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證據提出時間(失權效)隨時提出主義_適時提出主義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9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9-2-23 19:37 
219.85.41.123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題目】 何謂隨時提出主義?何謂適時提出主義?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此有何規定?

【擬答】
(一)就隨時提出主義而言:
       1.隨時提出主義者,係指攻防方法得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隨時提出,不加以任何限制,亦不生失權效果。
       2.過去民事訴訟法採隨時提出主義,致使當事人不重視第一審程序,而於二審方將所有攻防方法提出,造成訴訟遲延、程序浪費之情形。

(二)就適時提出主義而言:
       1.為防止上開隨時提出主義之弊端,民事訴訟法89年修正時,改為適時提出主義。按民事訴訟法第196條之規定,適時提出主義者,係指當事人應依訴訟程序之進行程度,負有於適當時期提出攻防方法之義務與責任,若未能於適當時期提出者,將產生失權之效果。
       2.謂適當時期者,係屬不確定法律概念,常應取決於訴訟進行程度及個案情節,應由法院視訴訟進行程度、個案情節,以行使訴訟指揮權、闡明權、踐行爭點整理程序,提示當事人提出訴訟資料,將適當時期進一步具體化,明確化。
     3.為貫徹適時提出主義,民事訴訟法第92年修正時,再次就第447條之規定,修正為二審原則上不得提出新攻防方法,僅於例外情形下,方可提出新攻防方法。

http://angelo-li.blogspot.com/2015/05/blog-post_84.html



民事訴訟法筆記10

民事訴訟法上之審理原則
一、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
1.當事人主義
   所謂當事人主義,乃係指訴訟程序之進行,以當事人之意思為原則,亦即以當事人為主導地位之審理原則,其具體內容可細分為
(1)處分權主義
A.內容
   從訴訟程序來看,對訴訟之開始、審判之對象範圍及訴訟之終結賦予當事人主導權之主義,可再細分為三個層面加以說明。
a.訴訟之開始(第一層面)
"無起訴則無裁判"、"不告不理"之原則是也。
b.審判之對象範圍(第二層面)
由當事人決定審判之對象、範圍及限度,法院應受其拘束(民訴388、445、450、475、503)。若對當事人未請求之對象為審判者,即構成"訴外裁判"。
c.訴訟之終結(第三層面)
是否撤回其訴或上訴,或捨棄上訴權,悉由當事人決定。

B.處分權主義之制度旨趣(依據)
   近代之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乃將個人私生活之處理,歸私人之自由決定。因此就當事人間之利益紛爭是否利用民事訴訟制度以求解決?如加以利用,則就何種對象、範圍以求裁判?是否維持訴訟到底乎(即依判決之方式以求解決)?或不經判決而終了訴訟程序(如依訴訟上之和解、訴訟標的之認諾、捨棄,訴之撤回)?原則上均承認當事人得自由決定。因此,民事訴訟上採用處分權主義,其根源即係來自"私法自治"之原則。

C.處分權主義之限制
   如上所述,處分權主義係由來於私法自治之原理,故對於不許私人自由解決、處分之紛爭,如仍承認處分權主義,則有未妥。因此,就性質上有關公益而不准當事人自由處分之訴訟,處分權主義乃被排除,惟其所排除之範圍應僅限關於訴訟標的之捨棄、認諾、及和解之自由等事項。

(2)辯論主義
A.意義
   指訴訟程序進行中,事實關係之解明屬於當事人之責任,其具體之內容為:
a.非經任何一造當事人主張之主要事實,不得採為判決基礎。
b.為認定系爭事實所需之證據資料,原則上應由當事人聲明之證據方法得之。
c.當事人間無爭執之事實(自認、擬制自認)無庸舉證,法院應採為判決之基礎,即法院應受當事人自認拘束。

B.制度之旨趣(依據)
   乃係基於經驗上合目的性、技術性之考慮。
二、職權主義
1.職權調查主義
(1)意義
當事人未主張之事項,法院可依職權自行調查者,即謂法院對該事項採職權調查主義。
(2)常見類型
就程序合法要件之事項,如當事人適格,訴訟能力之有無等(民訴249),皆屬職權調查事項,當事人縱未主張或爭執,法院仍得職權審查之。
2.職權探知主義
(1)意義
認定事實所須之證據資料,法院得不待當事人主張而自行蒐集者,稱之。
(2)適用情形
以公益性是否濃厚做為該事項法院可否採行職權探知主義之標準,因此須特別注意者,乃並非性質上"職權調查"之事項法院皆有"職權探知"主義之適用,仍須以該事件公益性如何加以判斷,例如:
a.公益性較高者,採職權探知主義:例如審判權、專屬管轄、迴避原因、訴訟能力、訴訟繫屬等。
b.公益性不高者,採辯論主義:例如任意管轄、確認利益之有無等。
3.職權進行主義
(1)意義
指訴訟程序之進行與開展,乃係由法院加以主導之立法原則。
(2)具體內容
例如期日之指定、變更、延展,言詞辯論之開閉與指揮,命為分別辯論、合併辯論、限制辯論、訴訟文書之送達、闡明權之行使、逾時提出攻擊防禦方法之駁回、裁定停止與撤銷停止之裁定、訴訟究於何時達於可為裁判之程度等,均係以法院之意思依職權行使。

三、適時提出主義
1.意義
攻擊或防禦方法,除別有規定外,應依訴訟進行之程度,於言詞辯論終結前適當時期提出之(民訴196第一項)
2.制度功能(89年新法修正重點)
(1)為避免訴訟延滯,並使第一審成為事實審的中心,並促進審理集中化,乃改採適時提出主義。攻擊防禦方法,應依訴訟進行之程度,於言詞辯論終結前適當時期提出之,以改進修法前採"自由順序主義"所衍生之弊端。
(2)所謂自由順序主義,乃係指:
A.在所有言詞辯論階段,可隨時提出攻防方法、證據方法。
B.把數言詞辯論期日視為一體,故亦稱之為"言詞辯論之一體性"或"言詞辯論之不可分性",亦即任何時間提出攻防方法,其價值均相等,而不發生失權效果故又稱"言詞辯論之同價值性"。
C.缺點
a.易導致當事人每於將判決之時,始提出訴訟資料。
b.易導致訴訟之延滯,浪費國家的訴訟資源,忽略了訴訟是一個集團現象。
(3)新法修正後之特色
新法為貫徹適時提出主義,於加重一般性訴訟促進義務,使當事人負有須於適當時期提出攻擊防禦方法之義務(如:民訴195第二項、196第一項、266、267、285第一項、298第二項、342第二項、357-1及441)及個別的訴訟促進義務,使當事人負有須於法官所定期間內提出攻擊防禦方法之義務(如:民訴268、268-1第三項及444),同時並強化失權效之情形,使違反上述訴訟促進義務者受失權制裁,即於一定條件下,法院得駁回其攻擊防禦方法之提出(民訴196第二項、268-2第二項、276、444-1第五項、447但書)。此等規定之目的在於,使攻擊防禦方法之提出時期,不因過度受制於當事人之行動自由,以致延緩程序之進行,可制約爭點之擴散而防免審理散漫化,助益於達成審理集中化之目標。
(4)新法修正後適時提出主義之定位
為協力促進訴訟之手段,故應解為係"協同主義"之一環。
四、集中審理主義
1.我國89年修正後之新法取向
仍採"併行審理主義",即同一法官仍以同時審理多件訴訟為原則,惟在審理之內涵上,採行"集中審理"之精神,將當事人之紛爭盡量集中限縮於特定爭點處理,並集中於特定期日內迅速審結,以避免訴訟延滯。
2.集中審理制度之內涵
(1)攻擊防禦方法之提出,改採適時提出主義(民訴196、268-2、276、444-1第五項、447)。
(2)充實爭點整理,以促使審理集中化(民訴268-1、270-1、271-1)。
(3)充實準備程序(民訴266)。
(4)增訂書狀先行程序(民訴250、267)。
(5)集中調查證據(民訴296-1、298、367-1第二項)
(6)擴大闡明權行使範圍(民訴199-1)。
五、闡明之範圍(態樣)
1.說明
(1)辯論主義之闡明,係在同一訴訟標的範圍內,就攻擊防禦方法、新證據提出之闡明。此種闡明不發生訴訟之變更。
(2)處分權主義領域之闡明,會改變訴訟標的,導致訴之變更。
2.常見類型探討
(1)將不明瞭者為適當之闡明
當事人之聲明或主張,影響於判決之點不明瞭或有矛盾之情形,須加闡明。
(2)訴訟資料補充之闡明
當事人已提出若干資料惟仍有欠缺,或當事人之聲明或陳述中,可尋得闡明之端緒,惟其法律上陳述仍未明瞭者,所為之闡明。
3.除去不當之闡明
當事人訴之聲明或主張,就該事件觀之為錯誤或不適當者,審判長曉諭令其改為無誤或適當之聲明或主張。可分為下述二種情形
聲明錯誤之情形ex.甲以意思表示錯誤為由起訴向法院請求撤銷甲乙間之買賣之契約;此時法院應行使闡明權,曉諭原告甲將此"形成之訴"之聲明改為"確認甲乙間買賣契約無效"之聲明。
聲明不當之情形ex.甲依買賣契約向乙訴請交付A物,訴訟進行中A物因乙之過失毀損而致給付不能,此時法院應闡明甲,使其將訴之聲明毀損而致給付不能,此時法院應闡明甲,使其將訴之聲明改為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
4.新訴訟資料提出之闡明
當事人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不能從其聲明或陳述中,尋得闡明之端緒者,審判長可主動曉諭其為新的聲明或陳述謂之。
ex.甲、乙解除買賣契約後,甲只有陳述向乙依民法第259條第一項第一款請求乙返還標的物,惟法院認為甲因契約之解除尚受有其他損害,乃闡明甲令其追加損害賠償之請求。

http://lcchao.pixnet.net/blog/po ... E7%AD%86%E8%A8%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