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宗教、哲學與生命課程介紹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81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3-3-18 13:29 
60.248.103.93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http://prompt.nou.edu.tw/movies/movies_01/100332.htm
l語音名稱:「宗教、哲學與生命」語音課程介紹
語音描述:
一、培養正確的宗教基本觀念。
二、對宗教的涵養和態度有所認識。
三、了解一般宗教與人生之密切關係。
語音長度:5分鐘 58秒

宗教、哲學與生命
01講-何謂宗教
02講-何謂宗教哲學
03講-信仰與理性
04講-宗教與科學
05講-宗教與道德
06講-感恩原則與全能
07講-神之屬性(一)
08講-神之屬性(二)
09講-惡的問題
10講-道教(一)源起
11講-道教(二)方法論-派別-經典
12講-道教(三)道-氣-功夫論
13講-道教(四)台灣宗教
14講-台灣民間信仰(一)自然崇拜
15講-台灣民間信仰(二)祖先鬼魂崇拜-神仙
16講-台灣民間信仰(三)神仙-宗教組織
17講-台灣民間信仰(四)宗教組織反省
18講-我國偵查程序的改革(下)

學科委員/作者

劉仲容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空中大學文學系教授

林天河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http://www.nou.edu.tw/~prompt/main3-2.php?sno=183&type=1
二.課程介紹

課程名稱:宗教、哲學與生命
開設學系:人文學系
學類:人文涵養領域
學分數:3
必(選)修:選修
課程類別:專門
開設學期:101學年度下學期(102年2月)
教材型態:語音
播授管道:教學入口網站「數位學習平台」
面授次數:4
教學設計及媒體委員:劉仲容老師
教學目標:
一、培養正確的宗教基本觀念。
二、對宗教的涵養和態度有所認識。
三、了解一般宗教與人生之密切關係。
課程概要:
本課程為修改「宗教哲學」而新製課程,除保留原「宗教哲學」部分內容,大部分重寫,以連接宗教、哲學生命三主題。
本課程分為三大部分:
一、宗教哲學的起源與歷史背景。
二、宗教哲學。
三、各大宗教簡介。
須具基礎知識:具高中(同等學力)程度者。
教科書:本校自製教科書
http://www.nou.edu.tw/~prompt/main3-1.php?sno=183

章節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何謂宗教?
 第二節 何謂宗教哲學?
 第三節 信仰與理性
 第四節 宗教與科學
 第五節 宗教與道德
 第六節 感恩原則
第二章 神的概念
 第一節 一神論中的神的屬性
 第二節 惡的問題
第三章 道教
 第一節 道教的源流
 第二節 道教主要派別、經典
 第三節 道教思想介紹
 第四節 結論
 第五節 道教在台灣的發展
第四章 台灣民間信仰
 第一節 自然崇拜
 第二節 鬼魂與祖先崇拜
 第三節 多神的信仰
 第四節 民間信仰組織
 第五節 民間信仰的一些迷思
第五章 佛教
 第一節 台灣佛教的發展
 第二節 原始佛學思想
 第三節 部派、大乘佛學
 第四節 印度佛學的東傳
 第五節 重要思想派別簡介
 第六節 重要佛學思想
 第七節 結論
第六章 基督宗教
 第一節 基督宗教的的歷史
 第二節 上帝的存在
 第三節 上帝的本質
 第四節 形上學、宇宙論
 第五節 人的組成及人生目的
 第六節 惡的存在問題
 第七節 基督宗教在台灣
第七章 伊斯蘭教
 第一節 伊斯蘭教簡介
 第二節 思想
第八章 神存在之證明
 第一節 本體論證或存有論證
 第二節 宇宙論證
 第三節 目的論證
 第四節 道德論證
 第五節 訴諸共同承認論證神之存在
 第六節 由存有之美善等級論證神之存在
 第七節 以宗教經驗論證神之存在
第九章 人的生命是不滅的嗎?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靈魂不滅與復活
 第三節 關於靈魂不滅的幾個代表性論證
第十章 宗教經驗與宗教語言
 第一節 宗教經驗
 第二節 宗教語言
http://www.nou.edu.tw/~prompt/main3-2.php?sno=183&type=2

摘要


第一章 概論
  本章分六節,第一節由各種角度,對宗教進行剖析說明,期能兼顧到定義、實際面與歷史面,並歸結到個人生命意義之關懷上。第二節論及宗教哲學之義意與哲學思考的基本特性。第三節討論信仰是否合乎理性的問題,說明在何種情況下採取信仰的態度是合乎理性而不會淪為迷信。第四節說明科學與宗教的關係,說明衝突觀緣由與各自領域的議題,第五節分析宗教與道德的重疊關係,進而探討道德之自律性的問題。第六節討論崇拜之理由,而以感恩原則為討論之重點,並以此做為第二章討論神之屬性的準備。

第二章 神的概念
  這一章探討有關神之概念,亦即人們心中的對神所可能存在幾種看法。首先,第一節討論一神論中神之屬性的討論,這是本章所特別強調之處。我們以相當的篇幅討論各種屬性之間的辯證關係,進而及於超位格神或終極實在之問題,這是絕對論者之主張,其實它亦可由有神論之至高存有之絕對單純性而衍申過來。第二節則討論無神論的嚴厲批評─惡的問題。這是傳統的問題,也是現代的問題,直到今天尚不斷有新理論出現,頗值玩味與深思。

第三章 道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化的宗教,而且也是目前台灣主要宗教之一,是一種多神的信仰,所以我們必須加以介紹。
  道教的源流有民間信仰、神仙方士之說、陰陽五行和道家、儒家思想,這是第一部分。其次我們介紹道教主要派別和人物,例如天師道、上清派、茅山派等,還有道教主要的經典。至於道教主要思想我們介紹神仙(有神論)、道、氣和修煉的外丹、內丹方法。至於台灣目前道教的情形我們也做一簡介。

第四章 台灣民間信仰
  台灣民間信仰一般給人世俗性的感覺,真實的情形是否如此呢?我們試圖對台灣民間信仰做一簡介還原工作,希望能對同學有所幫助。所以主要內容分成
  自然崇拜:植物、動物、圖騰崇拜。
  鬼魂與祖先崇拜、喪葬儀式。
  神明崇拜:土地公、觀世音菩薩、媽祖、王爺信仰。
  宗教組織:齋教、慈惠堂、一貫道、天帝教、理教、軒轅教等。
  最後我們也對台灣民間信仰做一反省。

第五章 佛教
  首先介紹台灣目前佛教現況。再介紹佛教起源於印度,原始教義中的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
  其次是大乘佛學的主要系統,般若空宗、唯識案、真常如來藏系統。
  中國佛學先介紹早期的譯經和格義之說,再來是重要教派簡介。重要的思想分成四個主題,分別是「佛性」、「心」、「世界觀(宇宙論)」、「方法論」。

第六章 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包含天主教、希臘正教,基督教(新教),這是我們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宗教信仰,本章主要介紹:
  一、基督宗教在台灣現況。
  二、基督宗教如何証明上帝存在、上帝本質,創造說、人又是什麼角色,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三、基督宗教如何探討惡(evil)這個問題。

第七章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從創教至今一直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目前在國際上也常是令人注意的一股力量。本文首先介紹伊斯蘭教在台灣現況,以及發展的某些不利因素。接著回溯伊斯蘭教由穆罕默德創教及後來發展過程,而其宗教的教義則由古蘭經及聖訓兩大系統傳播。宗教哲學主要是神學上的五大基本信條,並以阿拉伯重要哲學家的論述來討論,最後並介紹倫理學、人與真主之關係。

第八章 神存在之證明
  這一章在檢視、介紹有關神存在的主要論證。第一種為聖安瑟姆所提出本體論證,這是先驗的由神之本質推論出神必然存在的論證。第二類的論證是以經驗層面上的觀察為基礎,由是而推論出神存在。這一類論證以聖多瑪斯的「五路」論證最為出名。這五路分別由運動、因果性、偶有性、美善等級、設計性等出發,推證出神存在。康德批評上述兩類論證。他認為神存在的問題已超出我們所能認識的範圍之外,故神存在無法證明,只能就實踐理性上的要求而予以設定。另有訴諸個人之神祕宗教經驗而論證神存在者。就經驗上而言,這是一強有力的震憾與經驗,但因其太過私人化了,故相對的說其效力也就有所減損。至於訴諸大眾一致同意之論證,就論證形式上來說是可議的,但就其影響力來說卻不容忽視。基本上,每一種論證都有一些批評者提出有力的質疑。但話說回來,至今尚有很多現代哲學家分別支持不同類型的論證。由此可見這些論證都尚有某種價值存在。無論如何,在討論過諸多論證後,也許我們應重新檢視「理性能否證明神存在?」這一問題。

第九章 人的生命是不滅的嗎?
  靈魂不滅是否可能?這一問題並不純然是宗教上的問題。事實上,它影響到人生的整個層面。如:生涯規劃、道德法則……等。若欲對此一問題能有比較完整的把握,必須先考量心靈與肉體的關係。若心體同一則要求靈魂不滅,必得有賴於肉體之復活。若心體本是兩不同之實體,那麼我們不必依賴復活說就可以談靈魂不滅,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個人自我同一性的問題當如何解決。人之個體性原理應在靈魂或肉體身上?這是另一個難解的問題。無論如何,對於靈魂是否不滅,我們很難在科學上由實驗或觀察的方法以窺其奧。在哲學探討上,一般是以靈魂的單純性、道德的要求為基礎來展開論證。另外,也有根據人心之渴望超越善的事實以及對正義的要求而展開論證。若單從論證形式來說,這些論證大抵沒有問題。但若就這些論證的前提來看,它們又都呈現出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總的來說:宗教的形上原理在靈魂不滅的論證上具有關鍵的地位;由是若宗教上對實在的見解可被採信,則靈魂不滅的說服力就大為增加。不過,至目前為止,我們對這些問題尚未有一明確的結論。

第十章 宗教經驗與宗教語言
  有些人主張宗教經驗應為宗教信仰的重心,強調感受或情感在宗教領域上的地位優先於理智的地位。之所以有此強調,很可能是由經驗主義影響所致。一般所謂的宗教經驗可簡略區分為二,一具有視覺效果,一是純然的心靈感受。後者較為論者所重視,因其較具普遍性,較少受限於個別經驗者之文化情境。基本上,宗教經驗有四種特徵,不可言說性、可知悟性、暫現性以及被動性。無論何種宗教經驗,通常它們都是極其個人的,但如此說並不表示它們只是純粹主觀的心理狀態而已;在宗教傳統中,自有一判準以區分真、假之宗教經驗。
  宗教語言與一般語之使用方法頗為不同,最主要是因於所要表達之對象有極大的差異上。傳統上以類比的方式來談論神的問題,此一方法最主要之優點在避免落入不可知論或神人同質的困境中。近代則以象徵性來說明宗教語言之特色。在論及宗教語言時,無可避免的要面對檢證問題,有論者以此而視其為不具認知意義,但一般持有信仰者則視宗教語言不只具有認知性,且認為其乃對一真實之存有所做的表達。
  最後,我們以宗教信仰乃是一種世界觀為結尾,但這並不排除世界觀客觀比較之可能性。為此,我們摘錄一套做為比較判準之論述,以供參考。
http://www.nou.edu.tw/~prompt/main3-2.php?sno=183&type=3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81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3-4-1 16:49 
60.248.103.92
本書除了原有部分之拓深與豐富外,增加了兩類討論的議題。一是針對一神論之神的概念,探討各種屬性之涵義與互相之間的關係。另一部分則在拓深對宗教的各種層面的理解以及信仰與理性、道德、科學之關係。



由於宗教哲學涉及的範圍極為廣泛,但總脫離不了「人的生命」這一範疇。所以我們將這探討的方向集中到「生命」的主題,因為人的生命在許多方面都和宗教、哲學有關,甚至我們可以說宗教、哲學的產生就是為了解決生命這奧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