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重度身份認同轉變的特徵_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HKACDD)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7-22 09:14 
125.227.137.187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HKACDD)是一個非正式成立的網絡組織,為大眾提供、分享和轉載與心理創傷及解離症有關的資訊,惟發表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不能視作專業精神醫學之意見。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


Dr. David Yeung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退休精神科醫生,他對於協助創傷與解離的生命很有心得。他不忍白白浪費累積了多年的臨床經驗,尤其治療 DID/MPD 的工作對大部分助人工作者而言是很陌生的事(無論在香港抑或在歐美亦然),因此他出版了《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一書,和大家分享多年的經驗和心得。他曾獲邀在香港大學分享治療DID的經驗,卻發現本地竟然鮮有助人工作者接觸過DID個案,他很疑惑:究竟,香港──作為一個有七百多萬人的大城市──成千上萬被遺忘了的創傷解離個案怎麼辦呢?他得知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HKACDD)的存在之後,我們聯繫過、交流過,表示很關注香港解離症方面的情況。我們一致希望,香港能組織起一班關注創傷與解離的助人工作者或同行者,持續交流和學習,為更多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恰當協助(為此,我們正計劃在12月搞一個關於創傷與解離[含DID]的分享會/工作坊,Dr. Yeung已答應願意應邀出席分享)。究竟,如果患者的醫生不懂解離症,可以怎辦呢?如果你發現你的親友突然回閃(flashback),並倒退成一個 4 歲的小孩,一直在驚恐和哭泣,你會怎樣做呢?如果你在工作裡,遇到受童年創傷導致解離的個案,你能夠做什麼呢?Dr. Yeung給了我們多方面的寶貴意見,也很支持HKACDD。以下是他的分享:

Thanks to Insomniac In., who informed me of the existence of HKACDD in Hong Kong, I made contact with its founder Andy during my recent visit to the city. The HKACDD comprises a group of people highly concerned with the issue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n HK. Many of you are survivors of childhood trauma yourselves, while some may be living with people with DID. With 7 million people in HK, there is a dire need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 to come to terms with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and recognize this condition of DID. I learned from Andy of instances of DID patients being treated as depression or schizophrenia with medications only, similar to what is happening in North America, but only worse. At least in Canada and the USA, we have a few therapists trained to recognize and treat DID.
In March 2011, when I gave a talk to the HKU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Counseling) Alumni Association about DID. I was told the condition was unknown in Hong Kong.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a condition such as DID, which is not uncommon in the world, is "unknown" in HK. It is unknown because it is not recognized.
My suggestion to the members of the HKACDD is to stay close to the HKACDD, keep up the communications and self-education, and to be close to the ISSTD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 and its Taiwan branch, TSSTD台灣分會.
Meanwhile, think of ways of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psychiatrists and psychologists in HK to be recognize the conditions of trauma and various forms of disorders of dissociation. It is a very delicate matter, in trying to educate a specialist But, this is a universal problem. One must try to overcome the almost world-wide ignorance of DID. You could give your therapist a copy of publications of the ISSTD. Perhaps, not to be a self-promoter (同自已吹牛!), one could give them a copy of my book, 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t is available in HK in electronic format)
Another topic the members of HKACDD can think of i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and write about what to do with a friend, a relative, a family member, a significant loved one who is suffering from DID. If you are not the therapist, what can you do to help that person? What if the person you love suddenly becomes like a 4 year old child, crying and whimpering at the corner in bed, as an alter having a flashback of her past childhood traumatic experience? Do you leave her alone, or try to comfort her? What should you do? Would dialing 999 (the HK equivalent of US 911) and sending her to the hospital help her?
I do not claim to have all the answers. However, this must be close to home for some HKACDD members and I challenge you members to bring this out into the open and ask yourselves and the psychiatrist (who may be treating the person you love for “schizophrenia”) what can you do in such a situation.
I shall continue to visit the HKACDD website when possible, and do what I can to be helpful. I must make it very clear that I am retired and no longer practice psychiatry, so I can only make general statements and observations, rather than any specific diagnostic or treatment suggestions.

─────
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http://www.amazon.com/Engaging-Multiple-Personalities-David-Yeung-ebook/dp/B00IW9G27Q/ref=tmm_kin_title_0?_encoding=UTF8&sr=8-5&qid=1403291800這幅漫畫, 道出了現時醫界的一些問題, 一些創傷與解離的生命正承受著不必要的痛苦.. 大家看得出什麼嗎??

畫作來源:君國立空中進修學院教學節目「生涯規劃」課程專訪(華視教育文化教學頻道)
第四講 「生命訪客」 03/06/2012
關於「葡萄理論」(The Grapes Theory)身-心-靈健康模式

網路重播http://www.youtube.com/watch?v=UNqFoYzJfJQ

更多資訊: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 暨 台灣創傷與解離學會(TSSTD)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的相片。上回主題為「NUMB」的漫畫,相信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這次,和大家分享另一幅同一系列的漫畫,也是很美、很有意思的。不知大家又曾否出現過類似的經歷或感覺,例如「不信任自己的記憶」呢?

畫作來源:君和大家分享一幅很美、很有意思的漫畫! O

有誰共鳴啊?有誰曾經歷過這些感覺啊?
如果有過類似的經驗,不妨寫下你們的感受喔! ;)

畫作來源:君今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你願意花 2分鐘,閱讀下去嗎?

你知道,在21世紀的今日,世界各地,每日仍然有很多虐待兒童、侵犯兒童的事情在發生嗎?就算在香港,打罵小孩仍非罕見之事。

可能你會覺得打小孩很合理,但你知道這可能足以構成兒童的心理創傷嗎?

童年創傷可對腦神經造成實際損害,你知道嗎?

當兒童生活在強大壓力的環境下,缺乏關心和愛護,對其性格發展、人格整合、情緒管理、自我感覺、身份認同、認知、信念、記憶等等,也會有深遠的影響,你知道嗎?

「把愛傳下去」、「愛永不嫌遲」,孩子就如脆弱的幼苗,需要我們疼惜和教導,而不是嚴厲的打罵。如果我們好好照顧這幼苗,幼苗就能笜壯成長、健康快樂;如果我們疏忽照顧、揠苗助長或嚴厲對待,打罵、出言侮辱、甚至侵犯或施虐,這幼苗就很可能會被扼毀了!

根據 TraumaAndDissociation 所言,「幼童很容易受到創傷,比成年人容易得多,當我們回頭一看,很多看似沒問題的事件,對於那個年齡來說,可能已足以構成創傷了。」(young children are very easily traumatized, much more easily than adults. When looking back, what may seem to be not such an issue might actually have been traumatizing at that age.)

根據台灣權威臨床心理師張艾如(Irene Ai-ju Chang)所言,創傷(trauma)除了身體虐待、精神虐待、侵犯之外,「即時被照顧需求的忽略,以及平時互動中任何『傷及自尊』非語言訊息的累積」(見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之《把愛傳下去!》),都很可能會造成深深的烙印。換句話說,言語上的攻擊,甚或缺乏關愛,都極有可能造成心理創傷。

創傷或極端壓力,可能導致的問題有很多,包括缺乏情緒調節能力、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注意力和意識轉變(如解離)、認知受到負面影響、擬身體障礙症狀等等,嚴重妨礙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org甚至提到,「early and severe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a child is not given adequate nurturing can result in distinct parts of the personality!」

從今日起,請好好愛護我們身邊的兒童吧!童年創傷,遠比我們想像中普遍性!童年創傷,也是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邊緣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創傷與壓力相關疾患(trauma- and stress-related disorders)的主要原因之一啊!

如果你已經看到這裡,你又願意把這個訊息分享出去,讓大家認識打罵小孩的壞處和破壞性後果嗎?

∼HKACDD∼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raumaAndDissociation「身份認同轉變」與「解離性身份疾患」

編按:
1. 身份認同轉變,即identity alteration,五大解離症狀之一
2. 解離性身份疾患,即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舊稱多重人格障礙(MPD)、人格分裂症

不同的人格狀態輪番控制一個人的思想、記憶、行為與情緒,正是解離性身份疾患的特徵。一般人在面臨重大決定前,內在總會有一番正反意見的權衡,但與嚴重身份認同轉變者的激烈內心交戰相較,只是小巫見大巫。患者的不同人格會彼此爭辯,爭相控制主要人格──我的一位解離性身份疾患患者形容那種感覺就像整個頭被「放在雪克杯裡搖晃」。我想這確實很能描述分裂的自我激烈衝突、沸騰翻攪的狀態。

重度身份認同轉變的特徵有:

-以不同的名字稱呼自己
-以「我們」來稱呼自己
-有時行為表現好像完全不同的人
-旁人告訴你,你好像不同的人
-發現你擁有某樣東西,卻不記得買過
-有明顯不同的記憶
-本來會的東西突然不會
-發現自己曾以不同的筆跡書寫
-展現出某方面的知識或語言能力,但不記得學過
-表現得像個小孩

重度身份認同轉變會帶來明顯的痛苦或影響正常生活,例如,使你丟了工作、人際關係出現問題、酗酒或嗑藥,甚至犯法。

奇特的是,很多解離性身份疾患患者憑著走鋼索般的補償技術,既能稱職工作又能維持穩定的感情。直到某個意外刺激讓他絆倒,辛苦維持的公開形象與搖搖欲墜的內在世界為之倒塌。這也是患者必須盡早發掘重度身份認同轉變症狀,尋求治療師的診斷與治療的原因。

診斷一旦確定是解離性身份疾患,假以適當的治療便能促使不同的人格互相合作,停止撕裂的痛苦。

全篇皆節錄自:
Steinberg, M., & Schnall, M. (2001). The stranger in the mirror, Dissociation: The hidden epidemic. New York: HarperCollins. (台灣中文版,張美惠譯,P.149-150)

圖片源自網路。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HKACDD)【DID中的類精神病症狀】

這些類似精神病性的症狀(psychotic-like symptoms),在解離性身份疾患(DID,即多重人格、人格分裂)之中,雖然並非最主要的症狀,但也是常見的。這也是DID常被誤診為精神病(psychosis)的原因之一。

聽到聲音(幻聽),在DID中,通常是源於替代人格的。然而,其他與精神病性相似的幻聽,亦時有出現。這些聲音,可以是源於「腦內的」(這是常見的),但也可以是源於「腦外的」。

視幻覺,在DID中,也是常見的。這些視幻覺,可以是看見替代人格,可能是「回閃」(flashback),或者是真正的精神病性般的幻覺。

Schneiderian 第一級(精神分裂症)所列的症狀,也會在DID中出現,但11項症狀中只有8項會出現,其餘的三項並不會在DID之中看得見,詳情如下(Dell, 2006):

在DID中,常見的類精神病症狀,包括:

1. voices arguing   出現吵雜聲音
2. voices commenting 出現評論聲音
3. "made" feelings   形成感受
4. "made" impulses  形成衝動
5. "made" actions   形成行動
6. influences on the body  對身體的影響
7. thought withdrawal  思想遠離撤走
8. thought insertion    思維插入

DID不包括的類精神病症狀:
1. thought broadcasting  思想播放
2. audible thoughts    可聽的想法
3. delusional perception   知覺妄想


原文:Psychotic-like symptoms (in the context of DID)

While they are not the primary symptoms, psychotic-like symptoms are common in dissociative disorders.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dissociative disorders are sometimes misdiagnosed as psychosis.
Hearing voices is common in DID, usually due to alters. But other psychotic-like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also often occur. These voices may be 'in the head' (this is common), but may also be outside.
Visual hallucinations are also common. They can be either seeing or visualizing alters, a flashback, or genuine psychotic-like hallucinations.
Schneiderian first-rank (schizophrenia) symptoms also occur in DID, but only 8 of the 11 symptoms. The other three (thought broadcasting, audible thoughts, and delusional perception) are not part of DID.

(中譯版由HKACDD提供)

原帖:
https://www.facebook.com/TraumaAndDissociation/posts/430484610386304

更多資料:
1. Trauma and Dissociationhttp://www.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net/wiki/Symptoms_of_DID
2.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HKACDD)
網誌
葡萄理論(The Grapes Theory)
2013年8月9日
迎接生命的多元性:從「葡萄理論」說起
2013年1月3日
解離小百科:《什麼是解離?》
2013年12月6日
訪客發文

The RINJ Foundation
6月5日 5:39
End child sex trade ~ don't buy a kid.
讚 · 留言 · 分享

David Yeung
5月20日 17:06
I am a retired psychiatrist who practiced in Vancouver British Colum⋯⋯ 更多
24讚 · 留言 · 分享

SH Src
5月11日 7:54
我的朋友有可能患上離解之类的病, 经免费的CP诊断,认为不屬精神分裂类 有什么推荐的可以帮助她? 政府医院根本就排不到,排到时她都可能⋯⋯ 更多
11讚 · 留言 · 分享
這個粉絲專頁說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Aussie DIDer's United

Surviving Out Loud, Life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中文(台灣) · 隱私政策 · 使用條款 · Cookies · 廣告 ·
更多
Facebook c 2014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7月13日
"A tittle t trauma is any event that is beyond a person's ability to master at the time of the event. It can be something as simple as a child getting lost for a few minutes, or a child being overwhelmed with fear after a nightmare and no one comforting the child." (Schwarz, 2013, p.3)

可見,即使外表多麼簡單的一件事,例如小孩迷了幾分鐘路,或者作了個惡夢後整夜驚慌,卻沒人來照顧其弱小心靈,也可以構成創傷。
讚 · 留言
Yuk Fan Tse 、お に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6月25日 · 編輯紀錄
出現精神病症狀(psychotic symptoms)的成因有很多,這可以是重性精神病(psychosis,例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也可以是創傷與解離的外顯症狀(例如DID/MPD患者就很常會聽見「聲音」)。
重症精神病與創傷-解離問題的外顯症狀,表面上可能極其相似,但成因不同,便需要截然不同的治療與協助方法。例如,對於受創傷與解離症困擾的個案,醫師應鼓勵並協助個案循序漸進地與「聲音」(其實是生命的內在部分!)好好溝通,藥物治療則並非首選,用藥的份量也需要倍加留神(see Steinberg & Schnall, 2001),這一點與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症的介入方法分別很大。
很多有疑似幻覺的個案,在首次面談時,醫師就處方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作為治療方法,這過程中有足夠時間把創傷與解離症的可能性排除嗎?這樣的做法,是否值得商榷呢?如果個案只是因創傷與解離問題而出現幻覺情況,一味用抗精神病藥是否對個案好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讚 · 留言
Jeff Chan 、 Ja Ja 、 SH Src 以及其他 2 人都說讚。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6月20日 · 編輯紀錄
Dr. David Yeung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退休精神科醫生,他對於協助創傷與解離的生命很有心得。他不忍白白浪費累積了多年的臨床經驗,尤其治療 DID/MPD 的工作對大部分助人工作者而言是很陌生的事(無論在香港抑或在歐美亦然),因此他出版了《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一書,和大家分享多年的經驗和心得。他曾獲邀在香港大學分享治療DID的經驗,卻發現本地竟然鮮有助人工作者接觸過DID個案,他很疑惑:究竟,香港──作為一個有七百多萬人的大城⋯⋯ 更多
相片:Dr. David Yeung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退休精神科醫生,他對於協助創傷與解離的生命很有心得。他不忍白白浪費累積了多年的臨床經驗,尤其治療 DID/MPD 的工作對大部分助人工作者而言是很陌生的事(無論在香港抑或在歐美亦然),因此他出版了《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一書,和大家分享多年的經驗和心得。他曾獲邀在香港大學分享治療DID的經驗,卻發現本地竟然鮮有助人工作者接觸過DID個案,他很疑惑:究竟,香港──作為一個有七百多萬人的大城市──成千上萬被遺忘了的創傷解離個案怎麼辦呢?他得知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HKACDD)的存在之後,我們聯繫過、交流過,表示很關注香港解離症方面的情況。我們一致希望,香港能組織起一班關注創傷與解離的助人工作者或同行者,持續交流和學習,為更多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恰當協助(為此,我們正計劃在12月搞一個關於創傷與解離[含DID]的分享會/工作坊,Dr. Yeung已答應願意應邀出席分享)。究竟,如果患者的醫生不懂解離症,可以怎辦呢?如果你發現你的親友突然回閃(flashback),並倒退成一個 4 歲的小孩,一直在驚恐和哭泣,你會怎樣做呢?如果你在工作裡,遇到受童年創傷導致解離的個案,你能夠做什麼呢?Dr. Yeung給了我們多方面的寶貴意見,也很支持HKACDD。以下是他的分享:

Thanks to Insomniac In., who informed me of the existence of HKACDD in Hong Kong, I made contact with its founder Andy during my recent visit to the city. The HKACDD comprises a group of people highly concerned with the issue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n HK. Many of you are survivors of childhood trauma yourselves, while some may be living with people with DID. With 7 million people in HK, there is a dire need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 to come to terms with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and recognize this condition of DID. I learned from Andy of instances of DID patients being treated as depression or schizophrenia with medications only, similar to what is happening in North America, but only worse. At least in Canada and the USA, we have a few therapists trained to recognize and treat DID.
In March 2011, when I gave a talk to the HKU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Counseling) Alumni Association about DID. I was told the condition was unknown in Hong Kong.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a condition such as DID, which is not uncommon in the world, is "unknown" in HK. It is unknown because it is not recognized.
My suggestion to the members of the HKACDD is to stay close to the HKACDD, keep up the communications and self-education, and to be close to the ISSTD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 and its Taiwan branch, TSSTD台灣分會.
Meanwhile, think of ways of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psychiatrists and psychologists in HK to be recognize the conditions of trauma and various forms of disorders of dissociation. It is a very delicate matter, in trying to educate a specialist But, this is a universal problem. One must try to overcome the almost world-wide ignorance of DID. You could give your therapist a copy of publications of the ISSTD. Perhaps, not to be a self-promoter (同自已吹牛!), one could give them a copy of my book, 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t is available in HK in electronic format)
Another topic the members of HKACDD can think of i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and write about what to do with a friend, a relative, a family member, a significant loved one who is suffering from DID. If you are not the therapist, what can you do to help that person? What if the person you love suddenly becomes like a 4 year old child, crying and whimpering at the corner in bed, as an alter having a flashback of her past childhood traumatic experience? Do you leave her alone, or try to comfort her? What should you do? Would dialing 999 (the HK equivalent of US 911) and sending her to the hospital help her?
I do not claim to have all the answers. However, this must be close to home for some HKACDD members and I challenge you members to bring this out into the open and ask yourselves and the psychiatrist (who may be treating the person you love for “schizophrenia”) what can you do in such a situation.
I shall continue to visit the HKACDD website when possible, and do what I can to be helpful. I must make it very clear that I am retired and no longer practice psychiatry, so I can only make general statements and observations, rather than any specific diagnostic or treatment suggestions.

─────
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http://www.amazon.com/Engaging-Multiple-Personalities-David-Yeung-ebook/dp/B00IW9G27Q/ref=tmm_kin_title_0?_encoding=UTF8&sr=8-5&qid=1403291800
51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6月20日
這幅漫畫, 道出了現時醫界的一些問題, 一些創傷與解離的生命正承受著不必要的痛苦.. 大家看得出什麼嗎??

畫作來源:君
相片:這幅漫畫, 道出了現時醫界的一些問題, 一些創傷與解離的生命正承受著不必要的痛苦.. 大家看得出什麼嗎??

畫作來源:君
31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5月27日
國立空中進修學院教學節目「生涯規劃」課程專訪(華視教育文化教學頻道)
第四講 「生命訪客」 03/06/2012
關於「葡萄理論」(The Grapes Theory)身-心-靈健康模式

網路重播http://www.youtube.com/watch?v=UNqFoYzJfJQ

更多資訊: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 暨 台灣創傷與解離學會(TSSTD)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
相片:國立空中進修學院教學節目「生涯規劃」課程專訪(華視教育文化教學頻道)
第四講 「生命訪客」 03/06/2012
關於「葡萄理論」(The Grapes Theory)身-心-靈健康模式

網路重播http://www.youtube.com/watch?v=UNqFoYzJfJQ

更多資訊: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 暨 台灣創傷與解離學會(TSSTD)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
2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5月26日 · 編輯紀錄
上回主題為「NUMB」的漫畫,相信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這次,和大家分享另一幅同一系列的漫畫,也是很美、很有意思的。不知大家又曾否出現過類似的經歷或感覺,例如「不信任自己的記憶」呢?

畫作來源:君
相片:上回主題為「NUMB」的漫畫,相信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這次,和大家分享另一幅同一系列的漫畫,也是很美、很有意思的。不知大家又曾否出現過類似的經歷或感覺,例如「不信任自己的記憶」呢?

畫作來源:君
61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5月21日 · 編輯紀錄
和大家分享一幅很美、很有意思的漫畫!  

有誰共鳴啊?有誰曾經歷過這些感覺啊?
如果有過類似的經驗,不妨寫下你們的感受喔!  

畫作來源:君
相片:和大家分享一幅很美、很有意思的漫畫! O

有誰共鳴啊?有誰曾經歷過這些感覺啊?
如果有過類似的經驗,不妨寫下你們的感受喔! :) ;)

畫作來源:君
74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5月21日 · 編輯紀錄
【小調查】如果香港將來有以【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人格分裂症】為主題的工作坊、講座甚或課程,大家會有興趣嗎?各位臨床工作者/助人者/同行者又願意抽空參與嗎?
104讚 · 留言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分享了 1 條連結。
5月21日
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 - David Yeu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Qd_e_0dJeU

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 - David Yeung
introducing Engaging Multiple Personalities, Volume 1. This book includes case histories in context with guidance for individuals and therapists working with...
2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分享了 Celebrating Freedom 的相片。
5月20日
「 有些受虐的兒童,倖存下來,並且成長了。
這些由虐待而來的傷害,一直伴隨著到我們的將來。
我們發展出 PTSD、DID、抑鬱等等心理疾患...... (譯者按:BPD、焦慮等等亦然)
在過去,沒有人伸出援手。
現在,我們在心理疾患裡掙扎著。
我們只想被愛,只想被接納,就如所有人一樣。⋯⋯ 更多
#Fb
相片:#Fb
3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5月20日 · 編輯紀錄
以後如果大家聽見有人談論「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 多重人格障礙 (MPD) / 人格分裂症」,請幫個忙,鼓勵他們去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SSTD])或「ISSTD台灣分會」(TSSTD)的網站看看,或者到本專頁(HKACDD)逛逛。請大家幫個忙,止住那些謠言、錯誤資訊吧!

以下的說法,都....錯..得..很!!
「人格分裂症很罕有」、「多重人格是TVB裡才會出現的」、「每個人也有人格分裂」、「DID是個很嚴重的精神病」、「主人格不可能認識其他人格」、「有幻覺就一定是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人格分裂症是不可治癒的」
62讚 · 留言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分享了 SARK 的相片。
5月18日
不解釋。

(遲些補上  )
What do the new parts of you have to say? Share here and know you are safe in your explorations. What are you exploring?
相片:What do the new parts of you have to say? Share here and know you are safe in your explorations. What are you exploring?
4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5月10日 · 編輯紀錄
有些個案,外顯出各式各樣的精神科診斷,例如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暴食症(Bulimia)、強迫症(OCD)、躁鬱症(MDP)、邊緣人格障礙(BPD)等等,其實「很可能都由不同人格所呈現」,這是因為「所有精神科診斷目前都只依外顯症狀而定,沒有排除『由不同人格呈現』一條」。

來源: Dr. Irene Ai-Ju Chang, the founder of TSSTD
11讚 · 留言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4月30日 · 編輯紀錄
今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你願意花 2分鐘,閱讀下去嗎?

你知道,在21世紀的今日,世界各地,每日仍然有很多虐待兒童、侵犯兒童的事情在發生嗎?就算在香港,打罵小孩仍非罕見之事。

可能你會覺得打小孩很合理,但你知道這可能足以構成兒童的心理創傷嗎?
⋯⋯ 更多
相片:今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你願意花 2分鐘,閱讀下去嗎?

你知道,在21世紀的今日,世界各地,每日仍然有很多虐待兒童、侵犯兒童的事情在發生嗎?就算在香港,打罵小孩仍非罕見之事。

可能你會覺得打小孩很合理,但你知道這可能足以構成兒童的心理創傷嗎?

童年創傷可對腦神經造成實際損害,你知道嗎?

當兒童生活在強大壓力的環境下,缺乏關心和愛護,對其性格發展、人格整合、情緒管理、自我感覺、身份認同、認知、信念、記憶等等,也會有深遠的影響,你知道嗎?

「把愛傳下去」、「愛永不嫌遲」,孩子就如脆弱的幼苗,需要我們疼惜和教導,而不是嚴厲的打罵。如果我們好好照顧這幼苗,幼苗就能笜壯成長、健康快樂;如果我們疏忽照顧、揠苗助長或嚴厲對待,打罵、出言侮辱、甚至侵犯或施虐,這幼苗就很可能會被扼毀了!

根據 TraumaAndDissociation 所言,「幼童很容易受到創傷,比成年人容易得多,當我們回頭一看,很多看似沒問題的事件,對於那個年齡來說,可能已足以構成創傷了。」(young children are very easily traumatized, much more easily than adults. When looking back, what may seem to be not such an issue might actually have been traumatizing at that age.)

根據台灣權威臨床心理師張艾如(Irene Ai-ju Chang)所言,創傷(trauma)除了身體虐待、精神虐待、侵犯之外,「即時被照顧需求的忽略,以及平時互動中任何『傷及自尊』非語言訊息的累積」(見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之《把愛傳下去!》),都很可能會造成深深的烙印。換句話說,言語上的攻擊,甚或缺乏關愛,都極有可能造成心理創傷。

創傷或極端壓力,可能導致的問題有很多,包括缺乏情緒調節能力、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注意力和意識轉變(如解離)、認知受到負面影響、擬身體障礙症狀等等,嚴重妨礙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org甚至提到,「early and severe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a child is not given adequate nurturing can result in distinct parts of the personality!」

從今日起,請好好愛護我們身邊的兒童吧!童年創傷,遠比我們想像中普遍性!童年創傷,也是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邊緣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創傷與壓力相關疾患(trauma- and stress-related disorders)的主要原因之一啊!

如果你已經看到這裡,你又願意把這個訊息分享出去,讓大家認識打罵小孩的壞處和破壞性後果嗎?

∼HKACDD∼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raumaAndDissociation
1113則分享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經由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分享了 1 則連結。
4月10日
【待譯中】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facts
1. Historically DID was name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 but this is misleading - is not a personality disorder, each identity is only a part of a single personality.
2. For diagnosis, two⋯⋯ 更多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ssociation and Trauma Disorders
www.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net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known previously as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incorrectly referred to as "split...
11則分享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分享了 1 條連結。
4月10日 · 編輯紀錄
這有可能是一宗解離性神遊症(Dissociative Fugue)的個案,患者一般會不知何故地從原本的地方遠行到其他地方,同時伴隨著失憶(amnesia)等症狀,無法得知自己從何而來、怎樣到來,甚至記不起自己的過去──包括自己的身份。

解離性神遊症,通常與心理創傷、難以承受的壓力有關,如戰爭、重要親人離世、受到侵犯、自然災害等等(Santos, 2010)。解離性神遊症在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患者身上並不罕見,但卻很少會出現「純粹的」解離性神遊症(Dell, 2009)。

在最新的 DSM-5 之中,解離性神遊症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診斷,而是被歸類為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之下的亞型(subtype)。
------
新聞:挪威英俊失憶男 忘記自己是誰(法新社)

挪威英俊失憶男 忘記自己是誰
hk.news.yahoo.com
(法新社奧斯陸9日電) 挪威警方必須面對 難題,一名說英文有斯拉夫腔的男子,不知道 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從哪裡來,怎麼到挪威 的。警方因為他的陳述,涉及犯罪,已經展開 調查。 他今天表示自己去年12月冰天雪...
2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分享了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的相片。
4月8日
關於如何照顧受創傷(trauma)與解離(dissociation)困擾的生命,香港的醫生、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都需要有更多的認識∼

這兩個小小的重點,是對有機會照顧DID、OSDD/DDNOS的臨床工作者的一點提醒∼ 
Advice for #therapy with #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 #ddnos #osdd by psychotherapist Alison Miller
相片:Advice for #therapy with #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 #ddnos #osdd by psychotherapist Alison Miller
2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分享了 1 條連結。
4月5日
供參考:
● Dissociation: Scary word, common experience
By SARA STAGGS, LICSW, MPHhttp://blogs.psychcentral.com/after-trauma/2013/12/dissociation-scary-word-common-experience/
● What’s the Downside to Mindfulness?
By RICK NAUERT PHD Senior News Editorhttp://psychcentral.com/news/2013/11/14/whats-the-downside-to-mindfulness/62021.html

» Dissociation: Scary word, common experience - After Trauma
blogs.psychcentral.com
The phrase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has become known more of an insult or a joke than for the actual...
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分享了 Irene Ai-Ju Chang 的近況。
4月5日 · 編輯紀錄
TSSTD &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 的 Dr. Irene Ai-Ju Chang:

各位好朋友們, 茲將 2014 年上半年度受邀新北市不同單位【免費】開放民眾可參加的演講/講座場次一起列於下, 有些是以教師為主、民眾為輔的 (標註 [教育局] 週間場次), 也一併列出, 也列出不同學校邀請給家長參加的場次, 建議民眾請儘量挑選週五晚上場次或週六上午場次, 解說的例子較以親子互動為主, 不管是那個場次都可以協助每位聽眾重新認識生命、了解情緒能量調節、以及對靛藍/新小孩有初⋯⋯ 更多
各位好朋友們, 茲將 2014 年上半年度受邀新北市不同單位【免費】【開放民眾】可參加的演講/講座場次一起列於下, 有些是以教師為主、民眾為輔的 (標註 [教育局] 週間場次), 也一併列出, 也列出不同學校邀請給家長參加的場次, 建議民眾請儘量挑選週五晚上場次或週六上午場次, 解說的例子較以親子互動為主, 不管是那個場次都可以協助每位聽眾重新認識生命、了解情緒能量調節、以及對靛藍/新小孩有初步概念的認識, 提昇每個人的生命層次 ~ 歡迎大家廣為宣傳、揪團參加

(01) 1/03(五) 13:30∼16:30【新北桃子腳國小】[教育局]
(02) 1/10(五) 13:30∼16:30【新北市北新國小】[教育局]
(03) 1/17(五) 13:30∼16:30【新北市秀峰國小】[教育局]
(04) 2/22(六) 10:00∼12:00【台北市松山家商】{家長}
(05) 2/27(⋯⋯ 更多
21讚 · 留言 · 分享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分享了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的相片。
3月25日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Complex dissociative disorders - diagnostic criteria updated in the DSM5. Information:http://www.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net/ #didmpd #did #osdd #mentalhealth
Find us onhttp://twitter.com/TraumaDIDhttp://pinterest.com/TraumaDID/DIDwikihttp://traumaanddissociation.wordpress.com/
相片:Trauma and Dissociation Complex dissociative disorders - diagnostic criteria updated in the DSM5. Information:http://www.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net #didmpd #did #osdd #mentalhealth
Find us onhttp://twitter.com/TraumaDIDhttp://pinterest.com/TraumaDID/DIDwiki http://traumaanddissociation.wordpress.com
2讚 · 留言 · 分享
查看更多動態

動態時報相片
8/24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3月18日 · 編輯紀錄 ·  

「身份認同轉變」與「解離性身份疾患」

編按:
1. 身份認同轉變,即identity alteration,五大解離症狀之一
2. 解離性身份疾患,即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舊稱多重人格障礙(MPD)、人格分裂症

不同的人格狀態輪番控制一個人的思想、記憶、行為與情緒,正是解離性身份疾患的特徵。一般人在面臨重大決定前,內在總會有一番正反意見的權衡,但與嚴重身份認同轉變者的激烈內心交戰相較,只是小巫見大巫。患者的不同人格會彼此爭辯,爭相控制主要人格──我的一位解離性身份疾患患者形容那種感覺就像整個頭被「放在雪克杯裡搖晃」。我想這確實很能描述分裂的自我激烈衝突、沸騰翻攪的狀態。

重度身份認同轉變的特徵有:

-以不同的名字稱呼自己
-以「我們」來稱呼自己
-有時行為表現好像完全不同的人
-旁人告訴你,你好像不同的人
-發現你擁有某樣東西,卻不記得買過
-有明顯不同的記憶
-本來會的東西突然不會
-發現自己曾以不同的筆跡書寫
-展現出某方面的知識或語言能力,但不記得學過
-表現得像個小孩

重度身份認同轉變會帶來明顯的痛苦或影響正常生活,例如,使你丟了工作、人際關係出現問題、酗酒或嗑藥,甚至犯法。

奇特的是,很多解離性身份疾患患者憑著走鋼索般的補償技術,既能稱職工作又能維持穩定的感情。直到某個意外刺激讓他絆倒,辛苦維持的公開形象與搖搖欲墜的內在世界為之倒塌。這也是患者必須盡早發掘重度身份認同轉變症狀,尋求治療師的診斷與治療的原因。

診斷一旦確定是解離性身份疾患,假以適當的治療便能促使不同的人格互相合作,停止撕裂的痛苦。

全篇皆節錄自:
Steinberg, M., & Schnall, M. (2001). The stranger in the mirror, Dissociation: The hidden epidemic. New York: HarperCollins. (台灣中文版,張美惠譯,P.149-150)

圖片源自網路。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HKACDD)

https://zh-tw.facebook.com/hkacdd/photos/a.326058810839041.67112.216980788413511/490191954425725/?type=1&theater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7-22 11:06 
125.227.137.187
「身份認同轉變」與「解離性身份疾患」

編按:
1. 身份認同轉變,即identity alteration,五大解離症狀之一
2. 解離性身份疾患,即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舊稱多重人格障礙(MPD)、人格分裂症

不同的人格狀態輪番控制一個人的思想、記憶、行為與情緒,正是解離性身份疾患的特徵。一般人在面臨重大決定前,內在總會有一番正反意見的權衡,但與嚴重身份認同轉變者的激烈內心交戰相較,只是小巫見大巫。患者的不同人格會彼此爭辯,爭相控制主要人格──我的一位解離性身份疾患患者形容那種感覺就像整個頭被「放在雪克杯裡搖晃」。我想這確實很能描述分裂的自我激烈衝突、沸騰翻攪的狀態。

重度身份認同轉變的特徵有:

-以不同的名字稱呼自己
-以「我們」來稱呼自己
-有時行為表現好像完全不同的人
-旁人告訴你,你好像不同的人
-發現你擁有某樣東西,卻不記得買過
-有明顯不同的記憶
-本來會的東西突然不會
-發現自己曾以不同的筆跡書寫
-展現出某方面的知識或語言能力,但不記得學過
-表現得像個小孩

重度身份認同轉變會帶來明顯的痛苦或影響正常生活,例如,使你丟了工作、人際關係出現問題、酗酒或嗑藥,甚至犯法。

奇特的是,很多解離性身份疾患患者憑著走鋼索般的補償技術,既能稱職工作又能維持穩定的感情。直到某個意外刺激讓他絆倒,辛苦維持的公開形象與搖搖欲墜的內在世界為之倒塌。這也是患者必須盡早發掘重度身份認同轉變症狀,尋求治療師的診斷與治療的原因。

診斷一旦確定是解離性身份疾患,假以適當的治療便能促使不同的人格互相合作,停止撕裂的痛苦。

全篇皆節錄自:
Steinberg, M., & Schnall, M. (2001). The stranger in the mirror, Dissociation: The hidden epidemic. New York: HarperCollins. (台灣中文版,張美惠譯,P.149-150)

圖片源自網路。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HKACDD)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7-22 13:20 
125.227.137.187
Common comorbid disorders that occur with those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 anxiety
- panic
- Self-harm or suicidal ideation
- depression
- substance abuse, eating disorder
- sleeping problems
- pseudoseizures


「找一個了解解離症的醫師非常重要,因為你將和他討論藥物對你的每一種症狀的效果。解離症患者對藥物的需求與敏感度可能會有所變化,端視乎掌控的是哪一個自我。如果你以前沒有服用過類似的藥物,根本無法預測哪一種藥物效果最佳,因此最好能保持彈性,觀察何種藥對你最有幫助。但要注意一點,如果你只是根據外在症狀而未真正針對解離症接受專業心理治療,很可能會出現同時服用太多種藥的問題。解離症患者並非精神病性(psychotic,即與現實脫節),只有在嚴重不安而服用抗焦慮藥物無效時,才宜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 《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

按:抗精神病藥可能有「鎮定」的效果,會耗能量,意識和內在意識都有機會因此而被打壓了,心理創傷、潛意識隱藏著、未被處理的問題,也容易被藥物所掩蓋--這些都有機會妨礙內在和諧,故臨床工作者宜謹慎處理。到底,對於解離症,促進內在溝通,疼惜生命,尊重內在智慧,鼓勵合作和分享,配合「4C」療法,才是首要之事,藥物的作用充其量只是輔助形式而已。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10-17 20:02 
219.84.241.98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1月12日 · .難得看見與「精神健康」及「解離症」(包括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相關的帖文,僅在此補充多些延伸資訊,順道在此分享鮮為人知的「解離症」資訊。如有興趣者,不妨到本專頁瀏覽,裡面會有更豐富的資訊。

1. 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又稱多重人格障礙、人格分裂症,終生盛行率約1-3% (ISSTD, 2011),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1%相差不大,DID之所以「罕有」,多與誤診、漏診有關,事實上香港普遍對DID仍缺乏認識,尚有很多錯誤認知。即使在專業的醫界,仍很常把DID誤診為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teinberg & Schnall, 2000)。

2. DID本身屬於解離症之一種。解離症本身並不是精神病(psychosis,或譯重性精神病),一般情況下不宜使用抗精神病藥(Steinberg & Schnall, 2000),因為這多與心理創傷、童年不愉快事件、強大壓力等等有關。

3. 根據在美國的研究(Steinberg & Schnall, 2000),解離症患者真實數字可能接近10%(與抑鬱症、焦慮症相若),而DID患者也約佔人口的1%。事實上,一些情緒突然失控、因創傷而記憶斷層、持續出現難以解釋的遺忘、曾經遭受虐待、PTSD的個案,或「破碎家庭、遷徙的童年住區、活在高控制/管教嚴厲父母」之下、被嚴重忽略、「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療效不佳者」,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個案,有可能是未被發現的解離症個案。(Chang,2006)

4. 很多人,甚至連臨床工作者,也存在不少誤解,以為DID的人不會知道自己有其他人格,否則就不是DID,其實這是錯的、未被更新的認識。事實上,臨床發現,DID之人格分成四種並存狀態:「1. 主人格不知道副人格的存在;2. 本來知道副人格的存在,後來因故變得不知道;3. 彼此都知道對方的存在,但主人格無法控制副人格,就像隔著玻璃窗觀看似的;4. 好似內在的家族系統,主、副人格之間可以合作無間。」(Chang, 2005)其實,不少DID個案中,內在人格互相合作無間,彼此尊重和分工,再沒有失憶問題,我們稱之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


5. 根據Paul F. Dell (2006),有一些類精神病症狀(psychotic-like symptoms),是可見於DID的個案上的,這也是DID常被誤診為精神病(psychosis)的原因之一;同時,所謂的「幻覺」現象,事實上可能有三種情況,以幻聽為例 (Dell, 2006):

(1)來自內在人格的聲音(hearing the voices of alter personalities)
(2)有聽覺成份的回閃(the auditory component of dissociative flashbacks)
(3)真正的精神病性的幻聽(genuinely psychotic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只有第三種情況,才算是精神病症狀(psychotic symptoms),所以有幻覺不一定就是精神病,有幻覺也不一定就是思覺失調或精神分裂症,諸位宜謹慎分辨。

6. 解離症主要有五大症狀:失憶、自我感喪失、現實感喪失、身份認同混沌、身份認同轉換(Steinberg & Schnall, 2000)。一些可能與解離症有關的情況,包括:失憶、遺失時間、身體失去感覺、情感麻木、離體經驗、「鬼上身」現象(並不是真的鬼上身)、眼前的世界彷彿扭曲了、覺得自己或周遭的人、事、物不真實、鏡子裡的人不似自己、覺得內心好像有很多部分在拉扯、幻覺(可能是視幻覺,也可能是幻聽)、頻發惡夢、時常回閃(flashback/replay)不愉快的經歷或畫面......在此僅列出了一些常見情況,歡迎參考【非正式/非診斷的解離經驗自評】: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 ... ;id=216980788413511

延伸閱讀:
迎接生命的多元性:從「葡萄理論」說起•HKACDD(http://www.facebook.com/notes/%E9%A6%99%E6%B8%AF%E8%A7%A3%E9%9B%A2%E7%97%87%E9%97%9C%E6%B3%A8%E5%8D%94%E6%9C%83-hong-kong-association-concerning-dissociative-disorders/%E8%BF%8E%E6%8E%A5%E7%94%9F%E5%91%BD%E7%9A%84%E5%A4%9A%E5%85%83%E6%80%A7%E5%BE%9E%E8%91%A1%E8%90%84%E7%90%86%E8%AB%96%E8%AA%AA%E8%B5%B7/308251969286392)

在此的資訊,只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請向專業的醫療人員查詢。

國際上專門負責與解離症與相關的組織,包括: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ISSTD)、European Society for Trauma and Dissociation等等。

香港人 Secrets
"我係一名選修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的高中生。

先前看到有一個post係關於精神病患者有暴力傾向的誤解,
雖然也有人提出反對聲音,
但我知道部分人因對精神病的不了解而造成誤解。
雖然我學藝不精、所學到的也不多,
但仍希望藉着我這一段文字幫助到這些精神病患康復者及照顧者,
減少歧視和負面標籤。

1.精神分裂患者只有「一種」性格,多重人格(分離性精神病) 是不同的,多重人格相當罕見。

2.雖然部分患者惡化時會有暴力傾向(或因幻覺作出自衛) ,但他們通常很少使用暴力,有的甚至退縮怕事(陰性病徵)。

3.精神病就像血壓高或糖尿病一樣,是不可控制的,與道德觀念無關。

許多嚴重精神疾病在初期有一個醞釀階段,就是「思覺失調」。這種不正常精神狀態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因為精神障礙的出現與生理、心理、社會有關。而情緒病亦是精神障礙的一種。

因此患者其實並不少,而精神病康復者亦與常人無異,我們不應歧視和孤立他們,這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謝謝各位花時間看完。"
.

https://zh-tw.facebook.com/hkacdd/posts/10203364764026736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10-27 20:18 
27.105.2.232
迎接生命的多元性:從「葡萄理論」說起
.2013年1月3日 8:43迎接生命的多元性:從「葡萄理論」說起




文:woodreus18







究竟「我」是誰呢?平日謹慎認真的,是我嗎?在親友面前脾氣暴躁的,是我嗎?晚上多愁善感的,又是我嗎?這麼多個「我」,哪個才是我啊?




我們的內心,其實由很多不同的信念、記憶、情感所組成,形成了好像很多不同的部分。正如Freud也將人格分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有時候我們內心會有矛盾,正正就是由內心不同的部分之間的衝突所造成的。這些不同的部分,彷彿就是我們的內在人格。一般情況下,這些內在人格是互相連繫、彼此分工和合作的。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ISSTD) 台灣分會「台灣創傷與解離學會」 (Taiw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TSSTD) 創會人暨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院長張艾如(Irene Ai-Ju Chang)臨床心理師(我們都稱她為張老師), 依其12年解離個案的評估與治療經驗而提出、多年來於國內外學術會議中發表且大力向民眾推廣的「葡萄理論」(The Grapes Theory) 身-心-靈健康模式,正正就是在演繹心靈智慧與內在世界之實況了!




人原本就是由多元意識所組成,人的本質就是多元的生命。根據張老師的葡萄理論,一般人的童年較平順,沒有痛苦得不能承受的創傷經歷,儼如一串整合的葡萄,我們就覺得是「一個我」。其實每一顆小小的葡萄,就是我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都是複雜而多元的,因為我們都有很多顆小小的葡萄。一般人的小葡萄互相連繫著,緊緊的形成一串的葡萄,每顆小葡萄負責不同的分工,有著不同的想法、情緒和行為的人格特質的功能。由於這是一串緊緊的、完整的葡萄,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彷彿是一致的,有著連貫的記憶、情緒、行為、信念和認知等等,外在意識無法更換成獨立的小葡萄對外互動。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人的葡萄是一致而整合的,所以覺得只有一個「我」,然而每顆小葡萄都盡忠職守、默默地負責著自己的工作,只是不為人所知罷矣。一個人的外在意識(也稱表意識)負責較多的理性思考,而潛在意識(即潛意識)則負責較多感性情緒。除了自己所察覺到的這個外在意識的「我」之外,其他默默工作、不被人察覺到的小葡萄其實都是我們的副人格(sub-personalities)、分身(alters)呢!每個人都有內在意識,都有內在人格,只是葡萄沒掉落而已。因此,我們一定要看清「人原本就是多元」的真相,一定要開始懂得尊重內在智慧,虛心請教就能夠開啟內在智慧,自然就會有所頓悟,有所得著,豁然開朗!




有些人,因為遇到一些問題,或有內心矛盾,可能會去找催眠治療師。在催眠治療的過程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懷著謙虛恭敬之心,請教內在智慧,運用內在資源。例如,當事主面對到一些問題,卻不知如何解決,甚至連原因都未必知道的時候,治療師可能會帶著事主經歷一個旅程,藉「內在指導」(inner guidance),去尋找自己的心靈指導,希望內在智慧去給予答案。也有些情況下,事主因為小時候的一些不愉快經歷,而受到困擾,治療師就有可能帶領事主去接觸自己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以成長了的智慧去重新看看當時的某個情境,並與當時(小時候)的自己互動,甚或邀請內在小孩回到屬於他的地方,繼續成長。其實,無論是心靈指導,抑或是內在小孩,都是我們的內在人格,都是我們的小葡萄,一直盡責地默默耕耘。因此,我們一定要謙恭的尊敬內在智慧呢!




至於受著創傷(trauma)、解離(dissociation)困擾的朋友,就正如經歷風吹雨打後,一串葡萄中,有些小葡萄散落、掉下了。這些朋友,童年時由於外在創傷或壓力事件所導致的痛苦難以承受,負面的情緒和能量多得不能再多,某些小葡萄掉下來了,所以才被看成另一個「我」。一般而言,掉下來的葡萄愈多,獨自對外的「我」就會愈多。這些掉下來的小葡萄,便具有獨立的意識,被我們稱為「人格」。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即多重人格)的朋友,就是葡萄散落了、再沒法組合成一串完整葡萄的人了。每個人都是有多元意識的,每顆葡萄都是我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而如果葡萄掉了,就會被稱為人格。人解離了就是解離了,葡萄掉下了就是掉下了,再無法塞回一串葡萄之中,因為人本身就是多元意識所組成一個「我」的,DID只是某些小葡萄掉下來而已。




「治療」DID的方法,一般分為「協作」(cooperation)或「人格融合」(integration)兩個方向,一般臨床工作者以為,只有將所有人格融合起來,再沒有一個獨立、分割出來的「我」時,治療才算成功。其實,這是錯誤的!首先,所謂的人格融合(或稱人格整合)根本上就不是將所有人格「結合」為一個,更不是要令掉下來的小葡萄消失!根據張老師的說法,人解離了,一串葡萄散落了,只有一部份得以融合,其他絕大部份是不可能將小葡萄塞回去。只要內在人格愈趨和諧合作,就可以形成新的並存意識(co-conscious),再沒有記憶斷層、遺失時間等問題之困擾。如果我們不懂生命本質,不知道人本身就是多元的,就很難想像integration之真義了。散落了的葡萄,會被視為多個「我」,他們會形成新的意識連結網絡,完全不是我們想像的再度整合成一串未掉之前的葡萄!教導外在意識感恩、照顧內在意識、能量調節、分享記憶和情感、建立更好的連線網絡,人格和諧合作,才是治療者正確的協助,才是生命的本質!事實上,無論是cooperation或是integration,目標都在於內在和諧,沒有cooperation根本不可能有integration。




當外在意識(主人格)成熟了,懂得照顧內在意識了,而一些掉下的葡萄(人格)得到妥善照顧,擺脫創傷經歷的陰霾,認清自己所負責的分工,就會變回「人格特質」,而不必再單獨對外了。可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小葡萄消失了(他們是不可能消失的),也不代表他們重新形成一串原來的葡萄了。只要遇見熟悉的人,他們感到安心,仍然有可能賞面出來「現身」的。其他時間,一般日子裡,他們就會默默地負責自己的工作,他們自己也會決定何時出來、何時在裡面、需不需要獨立對外。




每顆小葡萄(每個人格)都很盡責地肩負起在這個生命中的任務,所有行為和反應都只是以直接的方式去保護和協助這個生命。對於一些未經歷integration的DID朋友,小葡萄(內在小孩、子人格)都可能未走出陰影,未學會功能轉型,因此那些直接的保護行為有時會幫倒忙,成為了症狀。舉個例子,一個人格因為事主曾被某人傷害,就奮力阻止事主再次接觸那人,可能以跳出來獨自對外、嚇驚事主或令事主頭痛使他不敢再去找那人等方法。不過,這並不代表小葡萄有心傷害這個生命(事主),只是他們以未成熟的、卻是最直接的方式去試圖保護事主而已。儘管他們有時會幫倒忙,然而,每顆葡萄都有其任務,都是想這個生命(事主)好的。治療者的工作不是打壓、懲罰或消滅他們,而是協調外在意識去照顧他們,保護他們不再受傷,甚至面對、討論生命中發生過什麼,走出創傷。




所以說,人本身就是多元的,「其他人格消失了才是醫好」的想法是錯誤的!




其實,就算是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邊緣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或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s),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內心矛盾、極端情緒變化等等,從葡萄理論看生命本質,都是不同人格之間的拉扯和衝突,只是我們不懂「人原來就是多元的」而已。對於諸如OCD、BPD等幾個情況,他們的葡萄可能已經很鬆散而尚未掉下,或者有些小葡萄甚至已掉下來。按張老師所言,與一般的DID相比,BPD只是多了些「恨意已滿」的小葡萄,所以看來較多報復行為而已。至於有些人情緒極端變化,都只是由於不同葡萄之間的衝撞、拉扯和更換罷矣。




總括來說,一般人也好,比較不幸的人也好,生命都是多元的。我們一定要虛心、謙卑,並尊重我們的內在智慧。最後,筆者也想分享一個從《第一人稱複數》(First Person Plural: My Life As A Multiple)中得到啟發的傳神比喻:




人彷彿就是一條意大利麵包,解離、分割的人,只是被一片一片的切開來,底部卻連接在一起,就彷如餐館裡吃麵包時,可以撕下一片或兩片的那些麵包。無論是一般人,抑或是解離、分割了的人,麵包的底部都是緊緊相連的,訊息可以在底部傳遞。麵包的表面像我們的表意識,麵包的底部則像我們的潛意識。就算意識被分割了,葡萄散落了,也只是麵包的表面被切開了而已,底部始終也是相連的,因此潛意識也是相通的。




正如DID朋友暨該書作者Dr. Cameron West所言:「只要留心傾聽,我的每一個分身或多或少都知道這會兒正在發生什麼事……我的腦子就像一條被切成一片片、只在底部勉強連接在一起的麵包。」




所以說,當我們有所困惑的時候,不妨靜下來,傾聽一下自己內心的意思吧。可能是一個夢境、可能是一些聲音,或者一個直覺、一個想法,總之內在智慧一定時刻都在支持我們的!不過,令我最遺憾的是,有些人不僅不尊重自己的內在智慧、不懂得人是多元的生命,甚至不尊重其他人,肆意傷害別人,以一己之私而使人受苦,這是最不要得的!很多葡萄之所以散落,就是由於童年(黃金六年)的虐待、侵犯、疏忽照顧、分離等重大創傷之壓力事件所造成。因此,期待每個人都可以懷著以人為本之心,對所有生命都要多一份同理心,這樣才能共創一個和諧安康的新世界。










附註:




本文由張艾如老師親自審閱,歡迎瀏覽張老師的部落格【解離知識專區】文章與專訪 http://ajcirene.pixnet.net/blog ;或加入張老師的 Facebook: Irene Ai-Ju Chang



.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10-28 02:53 
27.105.2.232
解離,所涉及的情況其實有很多,從我們日常也會經歷到的自然解離(屬於正常經驗,如白日夢)、病態的解離症狀(如回閃、記憶喪失、感覺麻木),到嚴重病態的重度解離(如解離症、身份認同轉變)..... 我們可以將之想像為一個「光譜」(spectrum,如圖所示,粗略分類,未經嚴謹排序,聊供參考)。

解離症,多與創傷壓力有關,涉及的範圍很廣,以下是其中一些與創傷性解離有關之症狀:
● 失憶/遺忘/遺失時間
● 軀體症狀/轉化症狀/擬身體障礙症
● 內在聲音/內在對話
● 自我感喪失
● 入神/恍惚狀態
● 身份認同轉變
● 發現替代人格/意識切換
● 身份認同混淆
● 回閃
● 部分精神分裂症陽性症狀/類精神病症狀

經常與解離症並存的精神、心理問題,包括:
抑鬱症、焦慮症、身心症、邊緣人格障礙(BPD)、創傷後壓力症(PTSD)、飲食失調、物質濫用等等。

解離症常被誤診為:
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等等。

由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HKACDD;www.facebook.com/hkacdd) 整理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12-25 18:18 
219.85.29.26
就很容易傾向認為是有精神病,但這未必是恰當的。

幻覺,以幻聽為例,粗略而言,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情況:

1.  大腦神經(生理上)出現了短期或長期問題,如腦病變、中風、高燒、腦功能衰退等等;或,
2.  藥物或酒精的作用而產生的;或,
3.  創傷、壓力或極端情緒所導致的短暫精神病症狀,例如部分邊緣人格障礙、解離症、創傷後壓力症、重度抑鬱症患者也有可能出現幻覺(對於此,藥物治療並非首選,深入心理治療才是最有成效的治本方法);或,
4.  源於內在溝通,即潛意識給予我們的提醒,或內在人格給予我們的訊息,如解離性身份疾患(即多重人格障礙、人格分裂症)患者,能夠聽到替代人格的聲音,或替代人格所給予我們的訊息,但這並不屬於精神病性幻覺(對於此,以藥物治療來打壓「幻覺」也不很恰當);或,
5.  回閃(flashback)現象,即創傷後遺症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特徵是不受控的、插入式的重新經歷(re-experience)過往事件,或閃現當中部分情節,例如海難倖存者可能在事發多日後仍會聽到不斷有人呼叫「救命」的聲音(這有可能令人誤以為是精神病症狀,這其實是創傷壓力所導致的症狀,並非真的幻覺,需要心理治療多於藥物治療);或,
6.  精神病性幻覺,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陽性症狀;或,
7.  其他非病態的情況,有研究指,有很多非精神病患者、生活功能正常的人,有時也會「聽到聲音」的,當中可能有正面的作用。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不代表專業醫療意見。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更多資訊,歡迎瀏覽: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www.facebook.com/hkacdd
See Translation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12-25 18:20 
219.85.29.26
解離,所涉及的情況其實有很多,從我們日常也會經歷到的自然解離(屬於正常經驗,如白日夢)、病態的解離症狀(如回閃、記憶喪失、感覺麻木),到嚴重病態的重度解離(如解離症、身份認同轉變)..... 我們可以將之想像為一個「光譜」(spectrum,如圖所示,粗略分類,未經嚴謹排序,聊供參考)。

解離症,多與創傷壓力有關,涉及的範圍很廣,以下是其中一些與創傷性解離有關之症狀:
● 失憶/遺忘/遺失時間
● 軀體症狀/轉化症狀/擬身體障礙症
● 內在聲音/內在對話
● 自我感喪失
● 入神/恍惚狀態
● 身份認同轉變
● 發現替代人格/意識切換
● 身份認同混淆
● 回閃
● 部分精神分裂症陽性症狀/類精神病症狀

經常與解離症並存的精神、心理問題,包括:
抑鬱症、焦慮症、身心症、邊緣人格障礙(BPD)、創傷後壓力症(PTSD)、飲食失調、物質濫用等等。

解離症常被誤診為:
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等等。

由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HKACDD;www.facebook.com/hkacdd) 整理

More info:www.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net/
See Translation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12-25 18:24 
219.85.29.26
《11個我與城堡》(A Fractured Mind),乃羅伯.安熙龍(Robert B. Oxnam) 之自傳。他「是國際公認的傑出亞洲問題專家、華府外交顧問、演說家,比爾蓋茲、巴菲特和前總統老布希夫婦等美國聞人要找深度、第一手的中國資訊時,都會就教於他。他擔任亞洲協會會長十餘年,也曾主持亞洲專輯電視節目。」(引自書中作者簡介)然而,如此一個成功人士,原來也是一位解離性身份疾患(DID;舊稱: 多重人格障礙,MPD)患者。可見,受創傷解離困擾的人,也可以很傑出,不僅能展現出表面上很正常的生活功能,甚至能有非凡成就。以下是資深精神科醫生Dr. David Yeung 對此的分享:

Since you mention the autobiographic book by Robert Oxnam, I like to bring out something that may help those living with MPD or DID to see a ray of optimism.
Dissociation is not always pathological. A surgeon in the middle of a nasty divorce must be able to dissociate so that he can concentrate on the operation and not on the breakup of his family. He must be able to rely on his ability to dissociate.
In a person with MPD, one may afford an alter to completely concentrate on some specific pursuit of learning. Robert Oxnam is multi-talented. He is an academic, an accomplished scholar, and for ten years working as the president of Asian Society. He was consultant to two US presidents…….. He led financial-cultural tours of China for Bill Gates, Warren Buffett and former US present George H.W. Bush. One of the alters is fluent in Chinese so that he could teach in the prestigious Beijing University. One alter also learned to play the cello. I doubt if he could have achieved so much if he had been a “normal” person with one identity.
So having multiplicity is not necessarily all bad. The most important requirement is that the parts do not fight against each other. So learn to cooperate and learn to love and value each other! This is what a therapist will help you to achieve, but before you can find such a therapist, begin by learning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alters. Be kind to each other, cooperate, and be respectful of each other. There is no problem you cannot solve through patient negotiation among this inner family of yours. David Yeung.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1-8 23:29 
219.85.240.128
難得看見與「精神健康」及「解離症」(包括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相關的帖文,僅在此補充多些延伸資訊,順道在此分享鮮為人知的「解離症」資訊。如有興趣者,不妨到本專頁瀏覽,裡面會有更豐富的資訊。

1. 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又稱多重人格障礙、人格分裂症,終生盛行率約1-3% (ISSTD, 2011),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1%相差不大,DID之所以「罕有」,多與誤診、漏診有關,事實上香港普遍對DID仍缺乏認識,尚有很多錯誤認知。即使在專業的醫界,仍很常把DID誤診為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teinberg & Schnall, 2000)。

2. DID本身屬於解離症之一種。解離症本身並不是精神病(psychosis,或譯重性精神病),一般情況下不宜使用抗精神病藥(Steinberg & Schnall, 2000),因為這多與心理創傷、童年不愉快事件、強大壓力等等有關。

3. 根據在美國的研究(Steinberg & Schnall, 2000),解離症患者真實數字可能接近10%(與抑鬱症、焦慮症相若),而DID患者也約佔人口的1%。事實上,一些情緒突然失控、因創傷而記憶斷層、持續出現難以解釋的遺忘、曾經遭受虐待、PTSD的個案,或「破碎家庭、遷徙的童年住區、活在高控制/管教嚴厲父母」之下、被嚴重忽略、「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療效不佳者」,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個案,有可能是未被發現的解離症個案。(Chang,2006)

4. 很多人,甚至連臨床工作者,也存在不少誤解,以為DID的人不會知道自己有其他人格,否則就不是DID,其實這是錯的、未被更新的認識。事實上,臨床發現,DID之人格分成四種並存狀態:「1. 主人格不知道副人格的存在;2. 本來知道副人格的存在,後來因故變得不知道;3. 彼此都知道對方的存在,但主人格無法控制副人格,就像隔著玻璃窗觀看似的;4. 好似內在的家族系統,主、副人格之間可以合作無間。」(Chang, 2005)其實,不少DID個案中,內在人格互相合作無間,彼此尊重和分工,再沒有失憶問題,我們稱之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


5. 根據Paul F. Dell (2006),有一些類精神病症狀(psychotic-like symptoms),是可見於DID的個案上的,這也是DID常被誤診為精神病(psychosis)的原因之一;同時,所謂的「幻覺」現象,事實上可能有三種情況,以幻聽為例 (Dell, 2006):

(1)來自內在人格的聲音(hearing the voices of alter personalities)
(2)有聽覺成份的回閃(the auditory component of dissociative flashbacks)
(3)真正的精神病性的幻聽(genuinely psychotic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只有第三種情況,才算是精神病症狀(psychotic symptoms),所以有幻覺不一定就是精神病,有幻覺也不一定就是思覺失調或精神分裂症,諸位宜謹慎分辨。

6. 解離症主要有五大症狀:失憶、自我感喪失、現實感喪失、身份認同混沌、身份認同轉換(Steinberg & Schnall, 2000)。一些可能與解離症有關的情況,包括:失憶、遺失時間、身體失去感覺、情感麻木、離體經驗、「鬼上身」現象(並不是真的鬼上身)、眼前的世界彷彿扭曲了、覺得自己或周遭的人、事、物不真實、鏡子裡的人不似自己、覺得內心好像有很多部分在拉扯、幻覺(可能是視幻覺,也可能是幻聽)、頻發惡夢、時常回閃(flashback/replay)不愉快的經歷或畫面......在此僅列出了一些常見情況,歡迎參考【非正式/非診斷的解離經驗自評】: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 ... ;id=216980788413511

延伸閱讀:
迎接生命的多元性:從「葡萄理論」說起•HKACDD(http://www.facebook.com/notes/%E9%A6%99%E6%B8%AF%E8%A7%A3%E9%9B%A2%E7%97%87%E9%97%9C%E6%B3%A8%E5%8D%94%E6%9C%83-hong-kong-association-concerning-dissociative-disorders/%E8%BF%8E%E6%8E%A5%E7%94%9F%E5%91%BD%E7%9A%84%E5%A4%9A%E5%85%83%E6%80%A7%E5%BE%9E%E8%91%A1%E8%90%84%E7%90%86%E8%AB%96%E8%AA%AA%E8%B5%B7/308251969286392)

在此的資訊,只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請向專業的醫療人員查詢。

國際上專門負責與解離症與相關的組織,包括: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ISSTD)、European Society for Trauma and Dissociation等等。

香港人 Secrets
"我係一名選修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的高中生。

先前看到有一個post係關於精神病患者有暴力傾向的誤解,
雖然也有人提出反對聲音,
但我知道部分人因對精神病的不了解而造成誤解。
雖然我學藝不精、所學到的也不多,
但仍希望藉着我這一段文字幫助到這些精神病患康復者及照顧者,
減少歧視和負面標籤。

1.精神分裂患者只有「一種」性格,多重人格(分離性精神病) 是不同的,多重人格相當罕見。

2.雖然部分患者惡化時會有暴力傾向(或因幻覺作出自衛) ,但他們通常很少使用暴力,有的甚至退縮怕事(陰性病徵)。

3.精神病就像血壓高或糖尿病一樣,是不可控制的,與道德觀念無關。

許多嚴重精神疾病在初期有一個醞釀階段,就是「思覺失調」。這種不正常精神狀態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因為精神障礙的出現與生理、心理、社會有關。而情緒病亦是精神障礙的一種。

因此患者其實並不少,而精神病康復者亦與常人無異,我們不應歧視和孤立他們,這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謝謝各位花時間看完。"


https://zh-tw.facebook.com/hkacdd/posts/10203364764026736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1-8 23:32 
219.85.240.128
【轉載時,敬請連同下文】
你有沒有遇過以下的情況?或者,有沒有親戚朋友有過這些問題?

----------------------------------------
1. 彷彿有一段時間「真空」、「斷層」或「消失」了,完全記不起期間做過什麼
2. 在腦海裡,聽見另一把聲音
3. 在夢中、想像世界中,彷彿看見另一個自己,或者再三看見同一個人
4. 明明自己沒有做過的事,別人卻說你曾做過
5. 感到身體不是屬於自己的,甚或彷彿從身後或身旁,看見自己的身體在活動
6. 失去一段記憶
7. 撞鬼,或類似看見另一個不實在的人
8. 家中經常多了一些自己沒買過回來的東西,而你又確定不是家人、朋友或同居朋友帶回來的
9. 有些人,明明你肯定不認識的,他卻說認識你,並且彷彿和你聊的很熟(不包括騙子)
10. 照著鏡子,卻覺得鏡中的那個人,好像不是自己
11. 有時會感到身邊的人、事、物,乃至這個世界,都不真實不實在
12. 看電視、電影或看書時,發現自己太過投入,以致完全忽略了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
13. 偶爾會像站在一旁,看著自己,彷彿在看另一個人在演戲似的
14. 經常處於夢境、幻想或白日夢之中,並且覺得那些情境彷彿真的發生過
15. 覺得身體沒有感覺,甚至感覺不到痛楚
16. 情緒和反應很極端,忽然很開心、樂觀,忽然又很傷心、悲觀,甚至憤怒
17. 態度和情感變化得很快,先前明明說很喜歡某人,之後忽然就說很憎恨他/她
18. 自言自語
19. 發呆、什麼都不想,然後忽然過了很多個小時
20. 情緒激動時,會突然感到很頭痛
21. 明明睡了很久,卻覺得身體沒有休息過
22. 明明沒食過東西,卻覺得很飽,彷彿食了之後,自己卻忘了
23. 很多夢話,或常被惡夢困擾
24. 有幻覺(可能是幻聽,也可能是看見不存在的東西)
25. 閉上眼睛,經常出現同一個畫面,可能是一個仙境,也可能是小屋、公園、城堡等等,這樣的內在世界一再出現眼前,或夢中
26. 筆跡經常不一樣
27. 身體經常出現一些傷痕,自己卻完全不知道是何時弄出來的
28. 有時是右撇子,有時卻是左撇子
29. 忽而說起一些自己不曾學過的語言或術語
30. 有時很大力,有時卻軟弱無力
31. 明明是一個小孩子,忽然變得很成熟;或者,明明是一個成年人,卻突然表現得像個小孩子
32. 明明是男性,卻老是說自己是女性;或者,明明是女性,卻老是說自己是男性
33. 用旁觀者的口吻來訴說自己的情況,例如,一個叫小明的人卻這樣說:「你說,小明(他自己)是不是很笨?老師這麼無理,他怎麼還能容忍?」

----------------------------------------
如果出現以上的情況,並且有所持續、困擾生活的話,就有可能是患上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了。建議盡快向專業人士(包括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尋求協助,或者到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的專頁查詢一下。
誠然,香港的臨床工作者對解離症的關注意識有限,甚至缺乏正確認知。因此,就算所患的真是解離症,也有可能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或雙極性疾患(Bipolar Disorders)等疾病。對此,無論是臨床工作者,或者病友、病患家屬,也應該保持警覺,謹慎求證,積極求助。
----------------------------------------
來源: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http://www.facebook.com/…/%E9%A6%99%E6%B8%A…/216980788413511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HKACDD)是一個非正式成立的網絡組織,為大眾提供、分享和轉載與心理創傷及解離症有關的資訊,惟發表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不能視作專業精神醫學之意見。













· 留言 · 分享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4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5-1-9 00:02 
219.85.240.128
在一個海外論壇上看見,一個DID的朋友表示,每當他/她試圖跟別人說自己有DID時,對方總是回應:「Oh! That's what I must have!」
在香港,大家都對 DID (即 解離性身份疾患/人格分裂/多重人格障礙)有很多想法,但真正了解的人並不多....
很多時候,大家都以為,當「對住屋企人一個臉口,對住老闆、同事又另一個臉口」就是DID,其實不然∼
大家又以為,DID很罕見,比精神分裂症更罕見,其實也不然∼
有什麼情況,可能是DID的徵兆?
1. 失憶/記憶斷層/唔記得自己做過咩/遺失時間
2. 失去身體感覺/麻痺/覺得自己離開左肉體/鏡中嘅自己唔似自己/身邊既人或事好唔真實/眼前嘅世界好似扭曲左、變左樣咁/情感麻木
3. 唔知自己係邊個/覺得內心好多信念、感覺係到拉扯/覺得身體唔受自己控制
4. 覺得自己內心有另一個(或多個)唔同嘅自己/聽到內心有另一把聲/成日睇到另一個自己/幻覺/幻聽/類似鬼上身嘅現象/夢遊
5. 情緒失控/性格或行為快速轉變/腦海閃出一啲令人痛苦嘅畫面或聲音/突然失去一啲本來有嘅能力或技能/突然獲得一啲本身冇嘅能力或技能/筆跡明顯唔同/莫名其妙嘅身體傷痕
以上,僅列出一些常見情況,詳情參考【非正式/非診斷的解離經驗自評】: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41418545894069&id=216980788413511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Concern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s
香港解離症關注協會(HKACDD)是一個非正式成立的網絡組織,為大眾提供、分享和轉載與心理創傷及解離症有關的資訊,惟發表內容只作參考用途,並不能視作專業精神醫學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