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自體心理學之三極自體簡介:身分的分散,讓他去了解許多不同型態的人成為可能
無頭像
s6351301

註冊 2013-3-2
用戶註冊天數 4074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4-7-20 10:52 
219.85.30.117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自體心理學之三極自體簡介文 / 林明雄•2010/02/27
深度心理學中的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是精神分析理論和技術的一種,源自寇哈特(Heinz Kohut)。自體心理學主張三極自體(Tripolar self)的結構,探討的是發展的極早期至一生的自體成長與需求,由健康層面切入的理論觀點。正常自體是鏡映,理想化,和孿生需求的平衡。自體心理學與客體關係理論兩者同為佛洛伊德之古典精神分析以降,善長且詳細描述了關於前語言期現象之問題與處理的兩大精神分析理論。有的人會把自體心理學也歸類為客體關係理論的一種。
    誇大自體(Grandiose self):在正常的自體客體發展裡,兒童的早期互動是處在自體客體的關係形式裡,在這關係裡,他人被經驗為一自體的延伸。在誇大的最早形式裡,兒童相信自己是全能的「我很棒,且你贊賞我」;於是他開始認知到他的需要被一全能而完美的他人(通常是母親--「你很棒,且我是你的一部分」)所迎接。當自體客體的需求相配合時,會在自體和客體間有漸增的分化,和漸增的覺察到他人是自主的。在母親對其小孩的神入回應裡,她將值得與價值反映回給小孩所做和所說的,而這鏡映回應讓小孩可發展自尊和自我肯定的企圖心。他的誇大表現癖自體因是完美而企圖誘出持續的贊許。當然,並非他的所有活動均受到母親的喜愛。即或如此,如果母親通常是回應,肯定,贊許,和一致的,兒童就可忍受自己行為(他由自己的錯誤學到的,並發展出內在控制和自體調節)之無可避免的失敗,及在母親反應裡之可預期落差。兒童的父母重覆地不恰當回應(神入失敗)時,就會有可見的精神病理。
    理想化的雙親影像(Idealized parental imago):指一個讓孩童能尊敬,並將其當做一個平靜,無誤且全能之影像而與之融合者。
    另我(Alter-ego)亦即孿生(twinship),在此關係裡,對方有如自己,雙方都經驗對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寇哈特最初將孿生轉移關係包括在鏡映轉移關係之下。孿生自體客體關係的本質是在興趣與才能上的相似性,那意思就好像是被某個像自己一樣的他人所瞭解一般。
    統整自體(Cohesive self):是上述三極自體的穩固發展,是一個人對自己認同上之穩定且恰當地結構化了的感受,這讓他對今日與昨日的自己可感受為同一個人,既使在面對對於自尊的失望或威脅時亦然。自體不同於身份,身分因著後來的環境,可能相當的分散。身分的分散,讓他去了解許多不同型態的人成為可能,而已穩固的自體則會保護其對抗崩解。但有些其他人的自體則可能相反:即有一個最弱的自體,但有一個強壯(或許太強壯了)、僵固的身份。父母或重要的他人與環境在自體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http://www.mch.org.tw/Doctors/Docs/176/67/2501/Default.aspx