versions on College Students of NDMC.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6.
7. Chang AJ, Chang SH, Huang SY, Chao SH (2005). Working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Patients in Taiwan:Different Types Beyond What We Have Already Known.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6.
8. Huang SY, Lin WW, Shiah IS, Chang AJ, Lu RB (2005).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Monamine Oxidase A Gene and Dopamine D2 Receptor Gene in Taiwan Male Alcoholism.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348-349.
9. 張艾如、張素凰(2005)。從解離性身份疾患國際交流經驗看DSM-V最新修訂方向。4th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四年年會,268。
10. 陳霖、張艾如 (2005)。情境壓力下情緒反應指標與人格類型關係初探 — 以國立體育學院先鋒計劃為例。第九屆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26。
2004
1. Chang AJ, Chang SH, Chao SH, Luu SU (2004). Suffering Mind: A Case Report of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The 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52.
2. Chang AJ, Chao SH, Yang CI, Liu YC, Shiah IS (2004). Study of Self-Injury Inpatient Soldiers on KMHQ Subscales. The 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52.
3. 張艾如、趙世和、莊雅媜、蕭原吉(2004)。某社區大學學員心理健康與自覺壓力研究。43rd 台灣心理學會年會暨心理學的教與學專題研討會,99。
4. 張艾如、黃志偉、譚偉象、林為文(2004)。束縛的靈魂—存在主義觀點下之一例報告。43rd 台灣心理學會年會暨心理學的教與學專題研討會,99。
5. 張艾如、趙世和、莊雅媜、夏一新、蕭原吉(2004)。某海防部隊軍人工作壓力、性格傾向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探討。第43屆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三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129。
6. 張艾如、彭美姿、夏一新、劉盈君、莊雅媜、蕭原吉(2004)。癌症病房護理人員死亡概念與工作倦怠之關係探討。第43屆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三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135。
7. 莊雅媜、陳益乾、王明芳、陳志剛、謝青霏、楊莉芬、張艾如(2004)。酒癮患者在酒精代謝過程中注意力和衝動控制研究。第43屆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三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32。
8. 莊雅媜、林為文、陳興剛、張艾如(2004)。抗精神病藥物引發遲發性自主運動異常之第一型躁鬱症患者認知功能缺損探討。第43屆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三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418。
9. 張艾如、趙世和、吳美玲、李思賢、李昕寧 (2004)。國防醫學院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探討 — 以連續十五年新生為例。國軍軍醫學術研討會第三十一屆大會,156。
2003
1. 張艾如、劉盈君、彭美姿、夏一新(2003)。癌症病房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研究。第三屆國際跨文化研究會議,8。
2. 張艾如、吳國慶、趙世和(2003)。金門地區員警自覺之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探討。第三屆國際跨文化研究會議,9。
3. 張艾如、夏一新、高譽誠(2004)。男性變性慾患者在柯氏性格量表分量尺得分之分析研究。第三屆國際跨文化研究會議,22。
4. 張艾如、張素凰、趙世和、魯思翁(2003)。潛意識為何?從解離性人格疾患個案談起。2nd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二年度年會,60。
5. 莊雅媜、張艾如、朱怡娟(2003)。神經心理測驗在強迫症和精神分裂症之鑑別診斷應用:一個案例報告。2nd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二年度年會,50。
2002
1. 夏一新、諶立中、高譽誠、張艾如(2002)。男性性別認同障礙的心身和解離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一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73。
2. 張艾如、夏一新、高譽誠(2002)。男性性別認同障礙的性格特質評估。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一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92。
3. 張艾如、劉盈君、彭美姿、夏一新(2002)。癌症病房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壓力因應與心身症狀關係之初探。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一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119。
1996
張艾如(1996)。自覺的親子與親密關係、性格特質及懷孕感受對產前憂鬱症之影響。中國心理學會八十五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81-82。
1995
Chang AJ, Wu RC, Chang CH, Ko HC (1995).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prepartum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women. The 3rd Pan-Pacific Congress of 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aiwan, 61
1992
1. 柯慧貞、張艾如、葉宗烈、陸汝斌、李素貞(1992)。憂鬱症之負面認知特異性病理機制研究。中國心理學會八十一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49-50。
2. 張艾如(1996)。自覺的親子與親密關係、性格特質及懷孕感受對產前憂鬱症之影響。中國心理學會八十五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81-82。
1991
柯慧貞、張艾如、葉宗烈、姚博琳、張峰銘(1991)。懷孕第三期之罹病率、症狀以及危險因子研究。中國心理學會八十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9。
(D)醫學專門書籍或篇章
張艾如、林為文、陸汝斌(1999)。神經心理衡鑑在失智症評估之應用。國防醫學,29(1),42-47。
(E)報章雜誌醫學論著或專訪
1. 張艾如(2007)。治療室裡的多重人格故事 - 一場心靈意識的鬥智遊戲 (專訪)。張老師月刊五月號,353,80-87。
2. 張艾如(2003)。改變對於酒精以及飲酒的預期想法,「認知行為因應技巧訓練─酒精濫用與酒精依賴之治療」。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暨台灣臨床心理學會臨床心理通訊,17,15-16。
3. 張艾如(2003)。負面思考的覺察與處理,「認知行為因應技巧訓練─酒精濫用與酒精依賴之治療」。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暨台灣臨床心理學會臨床心理通訊,17,18-19。
4. 張艾如(2003)。消愁秘方,「認知行為因應技巧訓練─酒精濫用與酒精依賴之治療」。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暨台灣臨床心理學會臨床心理通訊,17,19-21。
5. 張艾如(2003)。拒絕喝酒的技巧,「認知行為因應技巧訓練─酒精濫用與酒精依賴之治療」。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暨台灣臨床心理學會臨床心理通訊,17,21-22。

主要教學科目

多重人格、解離症、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變態心理學 / 精神醫學、憂鬱自殺防治 / 生命教育

主要演講題目
1996~2008 演講數百場 (2008 共 114場)
多重人格、邊緣性人格疾患、各種人格疾患、憂鬱與自殺防治 / 生命教育、焦慮調控、成癮行為、晤談技巧、各種心理衛生、EQ / 做自己的情緒主人、紓壓與放鬆、人際溝通、兩性關係、親職關係、自我效能 / 探索自我、演講技巧

得獎記錄

2010第八屆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研討會傑出海報論文獎
2008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年會優良海報論文獎
2004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優良教師獎
1999國防部 921 地震救災工作優良表現獎
網站 / 部落格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網站:www.ajcirene.com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部落格: www.wretch.cc/blog/ajcirenehttp://blog.udn.com/ajcirene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電子信箱: ajcirene@gmail.com"


http://www.taipei-psy.org/member_detail.php?id=72






葡萄理論(The Grapes Theory)
2013年8月9日 10:28
葡萄理論(The Grapes Theory)
「葡萄理論」(張, 2006, 2009-2014) ,乃是台灣醫學界、專業助人領域裡的臨床工作者、同時是「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ISSTD)台灣分會(「台灣創傷與解離學會」,TSSTD)創會人張艾如臨床心理師,憑藉多年解離症個案及其他心理疾病之評估與治療經驗所提出來的。葡萄理論,作為一個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多年來已在台灣以及國際的醫學、臨床心理學界之學術會議正式發表的,演繹心靈智慧與內在世界之實況。葡萄理論主要源於臨床工作者治療解離性人格疾患和邊緣性人格疾患等所得之經驗和啟發,用以解釋潛意識世界、內在人格之運作,以及一些心理疾病之病理現象。同時,根據〈迎接生命的多元性:從「葡萄理論」說起〉,葡萄理論不僅解釋了心理病理學(psychopathology)之現象,也適用於解釋一般健全的、較平順的人之心理現象。
https://scontent-b-pao.xx.fbcdn.net/hphotos-xpa1/t1.0-9/1621719_475603725884548_1952147199_n.jpg

理論內容
根據葡萄理論,人原本就是由多元意識所組成,人的本質就是多元的生命。
一般人的童年較平順,沒有痛苦得不能承受的創傷經歷,儼如一串整合的葡萄,我們就覺得是「一個我」。其實每一顆小小的葡萄,就是我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都是複雜而多元的,因為我們都有很多顆小小的葡萄。一般人的小葡萄互相連繫著,緊緊的形成一串的葡萄,每顆小葡萄負責不同的分工,有著不同的想法、情緒和行為的人格特質的功能。由於這是一串緊緊的、完整的葡萄,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彷彿是一致的,有著連貫的記憶、情緒、行為、信念和認知等等,外在意識無法更換成獨立的小葡萄對外互動。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人的葡萄是一致而整合的,所以覺得只有一個「我」,然而每顆小葡萄都盡忠職守、默默地負責著自己的工作,只是不為人所知而已。
一個人的外在意識(也稱表意識)負責較多的理性思考,而潛在意識(即潛意識)則負責較多感性情緒。除了自己所察覺到的這個外在意識的「我」之外,其他默默工作、不被人察覺到的小葡萄其實都是我們的副人格(sub-personalities)、分身(alters)呢!每個人都有內在意識,都有內在人格,只是葡萄沒掉落而已。
因此,葡萄理論認為,我們一定要看清「人原本就是多元」的真相,一定要開始懂得尊重內在智慧,虛心請教就能夠開啟內在智慧,自然就會有所頓悟,有所得著,豁然開朗!
催眠治療的例子
在催眠治療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懷著謙虛恭敬之心,請教內在智慧,運用內在資源,其中的現象都充分反映葡萄理論,作為有力的客觀證據。
例如,當事主面對到一些問題,卻不知如何解決,甚至連原因都未必知道的時候,治療師可能會帶著事主經歷一個旅程,藉「內在指導」(inner guidance),去尋找自己的心靈指導,希望內在智慧去給予答案。也有些情況下,事主因為小時候的一些不愉快經歷,而受到困擾,治療師就有可能帶領事主去接觸自己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以成長了的智慧去重新看看當時的某個情境,並與當時(小時候)的自己互動,甚或邀請內在小孩回到屬於他的地方,繼續成長。
其實,無論是心靈指導,抑或是內在小孩,都是我們的內在人格,都是我們的小葡萄,一直盡責地默默耕耘。
散落的葡萄:多重人格的情況與治療
  • 葡萄理論對多重人格的解釋

根據葡萄理論,受著創傷(trauma)、解離(dissociation)困擾的人,就正如經歷風吹雨打後,一串葡萄中,有些小葡萄散落、掉下了。這些人,童年時由於外在創傷或壓力事件所導致的痛苦難以承受,負面的情緒和能量多得不能再多,某些小葡萄掉下來了,所以才被看成另一個「我」。一般而言,掉下來的葡萄愈多,獨自對外的「我」就會愈多。這些掉下來的小葡萄,便具有獨立的意識,被我們稱為「人格」。患多重人格(即解離性人格疾患,簡稱DID)的人,就是葡萄散落了、再沒法組合成一串完整葡萄的人了。每個人都是有多元意識的,每顆葡萄都是我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而如果葡萄掉了,就會被稱為人格。人解離了就是解離了,葡萄掉下了就是掉下了,再無法塞回一串葡萄之中,因為人本身就是多元意識所組成一個「我」的,DID只是某些小葡萄掉下來而已。

  • 從葡萄理論看DID的治療方法
「治療」DID的方法,一般分為「協作」(cooperation)和「人格融合」(integration)兩個方向,一般臨床工作者以為,只有將所有人格融合起來,再沒有一個獨立、分割出來的「我」時,治療才算成功。然而,根據葡萄理論和最新的醫學發現,這是錯誤的。
事實上,所謂的人格融合(或稱人格整合)根本上就不是將所有人格「結合」為一個,更不是要令掉下來的小葡萄消失。臨床發現,人解離了,一串葡萄散落了,只有一部份得以融合,其他絕大部份是不可能將小葡萄塞回去。只要內在人格愈趨和諧合作,就可以形成新的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再沒有記憶斷層、遺失時間等問題之困擾。如果我們不懂生命本質,不知道人本身就是多元的,就很難想像integration之真義。誠如葡萄理論所解釋,散落了的葡萄,會被視為多個「我」,他們會形成新的意識連結網絡,完全不是我們想像的再度整合成一串未掉之前的葡萄。
從葡萄理論之角度,治療DID方法應該以尊重內在智慧為本,以內在和諧為目標。因此,治療者真正需要做的應該是,教導外在意識感恩、照顧內在意識、能量調節、分享記憶和情感、建立更好的連線網絡,人格和諧合作,並尊重生命是多元的本質!事實上,無論是cooperation或是integration,目標都在於內在和諧,沒有cooperation根本不可能有integration。
當外在意識(主人格)成熟了,懂得照顧內在意識了,而一些掉下的葡萄(人格)得到妥善照顧,擺脫創傷經歷的陰霾,認清自己所負責的分工,就會變回「人格特質」,而不必再單獨對外了。可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小葡萄消失了(他們是不可能消失的),也不代表他們重新形成一串原來的葡萄了。只要遇見熟悉的人,他們感到安心,仍然有可能賞面出來「現身」的。其他時間,一般日子裡,他們就會默默地負責自己的工作,他們自己也會決定何時出來、何時在裡面、需不需要獨立對外。
每顆小葡萄(每個人格)都很盡責地肩負起在這個生命中的任務,所有行為和反應都只是以直接的方式去保護和協助這個生命。對於一些未經歷integration的DID朋友,小葡萄(內在小孩、子人格)都可能未走出陰影,未學會功能轉型,因此那些直接的保護行為有時會幫倒忙,成為了症狀。舉個例子,一個人格因為事主曾被某人傷害,就奮力阻止事主再次接觸那人,可能以跳出來獨自對外、嚇驚事主或令事主頭痛使他不敢再去找那人等方法。不過,這並不代表小葡萄有心傷害這個生命(事主),只是他們以未成熟的、卻是最直接的方式去試圖保護事主而已。儘管他們有時會幫倒忙,然而,每顆葡萄都有其任務,都是想這個生命(事主)好的。治療者的工作不是打壓、懲罰或消滅他們,而是協調外在意識去照顧他們,保護他們不再受傷,甚至面對、討論生命中發生過什麼,走出創傷。
所以說,葡萄理論重新演繹了DID的心理世界,既然人本身就是多元的,「其他人格消失了才是醫好」的想法自然是錯誤的。
葡萄理論對其他心理疾病之解釋
葡萄理論不僅用來解釋DID(雖然是從DID的臨床經驗而得出的),不僅用來解釋一般人的身-心-靈健康模式,還可以解釋很多不同的心理疾病。
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或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內心矛盾、極端情緒變化等等,從葡萄理論看生命本質,都是不同人格之間的拉扯和衝突,只是我們不懂「人原來就是多元的」而已。對於諸如OCD、BPD等幾個情況,他們的葡萄可能已經很鬆散而尚未掉下,或者有些小葡萄甚至已掉下來。與一般的DID相比,BPD只是多了些「恨意已滿」的小葡萄,所以看來較多報復行為而已。至於有些人情緒極端變化,都只是由於不同葡萄之間的衝撞、拉扯和更換而已。
啟發與反思
不僅葡萄理論,精神分析學和催眠的技術長久以來豐富的臨床研究,再再證明人是多元的生命,人格結構是複雜而多元的,而潛意識的智慧更是我們應當尊重的。
當我們有所困惑的時候,不妨靜下來,傾聽一下自己內心的意思吧。可能是一個夢境、可能是一些聲音,或者一個直覺、一個想法,總之內在智慧一定時刻都在支持我們的。
然而,社會人最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人不僅不尊重自己的內在智慧、不懂得人是多元的生命,甚至不尊重其他人,肆意傷害別人,以一己之私而使人受苦,造成受害者一生的傷痕。很多葡萄之所以散落,就是由於童年(黃金六年)的虐待、侵犯、疏忽照顧、分離等重大創傷之壓力事件所造成。因此,從葡萄理論的出發,我們應該期待每個人都可以懷著以人為本之心,對所有生命都要多一份同理心,這樣才能共創一個和諧安康的新世界。
相關文獻
1. 張艾如 (2014)。葡萄理論 ─ 從DID談「身-心-靈」全人能量健康關懷模式【工作坊】。台灣臨床心理學會103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工作坊 , 140。

2. 張艾如 (2013)。葡萄理論 ─ 從「多重人格個案」的治療體悟到「身-心-靈」生命照顧的反思與運用【會前會工作坊】。台灣心理學會第52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工作坊, 4。http://tpa2013.nccu.edu.tw/page3.htm
3. 張艾如 (2013)。解離症 ─ DSM-V診斷標準的變革、現況與未來【工作坊】。台灣臨床心理學會102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工作坊, 135。
4. Chang AJ (2012). The Grapes Theory and Indigo Children:The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on DID. The 29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48.
5. 張艾如 (2012)。葡萄理論 ─ 從衡鑑到治療的解離心理病理概念新模式【工作坊】。台灣臨床心理學會101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工作坊, 67-73。
6. Chang AJ (2011). The Grapes Theory:Beyond What We Have Already Known From DID. The 28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83-84.
7. 張艾如 (2011)。葡萄理論 ─ 解離與長期創傷的三級心理治療模式【工作坊】。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一百年年度聯合會, 55。
8. 張艾如 (2011)。我不是異類!- 從「解離」個案到「靛藍小孩」與「新小孩」【工作坊】。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一百年年度聯合會, 61。
9. 張艾如(2010)。多元與合作 ─ 從多重人格患者的生命歷程體驗情緒的極致表現【工作坊】。2010年第八屆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 49。
10. 張艾如(2010)。與不同的生命交會-從「葡萄理論」探索多重人格的療癒之路。2010年第八屆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 72。
11. 張艾如(2009)。散落的葡萄 ─ 解析 DSM-V 解離性身份疾患/多重人格診斷標準雛型【工作坊】。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八年會, 213-233。
12. Chang AJ (2009). Pathways to Integrate “Separated Grapes” of DID Patients. The 26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9.
13.        張艾如、張素凰、吳孟珊 (2008). 解離性身份疾患/多重人格四種不同狀態分析。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七年年會,236。
14.        楊格政、張艾如 (2008). 解離症共病多重診斷一例報告。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七年年會,234。
15.        Chang AJ, Wu MS (2008). Suffering Mind: 72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Patients in Taiwan. The 25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5.
16.        張艾如、吳孟珊、翁茹萍 (2007). 解離性身份疾患/多重人格四種不同狀態分析 -與DSM-V診斷標準雛型之比較。第三十四屆國軍軍醫學術研討會,148。
17.張艾如(2007)。解離性身份疾患/多重人格工作坊 [工作坊]。第二屆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六年年會,81。
18.        Chang AJ (2007). Defeating traumatic memory, dream, and dissociation of DID patients with the Er icksonian hypnotic technique. The 24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7.
19.        Chang AJ, Chang SH, Shiah IS, Huang CW (2006). Role of Dissociative Phenomena in Suicidal Attempts of the Military Inpatients. The 23r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7.
20.        Chang AJ (2006). Effects of Parental Bonding and Personality Types on Dissociative Phenomena of Depressed Inpatients.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Annual Meeting, 26.
21.        Chang AJ, Chang SW, Chao SH (2005). Listen to What DID Cases and Their Alters Say. The 113 t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342.
22.        張艾如、夏一新、張素凰、趙世和、黃志偉 (2005)。不同中文版解離經驗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以及與心身症狀之關聯探討。第44屆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四年度學術研討會,131。
23.Chang AJ, Chang SH, Shiah IS, Huang CW (2005). Preliminary Study of DES and SCID-D Chinese Versions on College Students of NDMC.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6.
24.Chang AJ, Chang SH, Huang SY, Chao SH (2005). Working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Patients in Taiwan:Different Types Beyond What We Have Already Known.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Di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6.
25.張艾如、張素凰(2005)。從解離性身份疾患國際交流經驗看DSM-V最新修訂方向。第四屆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四年年會,268。
26.Chang AJ, Chang SH, Chao SH, Luu SU (2004). Suffering Mind: A Case Report of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The 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52.
27.        張艾如、張素凰、趙世和、魯思翁(2003)。潛意識為何?從解離性人格疾患個案談起【工作坊】。2nd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九十二年度年會,60。
外部連接

  1.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ISSTD)  http://www.isst-d.org/
  2.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台灣分會(TSSTD)【解離知識專區】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
  3.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IreneBMBL
  4.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院長 張艾如老師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IreneAiJuChang
  5.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非正式組織)  http://www.facebook.com/hkacdd
延伸閱讀
  1. 〈迎接生命的多元性:從「葡萄理論」說起〉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9%A6%99%E6%B8%AF%E8%A7%A3%E9%9B%A2%E7%97%87%E9%97%9C%E6%B3%A8%E5%8D%94%E6%9C%83-hong-kong-association-concerning-dissociative-disorders/%E8%BF%8E%E6%8E%A5%E7%94%9F%E5%91%BD%E7%9A%84%E5%A4%9A%E5%85%83%E6%80%A7%E5%BE%9E%E8%91%A1%E8%90%84%E7%90%86%E8%AB%96%E8%AA%AA%E8%B5%B7/308251969286392
  2. 台灣國立空中進修學院教學節目「生涯規劃」課程專訪 (含The Grapes Theory [葡萄理論]身-心-靈健康模式解說)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post/112732  
  3. 〈把愛傳下去!─ 一位台灣資深心理醫師從多重人格治療中的體悟〉 (DID / MPD /人格分裂/人格解離/多重人格, 2010年投稿於 聯合國NGO台灣區世界公民總會 (AWC))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post/112657
  4. 「DID / MPD /人格分裂/人格解離/多重人格」空大廣播教學節目專訪 (七次專訪教學節目)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post/112714
  5. 院長「DID / MPD /人格分裂/人格解離/多重人格」網路電台聯播網專訪 - 我的喇舌呦 My Radio 「放愛在我家」節目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post/112723
  6. 〈另一種看見 那不是我做的......〉(Chang, 2009)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post/112180
  7. 〈治療室裡的多重人格故事 一場心靈意識的鬥智遊戲〉(張艾如老師的專訪)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post/112039
(編者按:〈另一種看見 那不是我做的......〉〈治療室裡的多重人格故事 一場心靈意識的鬥智遊戲〉兩篇文章,涵蓋了很多亟待我們認清的概念,如「親子教養與創傷解離的關係」、「大人的EQ如何影響孩子的命運」、「師長如何避免造成二度或三度創傷」、「生命本身就是多元的」、「愛永不嫌遲」...等等,很值得助人者一看,特以推介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