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4.《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9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8-26 17:14 
125.227.137.187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北宋程頤說認為《中庸》首章是“孔門心法”,孔子的孫子子思因擔心它在流傳中出現偏差,於是“筆之於書以授孟子”。《中庸》是儒家思想中較為深奧的一部書。它的主旨在於探討人性的內在條件與外在行動之間的關係,由此涉及屬於本體的根源性問題。事實上,任何學說,只要是為人類指出正當途徑者,在它背後必定都有一套關於人性本質的理論,儒家的基本理論,可以在此找到。

《中庸》開宗明義,肯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是它的含意卻自古以來未能說得十分清楚。為什麼如此?因為它不是針對現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於長遠的傳統與獨到的見識,對於人性的本質所作的論斷。這是一種信念,但不是沒有根據的信念。這種信念不是由經驗歸納而得,但卻可以用來說明人的主要經驗。換言之,人之所以構成如此的人類世界,既要求分辨善惡,又要求行善避惡,好像真有一種命令在其中主導,其原因正是《中庸》說要說明的。

“天命之謂性”至“修道之謂教”這一節,劈頭提出“性”、“道”、“教”三項,用以解釋“道”的淵源。作者認為,人各有性,做事有道,聖人有教,這三者名稱的由來必須交待清楚:上天以陰陽五行的道理來交付給人,人運用這道理來修成仁義禮智信這些美德,這就叫“性”。人有了性之後,做事遵循它,這就叫 “道”。聖人拿這人應當實行的道去約束民眾,對他們的行為加以限制,使做事過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進,這就叫做“教”。在作者看來,先有“性”,後有“道”,再有“教”,“性”、“道”、“教”三者是相承的,在邏輯上有著前因後果的聯繫。

錢穆先生在有一次名為《中國人的思想總綱》學術文化講座中,曾不經意的解釋《中庸》開卷的三句話。由於所闡釋的義理較口語化,特全文節錄於此,以供參詳,如其所言:“四書裡中庸的第一句,就說‘天命之謂性’。天命所與你的,就是人之稟賦,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這就在人之內有了一份天,即是說人生之內就見有天命,這不就是通天人了嗎?所以中國人特別看重此‘性’字。我此次來講中國的國民性,就是這意思。為什麼你的性這樣,他的性那樣。中國人的國民性這樣,西洋人又不這樣。這需要拿天時氣候、山川地理、歷史傳習種種,會合起來講。簡單說來,這即是所謂‘天命’。天在那裡,就在我本身,就在我的性。我的性格,就是天的一部分,我們人就代表著天了。可是一個人只能代表天的小小一部分。你是一女子,便是天性之陰。你是一男子,便是天性之陽。人分陰陽,天亦分陰陽,如晝夜寒暑等。中國的陰陽家便喜歡從這裡講去。此處不詳說。

現在講到中庸第二句:‘率性之謂道’。性可以講是天性人性,道亦可講是天道人道。率,遵循義。遵循你的天性而發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說是自然大道。饑思食,渴思飲,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違背人性,就非道。魏晉清談將坦白,講直率,把你的內心坦白直率表現出來,這就偏於道家義。儒家言遵循,功夫便要細密些。但儒道兩家還是一義,都是通天人。或許一個種田人更比一個讀書人較能近於道家言的率性,而一個讀書人則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講修身,而道家在此則不多講。換言之,道家重在講自然,儒家則更注重在講人文。率性之謂道,亦即是天人合一。

現在再講第三句,‘修道之謂教’。人道需包括天時地理及社會人群,故需隨時隨群而修。周公所講的道,孔子出來修,以下仍需不斷有人起來修,此便是修道之謂教。亦即是司馬遷所謂通古今之變。有變便需有修。但盡有修,還是這一道。……修道之‘修’,有修明義,有修正義。周公講的道,孔子起來修正,又繼續有孟子、董仲舒起來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另一面說,莊子、老子亦來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開始的三句話,實是含義無窮。”(《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90-92頁)

“天命”即《大學》所稱的“天之明命”,亦即是“明德”。人的這個“命”,雖然是父生母養的,可也是自然給的,所以叫做“天命”。“天命之謂性”,指出人性並非憑空而來或由低等動物演化而來,而是受天所命。天是由古人所相信之萬物的大本,也是一切價值的源頭。人的生命既由天所賦,此生的目的即在回歸天命,亦即向著超越的理想界開放,實現內心向善的要求。

“率”是遵循的意思。“性”指的就是這個渾然天成的生命。怎樣才能找到、掌握吾人的這個渾然天成生命呢?《大學》說“明明德”,是自明其明德,所謂“顧□ 天之明命”也。傳文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明則誠矣。”(《中庸》第二十一章)。“率性之謂道”一語的“率性”,透露玄機,告訴我們人有自由,可以依循或順從本性的要求去行動,也可以逆向而為。因此,人只要順著善良的本性去走,就是人之“道”。

人的渾然天命本來就是真實而光明的,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的考量,使得天命由是而昏,修行之人就應該進德修業、“終日乾乾”,主敬存誠,光明正大,將一切蔽障完全除盡,以恢復天命的誠明(即明明德也),這就叫做“教”。在《中庸》看來,人之“道”是擇善固執(二十章),所以要在實際生活中修養及印證,這種功夫即是“教化”。

上天賦給人善良的本性,順此發展以擇善固執就是人生正途,依此而有的一切修行工夫即是教化。儒家強調教化,相信人的外在行動皆有內在條件做為依據,兩者若能配合,則人生目的可以達成,進而圓滿天命的要求。
http://neptuner.666forum.tw/t487-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