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生命源起--基因及心靈論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80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9-1 16:13 
125.227.137.187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生命源起--基因及心靈論
存 在 先 於 自 我 ?
所謂「自覺」或「自我意識」,是一般清醒的人,常擁有的知覺狀態,
睜開的眼睛,就像精密的攝影機,在腦中構建了一個三維的外在世界,耳朵
同時聽入各種聲音,鼻子嗅著外來氣味,在這多種感官所構建的世界中,有
個「我」在掌控著,可以讓思緒飛翔到宇宙任何角落,不受距離或時間阻
礙,這就是包含「我」的知覺世界。

這種狀態,也能像電腦般休眠或關閉,每晚爬上床後,這知覺狀態或快
或慢地就消失了,進入了古人所說「小死」的狀態,「我」不知逝於何處
了,但到了醒時,「我」似乎又活了起來,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是連續的,
但因每日經驗被選擇性地記憶下來,累積入「我」之中,使今日之我略異於
昨日之我。

這種「自我意識」,與一般人所談的「靈魂」與「心」,有極多相同之
處,都指涉個人的知覺及自我,但因靈魂隱含的特性中,包括它能脫離肉體
存在,甚或飄移不滅,就與「神學」有些瓜葛,我們科學家可避而不談,而
談「心」(Mind)的特性時,它不會因睡眠而消失,它有持續性及特異性,
反比「自我意識」含意更廣,不同於變化多端的「自我意識」,但因哲學家
談「心物二元論」,使心這一詞,有了脫離物質的意涵,故也儘量避開之。
早 在 十 七 及 十 八 世 紀 , 比 較 唯 物 思 維 的 解 剖 學 者 , 如 維 里 士 ( T h o m a s
Willis,1621-1635)及懷特(Robert Whytt,1714-1766),就曾主張,靈魂與
心,都是腦活動的表現,而腦會死,則靈魂與心皆可隨之而逝,這種看法,
多數現代科學家接受。


心 靈 的 科 學 理 論
陽 明 大 學 微 生 物 及 免 疫 學 研 究 所   程 樹 德 教 授
【 生 命 教 育 議 題 深 究   第 一 組   生 命 源 起 : 基 因 及 心 靈 論 】31
但要探索這自我意識,也非易事,神經解剖家效力於腦的精緻結構分
析,遠超過百年,而細胞學家分析神經細胞的電活動,也有不錯的發展,綜
合現有知識,邁向「認知」領域,是有野心的學者躍躍欲試的。
在牛津大學藥理學系任教的蘇珊.格林非(Susan Greenfield)曾組織哲
學家及神經生物學家,對自我意識(Consciousness)進行一系列辯論,這項
只限於大學校園內的小活動,居然頗受關注,常吸引百人以上参與,討論之
熱烈,至午夜也難罷休,故她與當時系主任布雷克摩爾(Colin Blakemore)
共同編輯發言記錄,出版「心波」(Mindwave)一書,以流傳這綿亙秋冬的
思辯過程,後她再綜合神經生物學、動物行為及腦傷研究,提出「自我意
識」的理論。

三百多年前,笛卡兒認為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識,那時叫靈魂,而動物
則是自動機器,沒有自覺,只依設計者所裝入的指令而動作,這種觀點到
了二十世紀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手上,更進一步地延伸到人身上,他們不碰
思考過程,只把腦子當一個黑箱子,輸入刺激,得到反應。這種觀點,近來
已大受挑戰,很多實驗顯示,動物神經系統複雜程度不一,就有不同程度的
「自我意識」。

人拿到鏡子,就畫眉或擠青春痘,因人知道那是自我的形象,黑猩猩看
到鏡子,也會顧盼自如,表示它也有點「自我」的概念,家犬常認不出鏡中
影像是自己,常對之狂吠,似乎犬的「自我」意識,又低於黑猩猩,但愛犬
者都知道,犬的靈性,遠超過「鏡子試驗」所給予的水準。
記憶是自我意識內重要的成份,它把自我的過去及現在,細密地連接在
一起,神經科醫師沙克斯(Oliver Sacks)曾診療過一位病人,因酗酒搞壞
了腦中的乳狀核,只有舊記憶,沒有新記憶,整個人像遺失在大海的航海
人,永無碇泊之日,雖已年逾花甲,但腦中是一個飄移的年青靈魂。
三十多年前,貝寧哲(Beninger)設計了實驗,測驗大鼠,是否知道它
們曾做過的事,他讓鼠輩們做四種活動之一,洗臉,用後肢站立,走路及不
動,而在籠裡設四個按鍵,每鍵代表一種活動,若大老鼠做了一件事,立刻

32  生命源起--基因及心靈論
到代表那活動的鍵去按一下,就有食物滾出,當獎品,結果鼠輩們很成功地
得獎,表示大鼠心中知道它在做啥事,並非無知的自動化機器。
另一項實驗,先讓大鼠拉鍊子,即有糖水獎賞,當它們學會了這制約反
應之後,下一步就直接給糖水,但同時注射以鋰鹽,讓鼠輩很難受,這一步
使鼠輩學會不敢喝糖水了,再下一個真正的試驗,即亮出鍊子,看它們依舊
拉否!

照行為主義心理家的預測,大鼠既有拉鍊出糖水的聯結,那麼老鼠定會
拉鍊子,反之若鼠輩記得糖水味差,則可能打破這已建立的聯結,不敢拉鍊
子,結果明確得很,它們不拉鍊子,表示老鼠記得糖水不愉快經驗,且用以
改變習慣。

既然大鼠都能使用記憶及經驗,那麼可揚棄笛卡兒的觀念,而提出「自
我意識是連續」的論點,即依動物神經系統複雜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
意識,鼠輩的自我觀念鐵定不如人,但可能遠高於海兔子吧!
另外一項推論,即個人發育過程,自我意識當也是逐漸出現,吾人難以
記得三四歲以前的事,但自從可以記事以後,自我確是連續不斷的,這表示
隨著神經組織的發育,人逐漸有了「自我意識」,然後憑記憶的積累,愈加
豐富。

這種由無變有,由少變多歷程,是因神經細胞變多嗎?雖然現代發現,
腦神經細胞在成人中仍有新生現象,但神經隨年齡而死亡,也是一項事實,
故數目該不是唯一原因,反之,神經細胞間的連結,是可以大大增加的。
二十年前,格林納夫(Gr e enough, 1988)讓一群大鼠擁有新奇的環
境,內有怪異的玩具,它們腦內細胞的連結,遠超過活在單調鼠籠內的同
伴,這顯示出,細胞間連結,或是擴增「自我意識」的方法。
人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大約有一百億個,這雖是個大數字,但若算它們
之間的連結方式(一千萬億),這可是小巫見大巫,若算這不同連結的組織
方式,大至不可想像,遠超過整個宇宙帶正電粒子的數目若干倍,從量變而
生質變,新組織產生新生性質,因之人的意識,該比其他種動物多些。33
既然意識可能產生於神經細胞之連結及活動,大腦皮層面積大,是否有
多重「意識」同時產生呢?精神分裂病人可能面臨多重意識的問題,有位病
人走過一堵壁畫時說:「我感覺真差,這幅圖畫也在頭痛。」是否病人感官
收到了大堆信息,而信息激發了多重意識,都爭著要佔據中央舞台,病人腦
中沒法壓制其中次要的,使得其精神狀態較錯亂?

迷幻藥的作用,常被比擬為精神分裂的症狀,嗑藥者或太執著於一事物
或一念頭,或太易被其他思緒所扯走,以致於偏執或無條理,老赫胥黎的
孫子阿多士•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一九五四年出版的「知覺之門」
(Doors of Perception)裡,提到吃迷幻藥南美仙人掌毒鹼(Mescaline)
的人的體驗,嗑藥後,人變成不能控制思緒的人,他被不受約束不受整頓的
多重意識互爭統領,而搞得無所適從。

如果我們承認腦中常有多重意識產生,何者主掌就成了重要問題!格林
非提出一個可能的解答,若一個意識佔據了較多的神經細胞連結,其他意識
只能佔較少連結,而大連結可壓制小連結,讓大意識排除小意識,就如同這
裡有十五個人,一個教練挑走十一個人去踢足球了,剩下四個人就組不成另
一個足球班子。

另一項主掌何意識站上舞台的因素,或許是現今環境所產生的欲望大
小,或是過往記憶之重要性,互相拉扯的結果,假設您正在看一個橘子,您
的思緒可能轉入情人的黃襯衫,進而回憶與情人相處的快樂時光,但若您正
飢腸轆轆,思緒可能轉入如何得到橘子,如何剝而食之。

多重意識是格林非提出的「自我意識」的另一特性,這可以解釋嗑藥者
與精神分裂病人,何以有紛亂思緒的原因,進而引出她對意識的第三假設,
即意識由某一中心發展及散開來,正如雨滴入池塘,引起一圈圈的漣漪而向
外擴散,而刺激愈大,象徵雨滴愈大,愈能造成主要的漣漪。

例如我們拿起一個超燙的盤子,痛覺迅速傳入,反射動作即刻命令手放
掉盤子,而痛的知覺就像水滴般,造成一個意識中心,連接其他神經細胞,
若這連接持續擴散,則新意識地盤擴大,壓擠其他意識,使心思完全集中在34  生命源起--基因及心靈論
燙傷上。
格林非的自我意識理論,在現象學上,可如下描述之,感覺器官輸入一項刺
激,或由內在某認知因素提出刺激,啟動腦部的一點,這一點變中心,向外
發動與其相連的神經細胞,這第一圈細胞,再啟動下一圈的連結,於是同心
圓式的連結就產生,而激動了的細胞愈廣泛,激動狀態越持久,它所激起的
自覺狀態愈強。
對意識的研究,目前尚處初期較粗糙狀態,雖然格林非理論解釋力不太
足,但總算是有承先啟後之功吧!
參 考 文 獻 :
Journey to the Centers of the Mind by Susan Greenfield, 1995,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http://www.yct.com.tw/life/98lift/98brainstorm0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